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元月健康提醒
隆冬已至,寒气愈盛。近期,流感等急性呼吸道疾病呈现持续明显上升趋势,进入冬春季发病高峰期,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广大公众,科学有效预防流感、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病毒性腹泻和出血热等季节性传染性。
一、呼吸道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不同于普通感冒,容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播,造成聚集性疫情。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其次也可经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比如手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又触摸自己的口鼻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主要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高烧明显(38.9~40℃),短时间内体温快速上升;疼痛明显(主要表现为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疲劳乏力感明显。
流感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普遍,可达30%左右。因此,无症状感染者在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和周围人群无防备的情况下造成传播。多数人患病后表现为轻症,通常在一周左右自愈。但老年人、孕妇、婴幼儿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感染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的风险较高,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或暴发疫情。
2.肺炎支原体感染: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这位“低调高手”常常让人措手不及,它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刺激性干咳、乏力,还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等。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潜伏期较长,平均2-3周。儿童是高风险人群,尤其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
3.鼻病毒感染: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导致感染性的鼻炎、咽炎、气管-支气管炎等疾病,约30%-50%的成人及儿童感冒由鼻病毒引起,极易引起反复感染。鼻病毒通常寄居于上呼吸道,常见症状为流涕、喷嚏、鼻塞、咳嗽、咽痛等。病情通常是自限性的,平均病程约为7天。鼻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通常只需要适当的休息及对症处理,一周左右即可痊愈。但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4.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感染是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或融合病毒引起的,一般经飞沫呼吸道传染。感染轻症及早期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常以低热、流涕、食欲减退等上呼吸道症状起病,继而咳嗽,常伴喘息,中度呼吸急促,间歇发热。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主要影响5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下。病程一般持续1~2周。成人感染则表现为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老年人可引起发热性气管炎。
5.人偏肺病毒感染:人偏肺病毒是一种可引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
发病时症状与流感相近。该病毒经常与流感病毒、鼻病毒等“组团作案”,全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是3-6天,会引起咳嗽、发烧、鼻塞、流鼻涕等典型呼吸道症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相比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更易在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引发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健康提醒
1.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减少传染病相关重症和死亡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建议无禁忌症人群积极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相对较弱的人群。
目前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尚无特异性疫苗,做好日常防护可有效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和传播。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接触电梯按钮或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咳嗽或打喷嚏后,应及时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掩口鼻。
3.减少人群聚集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如需前往,建议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
4.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根据天气情况每日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注意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规律作息,增强抵抗力。
5.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出现发热、咽痛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应尽量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学。一旦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病情明显加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用药。
二、诺如病毒性胃肠炎
由人感染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感染,但寒冷季节尤为多见。潜伏期大约12~48小时,发病急、传染快,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多见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成人以腹泻多见。
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极容易发生变异,每隔几年就有新的变异株出现,引起区域性暴发流行。传播途径多样,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
健康提醒
1.加强手卫生。
2.正确处理污染物:家中一旦出现疑似诺如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尽快采取消毒措施(建议用1:100的84消毒液消毒)。消毒的重点是被患者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
3.注意饮食卫生:吃熟食、不喝生水,单独使用自己的餐具和杯具。
三、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撕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冬季野栖鼠种进入人居环境,人-鼠接触暴露机会增多,出血热发病风险上升。人群普遍易感,在常有野外工作或活动的农民、学生等群体中发病率高。在冬季高峰期间,如果出现感冒、发热,一定警惕出血热,要立即去正规医院进行诊治,以免延误治疗。
健康提醒
1.接种疫苗是防控出血热的主要手段,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应尽早接种出血热疫苗。
2.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在村周、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麦草、玉米秸秆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3.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孳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病毒尘埃。
撰稿:王宏宝 编辑:安正卓 审核:郭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