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信息 > 政府部门 > 市林草局

平凉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4-08-29 08:37
  • 来源:平凉市林草局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着力打造林旅融合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静宁县35°苹果谷森林休闲康养度假村和双岘镇仙鹤谷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园荣获2022“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崇信县华夏古槐王景区认定为2023年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新窑镇新窑村后河沟和柏树镇木家坡村被认定为“2023年中国森林康养人家”。一是探索创新机制,激发林业活力。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深入探寻集体林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经过广泛调研与大胆尝试,成功开辟出一条契合平凉实际的集体林业发展新路子。2008年以来,全市抵押面积47万亩,贷款12亿元,为林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林权流转106万亩,流转金额0.5亿元,涉及农户4万户,优化了林业资源配置,激发了林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是打造示范样板,引领产业发展。不断发掘集体林业发展潜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采用“合作社+农头企业+林农”的模式,大力扶持创建林下种养示范典型。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9亿元,林下种植利用面积25万亩,林下养殖133万头(只),森林景观利用58个,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三是促进林旅融合,绽放独特魅力。充分发挥特色产业项目优势,精心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将林果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实现“以林促旅、以旅兴林”。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林旅融合新路径,打造了静宁县界石铺镇美界扶贫车间林产品加工等林下经济示范点,崇信县“唐风槐荫·森林秘境”精品旅游线路,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和崆峒镇西沟村林业生态旅游、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灵台县康家沟村等多处林旅融合示范点。四是实施科学经营,提升综合效益。多方论证,科学谋划,争取546万元在关山林业管理局组织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项目1.1万亩,总结的人工华北落叶松目标树全林经营模式作为甘肃样板在全国推行。依托项目资金,探索林药、林菌、林禽等模式,对麻庵林场中蜂养殖、玄峰山林场梅花鹿养殖等产业进行了改造升级,销售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实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双赢局面。

撰稿:王利霞  编辑:柳文玉  审核:王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平凉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8-29 08:37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着力打造林旅融合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静宁县35°苹果谷森林休闲康养度假村和双岘镇仙鹤谷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园荣获2022“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崇信县华夏古槐王景区认定为2023年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新窑镇新窑村后河沟和柏树镇木家坡村被认定为“2023年中国森林康养人家”。一是探索创新机制,激发林业活力。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深入探寻集体林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经过广泛调研与大胆尝试,成功开辟出一条契合平凉实际的集体林业发展新路子。2008年以来,全市抵押面积47万亩,贷款12亿元,为林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林权流转106万亩,流转金额0.5亿元,涉及农户4万户,优化了林业资源配置,激发了林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是打造示范样板,引领产业发展。不断发掘集体林业发展潜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采用“合作社+农头企业+林农”的模式,大力扶持创建林下种养示范典型。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9亿元,林下种植利用面积25万亩,林下养殖133万头(只),森林景观利用58个,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三是促进林旅融合,绽放独特魅力。充分发挥特色产业项目优势,精心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将林果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实现“以林促旅、以旅兴林”。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林旅融合新路径,打造了静宁县界石铺镇美界扶贫车间林产品加工等林下经济示范点,崇信县“唐风槐荫·森林秘境”精品旅游线路,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和崆峒镇西沟村林业生态旅游、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灵台县康家沟村等多处林旅融合示范点。四是实施科学经营,提升综合效益。多方论证,科学谋划,争取546万元在关山林业管理局组织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项目1.1万亩,总结的人工华北落叶松目标树全林经营模式作为甘肃样板在全国推行。依托项目资金,探索林药、林菌、林禽等模式,对麻庵林场中蜂养殖、玄峰山林场梅花鹿养殖等产业进行了改造升级,销售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实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双赢局面。

撰稿:王利霞  编辑:柳文玉  审核: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