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促”行动进行时】平凉市大力实施“五抓”行动全面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启动以来,平凉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对标中央和省上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部署要求,通过开展“五抓”行动,全面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明确任务抓落实。及时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启动大会,印发《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提出创建工作“政治引领”“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石榴籽”“共同发展助推”“促进三交”“权益保障”“平安和谐”等“七大工程”和进乡镇(街道)、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两新组织、进景区“八进”活动,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施方案》和创建测评指标体系,制定《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重点任务分解表》和《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23年度工作要点》,结合“陇东陇南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区”联创共建行动,进一步明确责任任务和完成时限,有序有效推进创建任务落地落实。
二是培育典型抓落实。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的要求,发挥行业优势、地域特色,抓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工作提升。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打造平凉市非遗一条街传统文化展示提升等示范点;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面,打造华亭市山寨乡、神峪乡“民族风情乡”、崆峒区上杨乡旅游示范村等示范点;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打造泾川县东街社区“丝路红石榴”小区、华亭市九曲芙蓉苑等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创新示范点;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方面,推动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构建“一站式”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在坚决防范民族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方面,健全协调处置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机制,守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三是分类推进抓落实。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施策、整体推进工作思路,对省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实行梯次规划、动态管理。华亭市坚持做优做强,全面总结提炼创建全国示范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推广创建方法,凝练出具有地域特点、平凉特色的亮点品牌。崆峒区对照全国示范区创建指标体系,逐项对照梳理,全面自查评估,力争如期获得国家级命名。灵台、庄浪两县在进一步巩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基础上,全力筹备启动全国示范区创建工作。静宁、崇信、泾川三县对照全省示范县创建标准,认真查缺补漏,弥补短板弱项,积极争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四是强化宣传抓落实。积极推进内宣外宣、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模式,构建平凉融媒体等传统媒体宣传“点”、“平凉发布”“平凉民宗”等新媒体平台宣传“线”和“崆峒大讲堂”等社会阵地宣传“面”,形成三位一体宣传新格局,截至目前,转载政策解读6000余条、宣传标语1万余条,编发工作简报200余期,推送手机短信20万余条,有效提升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突出阵地宣传“见人见物”,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党政部门、社会组织、群众团体多方共建机制,打造绿地广场、南山公园、滨河路民俗广场为标志的实体化宣传广场、公园40余处,制作宣传展牌1062面、主题灯箱524个,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公交专线9条,印制宣传资料、宣传用品15类10万多份,实施“丝路红石榴”文化宣传阵地建设项目,通报表扬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先进集体20个、先进个人32名,实现宣传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石榴杯”等系列活动,推进民族宗教领域“联学+巡听”教育全覆盖,开展“紧紧抱成石榴籽 携手共创文明城”主题实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有奖知识竞答、“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读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新实践”全民健身等14类活动320多场次,参与群众上万余人,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是加强督导抓落实。各县(市、区)、市直相关单位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加大支持力度,为创建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办公室及时制定重点任务分解表,适时开展工作督导检查,采取日常督查、研判分析、重点督办、跟踪问效、挂账销号贯通结合的方式,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严格履行领导责任、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明确创建工作分管领导和联络员,落实工作进展、动态信息、重要事项定期报送制度,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拧紧责任链条,确保各项创建工作任务高效推进。
(撰稿:马明博;审核:秦永宏;责任编辑:罗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