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静宁:多措并举引雁归 赋能发展强县域

  • 时间:2024-08-01 16:36
  • 来源:静宁县委统战部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2021年,静宁县委、县政府向在外专家人才发出了《致静宁老乡的一封家书》,在外游子反响强烈,纷纷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表达了回报家乡、反哺家乡的愿望,静宁县随即开始着手谋划实施“归雁工程”。

2022年,平凉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出台《关于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人才队伍雁阵格局的意见》,组织实施“头雁”“名雁”“群雁”“归雁”“雏雁”“家雁”等“六雁”工程,优化人才工作政策和平台,促进各类人才竞相发展。这个政策文件的出台,为静宁县“归雁工程”的实施注入了强大动力。静宁县认真落实“六雁”工程部署安排,积极回应在外人才愿望,全方位搭建在外人才回归故土、回报桑梓的广阔平台,大力推进“归雁工程”,通过搭建运行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工作专班扎实推进落实。

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谋划布局

紧盯恢复高考40多年来培养出的数十万优秀人才及其在外创业发展拥有的丰厚资源,静宁县以“双招双引双投、双建双设双助”(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鼓励投资兴业、投智助业,优化载体创建、平台搭建,岗位设置、职业设定,助力民生改善、助推经济发展)作为“归雁工程”核心任务。按照“外引内联、刚柔结合,县乡联动、政企合作,突出重点、分类服务,强化执行、注重实效”的思路,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归雁工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静宁县“归雁工程”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配套文件,从组织架构、重点任务、推进措施等方面为“归雁工程”保驾护航。

健全服务体系,组织专班推进

把“归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四大机关、各乡镇各部门协同配合的领导小组,设立“归雁工程”办公室,汇聚各方资源,凝聚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各成员单位均设立“归雁工程”服务站,具体负责项目谋划、业务对接。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一站式”服务窗口,开展“零距离”帮办代办服务,同步设立驻外服务站和法律保障中心,做好联络服务工作和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法律服务工作。目前,全县已设置部门服务机构37个,乡镇服务机构24个,驻外服务机构11个。

强化技术支撑,精准分析对接

积极动员全县干部群众1.8万余人注册成为“引才大使”,通过宣传推介吸引吸纳3.2万余名在外各领域人才登记入库,建立人才、岗位、项目、绩效评估数据库和智能管理平台、对接平台,不断强化技术支撑和智能分析,为谋划项目建设、制定人才政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各行业部门对需求、意愿进行机率碰撞和智能匹配,为县内企事业单位、在外人才提供精准服务。目前,梳理重点对象928人、关注对象5090人、普通对象24326人,有投资、创业、帮扶意向人数众多。同时,深入分析人才库登记信息,及时对接聘请各领域成功人士担任荣誉职务,对接有创业合作意向的专业技术人才落实技术引入和项目孵化,对接高校在外人才搭建专家工作站、研究生实训基地等合作平台,推动对接帮扶质效最大化。

搭建运行平台,激发人才活力

为有效解决大部分在外人才地域较远、回归困难等问题,创新设立创业、智库、医护雁阵等10个阵地,开展归雁讲堂、归雁门诊、归雁课堂,创办归雁田、归雁林、归雁棚、归雁车间、归雁(网)店,设立归雁基金,建设归雁街,举办归雁书画展等活动载体,针对不同人才类型选择不同雁阵,丰富回馈家乡的形式,鼓励引导在外人才在各领域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的尹喜生投资1.8亿元建设了占地240亩、养殖规模达5000头的昊康牧业肉牛繁育基地,带动甘沟镇19村3000户农户种植优质饲用玉米2万亩,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中国餐饮门诊”创始人王星研发了“甘小星”苹果脆等绿色食品,通过线上销售带动107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县人社局评选金银铜牌优秀“静宁果农”300多名,纳入果业人才库培养。卫生系统邀请在外医护专家培训卫生技术人员500多人次,通过“传帮带”不断提升县内医务人员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组织团队下乡村、社区服务群众1000多人次,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水。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修订完善《静宁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工商准入、税收减免、金融扶持、人才奖补、产业扶持、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13个方面制定出台保障措施,解决项目落地实施和人才后顾之忧,增强静宁籍人才回归的吸引力和便利性。工业园区、公安、财政、教育、人社、市场监管、税务、金融等部门单位,量身制定了市场准入、税收保障、户籍管理等保障条款,为人才回归家乡干事创业提供有力保障。近两年,共洽谈实施“归雁”工程项目137项,投资总额达到179.7亿元,落地建设101项,完成到位资金57.7亿元。

完善制度机制,确保取得实效

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实行领导包联责任制,重点项目全程领办、带办,协调解决用地审批、资金筹措等难题。建立激励机制,把“归雁工程”纳入部门和乡镇绩效考核内容,人才引进后加强考核与管理,项目落地后加强过程监管与经济效益评估,活动创办后加强社会效果评价,考核结果与奖惩兑现有效挂钩;定期举办座谈会和表彰会,对工作成效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好的群体由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健全回访机制,每位县级领导回访10名左右重点对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经常性通过电话微信、上门拜访等方式开展回访,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建立帮办代办机制,制定投资建设项目非审批环节前期办事服务指南等文件,开展精准高效服务。建立督查问效机制,定期对项目酝酿洽谈及落地实施等情况督查问效,督促各相关单位用心用力抓好任务落实。

“归雁工程”一揽子政策的出台、一系列活动的实施、一个个平台的搭建、一项项机制的创新,回归了人心、凝聚了人气,回流了人才、集聚了智慧,引进了资金、蓄积了动能,改善了民生、激发了活力,赢得了静宁籍在外游子和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高度评价和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撰稿人:静宁县归雁工程  审核:杨成刚  责编: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甘肃静宁:多措并举引雁归 赋能发展强县域
时间:2024-08-01 16:36

2021年,静宁县委、县政府向在外专家人才发出了《致静宁老乡的一封家书》,在外游子反响强烈,纷纷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表达了回报家乡、反哺家乡的愿望,静宁县随即开始着手谋划实施“归雁工程”。

2022年,平凉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出台《关于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人才队伍雁阵格局的意见》,组织实施“头雁”“名雁”“群雁”“归雁”“雏雁”“家雁”等“六雁”工程,优化人才工作政策和平台,促进各类人才竞相发展。这个政策文件的出台,为静宁县“归雁工程”的实施注入了强大动力。静宁县认真落实“六雁”工程部署安排,积极回应在外人才愿望,全方位搭建在外人才回归故土、回报桑梓的广阔平台,大力推进“归雁工程”,通过搭建运行平台、制定优惠政策、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工作专班扎实推进落实。

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谋划布局

紧盯恢复高考40多年来培养出的数十万优秀人才及其在外创业发展拥有的丰厚资源,静宁县以“双招双引双投、双建双设双助”(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鼓励投资兴业、投智助业,优化载体创建、平台搭建,岗位设置、职业设定,助力民生改善、助推经济发展)作为“归雁工程”核心任务。按照“外引内联、刚柔结合,县乡联动、政企合作,突出重点、分类服务,强化执行、注重实效”的思路,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归雁工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静宁县“归雁工程”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配套文件,从组织架构、重点任务、推进措施等方面为“归雁工程”保驾护航。

健全服务体系,组织专班推进

把“归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四大机关、各乡镇各部门协同配合的领导小组,设立“归雁工程”办公室,汇聚各方资源,凝聚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各成员单位均设立“归雁工程”服务站,具体负责项目谋划、业务对接。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一站式”服务窗口,开展“零距离”帮办代办服务,同步设立驻外服务站和法律保障中心,做好联络服务工作和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法律服务工作。目前,全县已设置部门服务机构37个,乡镇服务机构24个,驻外服务机构11个。

强化技术支撑,精准分析对接

积极动员全县干部群众1.8万余人注册成为“引才大使”,通过宣传推介吸引吸纳3.2万余名在外各领域人才登记入库,建立人才、岗位、项目、绩效评估数据库和智能管理平台、对接平台,不断强化技术支撑和智能分析,为谋划项目建设、制定人才政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各行业部门对需求、意愿进行机率碰撞和智能匹配,为县内企事业单位、在外人才提供精准服务。目前,梳理重点对象928人、关注对象5090人、普通对象24326人,有投资、创业、帮扶意向人数众多。同时,深入分析人才库登记信息,及时对接聘请各领域成功人士担任荣誉职务,对接有创业合作意向的专业技术人才落实技术引入和项目孵化,对接高校在外人才搭建专家工作站、研究生实训基地等合作平台,推动对接帮扶质效最大化。

搭建运行平台,激发人才活力

为有效解决大部分在外人才地域较远、回归困难等问题,创新设立创业、智库、医护雁阵等10个阵地,开展归雁讲堂、归雁门诊、归雁课堂,创办归雁田、归雁林、归雁棚、归雁车间、归雁(网)店,设立归雁基金,建设归雁街,举办归雁书画展等活动载体,针对不同人才类型选择不同雁阵,丰富回馈家乡的形式,鼓励引导在外人才在各领域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的尹喜生投资1.8亿元建设了占地240亩、养殖规模达5000头的昊康牧业肉牛繁育基地,带动甘沟镇19村3000户农户种植优质饲用玉米2万亩,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中国餐饮门诊”创始人王星研发了“甘小星”苹果脆等绿色食品,通过线上销售带动107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县人社局评选金银铜牌优秀“静宁果农”300多名,纳入果业人才库培养。卫生系统邀请在外医护专家培训卫生技术人员500多人次,通过“传帮带”不断提升县内医务人员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组织团队下乡村、社区服务群众1000多人次,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水。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修订完善《静宁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工商准入、税收减免、金融扶持、人才奖补、产业扶持、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13个方面制定出台保障措施,解决项目落地实施和人才后顾之忧,增强静宁籍人才回归的吸引力和便利性。工业园区、公安、财政、教育、人社、市场监管、税务、金融等部门单位,量身制定了市场准入、税收保障、户籍管理等保障条款,为人才回归家乡干事创业提供有力保障。近两年,共洽谈实施“归雁”工程项目137项,投资总额达到179.7亿元,落地建设101项,完成到位资金57.7亿元。

完善制度机制,确保取得实效

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实行领导包联责任制,重点项目全程领办、带办,协调解决用地审批、资金筹措等难题。建立激励机制,把“归雁工程”纳入部门和乡镇绩效考核内容,人才引进后加强考核与管理,项目落地后加强过程监管与经济效益评估,活动创办后加强社会效果评价,考核结果与奖惩兑现有效挂钩;定期举办座谈会和表彰会,对工作成效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好的群体由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健全回访机制,每位县级领导回访10名左右重点对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经常性通过电话微信、上门拜访等方式开展回访,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建立帮办代办机制,制定投资建设项目非审批环节前期办事服务指南等文件,开展精准高效服务。建立督查问效机制,定期对项目酝酿洽谈及落地实施等情况督查问效,督促各相关单位用心用力抓好任务落实。

“归雁工程”一揽子政策的出台、一系列活动的实施、一个个平台的搭建、一项项机制的创新,回归了人心、凝聚了人气,回流了人才、集聚了智慧,引进了资金、蓄积了动能,改善了民生、激发了活力,赢得了静宁籍在外游子和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高度评价和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撰稿人:静宁县归雁工程  审核:杨成刚  责编: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