庄浪县:“五个融合”探索“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新路径
庄浪县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五个融合”助力乡村特色产业、文旅康养、基层治理、文化传承、村居建设等工作,构建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生活环境,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新路子。
“民族团结+特色产业”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围绕挖掘特色、做优产业、延长链条,依靠资源禀赋和地理优势,积极融入全县“九大重点产业链”建设,建成了一批联农带农和特色致富项目。整合衔接多方项目和资金资源,扶持韩店、通化等少数民族群众聚居乡镇肉牛、马麝养殖和马铃薯、苹果、中药材培育等产业发展壮大,全力推动牛果薯菜药特色产业全链升级,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产业兴旺发展赋能增效。通过宫灯产业链示范园区引领全县9个乡镇建办宫灯就业工厂24个,宫灯年均销售规模达500万只以上,就近就地解决1200人以上就业,带动各族群众人均年增收2万元,让特色产业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招牌”。
“民族团结+文旅康养” 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发展全域旅游有机融合,以文旅康养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依托百万亩生态梯田和关山大景区资源禀赋,打造提升了韩店石桥、通化陈堡等一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形成以4A级景区云崖寺为龙头、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园、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景点为补充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出“陇上乡遇·遇见庄浪”乡村旅游活动、“心灵四季·魅力石桥”乡村文化旅游节、庄浪县文旅康养融合“看梯田·浪庄浪”乡村体验游活动等各民族共庆共享文旅活动,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等传统民俗活动,促进各类活动同年货节、啤酒节、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相融合,惠及群众20万人(次),不断丰富了各族群众文化生活,拓宽了各族群众致富渠道,使景区成为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
“民族团结+基层治理” 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依托综治中心平台,构建形成“网格+民族团结”工作网格化服务体系,以“镇村社户人”五级网格为依托,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和各族乡贤力量,划分确定网格员492名,推进网格员队伍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充分践行了“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理念。建设“石榴籽调解室”19个,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模式,开展“矛盾纠纷大化解”活动,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起,及时解决了各族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文明和谐乡村建设,通过评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6个,形成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健全积分化管理模式,广泛动员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民主评议,用积分折现兑换相应的商品和农资,切实激发了各族群众争先创进的浓厚氛围,使民族团结之花在各族群众心中常开常盛。
“民族团结+文化传承”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各类民间文学、美术、音乐、手工技艺等地方特色文化,申报认定庄浪高抬、马尾编荷包、南湖曲子戏、麦秆烫画、泥金纸织画等一批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挖掘了通化镇陈堡村民俗文化园、郑河乡上寨村华胥文化园、永宁镇葛峡村皇甫谧中医馆、韩店镇石桥地下党活动遗址等一批以农耕文化、民俗传说、中医养生、红色文化为内容的民族历史文化遗迹,建成了庄浪毛笔、剪纸等4个非遗传习所,2处非遗展示室,挂牌成立了马尾编荷包和麦秆烫画2个省级非遗扶贫工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潮起来,有力构筑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团结+村居建设”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和美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村居净化、绿化、美化“三化”工程,积极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和美丽田园、美丽民居、美丽庭院建设等活动,年内进行河道清理、全域无垃圾治理等300余次,切实提升了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以展示民族文化、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打造上寨村“华胥广场”、石桥村“风情小街”、陈堡村“关山农家乐”等特色村居30余处,精心设计具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文化地标和文化景观,布设乡风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识50余处,形成了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灵魂、有民俗特色的村庄风貌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持续推进乡村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撰稿:庄浪县委统战部 审核:杨成刚 责编: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