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投资平凉

以岗位为“基” 以提质为“本” 全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活动走深走实——市直各部门全面履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纪实(选编一)

  • 时间:2023-06-06 17:15
  • 来源: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工作专班办公室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活动开展以来,市直各部门立足岗位职责,牢固树立“营商环境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营商环境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意识,锚定攻坚突破目标,围绕“流程再造、压缩时限、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要求,巩固先进做法、补齐短板弱项、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水平攻坚突破、提质增效。

市大数据中心:规范数据目录编制,按照全省“四级46同”事项梳理要求,对市县依申请六类行政权力政务事项,逐项梳理编制数据目录1.6万条、供需清单690个,挂载文件6699个、库表10414个、接口578个,资源挂载量达到2.59亿条。推进数据共享交换,督促市县各部门将2016年以来的非涉密数据资料挂载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政府、企业、社会数据汇聚“一个入口一个出口”,推送数据32亿条。加快电子证照制作应用,制作上传市、县、镇、村四级有行政服务事项的单位(组织)电子印章2031个,梳理上传电子证照159类298万张,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电子印章的服务机制和体系基本形成,电子证照应用和互通互认加快推进。突出特色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具有平凉特色的应用和高频事项开发,推进品牌应用建设,上线特色应用240个、高频事项52项,开设平凉投资创业惠企专区为企业法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政务服务事项“一网办”“掌上办”快速推进。

市工信局:全力推行“包抓联”,制定《平凉市包抓联工业企业工作方案》,29名市级领导干部包抓联60户大型工业企业、重点规上工业企业,37名市工信局干部包抓联48户规上工业企业、拟转规企业,其余工业企业由各县(市、区)包抓联,实现全市工业企业包抓联全覆盖。精准化推行“一企一策”服务,配套制定《平凉市工业专班制度》《平凉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制度》《平凉市工业企业“白名单”管理制度》《平凉市工业和信息化企业“六必访”工作制度》等四项机制,实行清单化管理、规范化运行,打通工作堵点、破解发展难点、疏通企业痛点,全力构建上下贯通、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全力开展清欠治理,摸排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79项3521.7826万元。通过细化清偿措施、明确清偿责任和重点问题跟踪督办、难点问题挂牌督办等措施,累计督促清偿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2717.44万元,欠款清偿率77.16%,剩余欠款按照双方化解协议推进清偿。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深化推进“全程网办”,全面推行“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交易模式,实现从项目进场、开评标场地预约到中标通知书办理等所有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1-4月份,通过全流程电子化共完成进场交易项目556项,交易额32.85亿元,为企业节约投标成本约1278.4万元。积极推进招投标“提质”,实行网上不见面开标,通过“网上不见面开标大厅”进行线上开标,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开标,投标人一次都不跑即可完成投标全过程。全面取消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中标通知书中合同签订时限由30日压缩至10日。压缩投标保证金退付时限,由法定时限“合同签订后五日内退还”提前至未中标企业在公示结束后1个工作日内、中标企业在中标通知书办理完结后1个工作日内退还。大力推广电子保函,实现电子保函线上办理,引入多家金融机构,形成公平竞争的良性机制,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截至4月底,搭建的电子保函平台累计开具电子保函4515笔,释放资金4.00亿元。助力企业发展,上线引入甘肃中工金融服务平台,面向各方主体在线提供各类电子保函、政采贷、工程贷、合同履约贷、农民工工资担保、工程质量担保等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途径,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4月底,为企业融资400万元,履约担保金额23.2万元。全面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将给予小微企业的价格扣除优惠由6%—10%提高至10%—20%,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领域的竞争力,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1—4月份,中小企业中标项目共197项,中标率占59.70%,成交金额5.14亿元,占比65.81%。其中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招标的项目73项,成交金额1.6亿元。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量化指标攻坚突破,推动政银加强合作,通过由开户银行为企业提供免费公章刻制服务方式,实现企业开办“零费用”,目前市级和县级正在积极争取同级财政预算。推动实施好市场主体培育“五转”工程,加大“自转个”“个转企”的服务力度,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6613户,同比增长8.58%;个转企217户,同比增长32.32%。持续将符合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高价值发明专利纳入专利资助范围,至目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28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69件,同比增长11.29%,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18件,同比增长50%。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联合公管办在市县(市、区)政务大厅设立开办企业“一窗通办”服务专区,实现企业开办“一门进出、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套表单、一区办结”的线下“一窗通办”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一次办好”的贴心服务。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对照市级行政许可事项,严格执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做到清单之外无许可。充分利用“甘肃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推行申请、受理、审核、公示全网办模式,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今年共发放电子营业执照4264户。创新优化监管手段,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实施推行柔性执法,对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实施行政约谈、行政调解、行政告诫、行政建议,引导市场主体主动纠错,担责免罚,统一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防止以罚代管。截至目前,已开展行政指导840户次,办理行政执法案件165件,罚没款138.2万元。科学制定部门联合抽查计划,严密组织实施抽查任务,全面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发布抽查计划539条,制定抽查任务435条,完成抽查任务244批次;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监管事项认领率、检查实施清单完成率均达到100%;清理吊销长期未经营市场主体163户,查处无证无照经营38户。开展信用提升行动,今年1-5月全市推广信用承诺9226户,修复信用67户;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抽查各类企业125户,发现问题并整改38户,移送案源4户,进一步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撰稿:李琳      审核:樊志辉      责任编辑:冶春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以岗位为“基” 以提质为“本” 全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活动走深走实——市直各部门全面履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纪实(选编一)
时间:2023-06-06 17:15

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活动开展以来,市直各部门立足岗位职责,牢固树立“营商环境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营商环境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意识,锚定攻坚突破目标,围绕“流程再造、压缩时限、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要求,巩固先进做法、补齐短板弱项、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水平攻坚突破、提质增效。

市大数据中心:规范数据目录编制,按照全省“四级46同”事项梳理要求,对市县依申请六类行政权力政务事项,逐项梳理编制数据目录1.6万条、供需清单690个,挂载文件6699个、库表10414个、接口578个,资源挂载量达到2.59亿条。推进数据共享交换,督促市县各部门将2016年以来的非涉密数据资料挂载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政府、企业、社会数据汇聚“一个入口一个出口”,推送数据32亿条。加快电子证照制作应用,制作上传市、县、镇、村四级有行政服务事项的单位(组织)电子印章2031个,梳理上传电子证照159类298万张,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电子印章的服务机制和体系基本形成,电子证照应用和互通互认加快推进。突出特色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具有平凉特色的应用和高频事项开发,推进品牌应用建设,上线特色应用240个、高频事项52项,开设平凉投资创业惠企专区为企业法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政务服务事项“一网办”“掌上办”快速推进。

市工信局:全力推行“包抓联”,制定《平凉市包抓联工业企业工作方案》,29名市级领导干部包抓联60户大型工业企业、重点规上工业企业,37名市工信局干部包抓联48户规上工业企业、拟转规企业,其余工业企业由各县(市、区)包抓联,实现全市工业企业包抓联全覆盖。精准化推行“一企一策”服务,配套制定《平凉市工业专班制度》《平凉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制度》《平凉市工业企业“白名单”管理制度》《平凉市工业和信息化企业“六必访”工作制度》等四项机制,实行清单化管理、规范化运行,打通工作堵点、破解发展难点、疏通企业痛点,全力构建上下贯通、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全力开展清欠治理,摸排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79项3521.7826万元。通过细化清偿措施、明确清偿责任和重点问题跟踪督办、难点问题挂牌督办等措施,累计督促清偿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2717.44万元,欠款清偿率77.16%,剩余欠款按照双方化解协议推进清偿。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深化推进“全程网办”,全面推行“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交易模式,实现从项目进场、开评标场地预约到中标通知书办理等所有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1-4月份,通过全流程电子化共完成进场交易项目556项,交易额32.85亿元,为企业节约投标成本约1278.4万元。积极推进招投标“提质”,实行网上不见面开标,通过“网上不见面开标大厅”进行线上开标,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开标,投标人一次都不跑即可完成投标全过程。全面取消政府采购项目投标保证金,中标通知书中合同签订时限由30日压缩至10日。压缩投标保证金退付时限,由法定时限“合同签订后五日内退还”提前至未中标企业在公示结束后1个工作日内、中标企业在中标通知书办理完结后1个工作日内退还。大力推广电子保函,实现电子保函线上办理,引入多家金融机构,形成公平竞争的良性机制,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截至4月底,搭建的电子保函平台累计开具电子保函4515笔,释放资金4.00亿元。助力企业发展,上线引入甘肃中工金融服务平台,面向各方主体在线提供各类电子保函、政采贷、工程贷、合同履约贷、农民工工资担保、工程质量担保等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途径,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4月底,为企业融资400万元,履约担保金额23.2万元。全面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将给予小微企业的价格扣除优惠由6%—10%提高至10%—20%,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领域的竞争力,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1—4月份,中小企业中标项目共197项,中标率占59.70%,成交金额5.14亿元,占比65.81%。其中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招标的项目73项,成交金额1.6亿元。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量化指标攻坚突破,推动政银加强合作,通过由开户银行为企业提供免费公章刻制服务方式,实现企业开办“零费用”,目前市级和县级正在积极争取同级财政预算。推动实施好市场主体培育“五转”工程,加大“自转个”“个转企”的服务力度,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6613户,同比增长8.58%;个转企217户,同比增长32.32%。持续将符合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高价值发明专利纳入专利资助范围,至目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28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69件,同比增长11.29%,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18件,同比增长50%。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联合公管办在市县(市、区)政务大厅设立开办企业“一窗通办”服务专区,实现企业开办“一门进出、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套表单、一区办结”的线下“一窗通办”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一次办好”的贴心服务。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对照市级行政许可事项,严格执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做到清单之外无许可。充分利用“甘肃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推行申请、受理、审核、公示全网办模式,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今年共发放电子营业执照4264户。创新优化监管手段,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实施推行柔性执法,对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实施行政约谈、行政调解、行政告诫、行政建议,引导市场主体主动纠错,担责免罚,统一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防止以罚代管。截至目前,已开展行政指导840户次,办理行政执法案件165件,罚没款138.2万元。科学制定部门联合抽查计划,严密组织实施抽查任务,全面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发布抽查计划539条,制定抽查任务435条,完成抽查任务244批次;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监管事项认领率、检查实施清单完成率均达到100%;清理吊销长期未经营市场主体163户,查处无证无照经营38户。开展信用提升行动,今年1-5月全市推广信用承诺9226户,修复信用67户;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抽查各类企业125户,发现问题并整改38户,移送案源4户,进一步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撰稿:李琳      审核:樊志辉      责任编辑:冶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