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334”网格工作法激活社区统战工作“神经末梢”
崆峒区有26个城市社区,立足区情实际,创新探索“334”网格工作法,延伸统战工作触角,推动社区资源与统战资源优势互补、有序整合、共同发力,实现基层治理与居民需求服务精准化、精细化管理,全面形成统战工作和社区治理共促共建的新格局。
构建三大体系,实现网格管理“精细化”。建立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便于管理”的原则,全面落实“网格+网络”“网格+统战”管理模式,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以基础信息采集、常态巡查走访、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为工作内容,及时采集、上报统战工作信息,实现每一个网格就是一个流动的统战工作服务站。建立“一长多员”服务体系。把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队伍建设作为网格管理重要抓手,全面推行“楼栋长服务牌公示活动”,将“三长”队伍自治服务与网格化管理有效融合,建立“社区民警+包网格干部+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五方联动工作机制和“一长多员”服务体系,形成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建立“协同参与+服务力量”社会化体系。依托社区“大党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党建+公益”项目,整合辖区服务资源,针对社区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发挥“社区吹哨 部门报到”的机制,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网格接单的方式,切实打通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米”,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路,服务大提升。
聚焦三个重点,实现服务群众“精准化”。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始终将“平安崆峒”联心卡、“书记信箱”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利用“人大代表之家”“政协协商议事会”,延伸协商服务触角,将协商议事平台送到“百姓家门口”,着力打造了协调推进、规范有序、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善治社区。聚焦特殊群体,突出“四化”服务管理法。运用“访、敲、望、应、畅、疏”六字工作法,开展走访服务,实现特殊人群“亲情化”服务;全面落实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子女上学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优惠政策,确保每一位流动人员都能享受到“市民化”待遇;培养“一长多员调解员”队伍,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在矛盾纠纷上实现“源头化”管控;不断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大力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渠道,在宣传教育上做到“和谐化”引导。聚焦创建工作,推行基层治理新模式。以为民服务为落脚点,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为核心,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把力量下沉在小区,把问题解决在小区,将服务居民延伸到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让“小文明”带动“大幸福”,以小区“微治理”撬动社区治理“大格局”,提升辖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四抓四促,绘好民族团结“同心圆”。抓党建引领,促同心同向。将上好民族团结、红色教育、爱国主义、素质培训、诚信感恩“五堂课”纳入规范化建设内容,持续用好“道德讲堂”和“六进”活动,实现“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有机融合,形成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新格局。抓宣传教育,促入脑入心。整合社区资源,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阵地36处,积极推进“红石榴”示范社区,打造“五邻空间”“左邻右舍”等互嵌式社区20个,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52场(次),实现民族团结氛围“入眼”、宣讲“入耳”、政策“入脑”。抓民生福祉,促共建共享。社区始终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着力从最困难的群众着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进万家门、访万家情、解万家困。抓精细排查,促平安创建。创新“网格化+社区警务”社会治理工作模式,“网格+警务”联合深入住宅小区、重点地区和要害部位,常态化开展区域消防、防汛及自建房排查,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撰稿:崆峒区委统战部 审核:杨成刚 责编: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