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信息 > 政府部门 > 市民宗委

民族团结之花在平凉绚烂绽放
——平凉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 时间:2025-02-25 15:32
  • 来源:平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正是平凉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平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壮美画卷。

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桥头堡”

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过程,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制定出台《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创建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党建+民族团结”活动。崆峒区东关街道双桥路社区党支部创新“互·享”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将创建工作融入社区党建、民生服务等重点工作中,通过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宣传教育,奏响守望相助“主旋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走进平凉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标语。平凉市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在宣传方式上,平凉市采取“内宣+外宣”“线上+线下”“传统+现代”相结合的模式。线上,依托“两微一端一平台”等新媒体,制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宣传片,在市电视台展播专题节目、平凉日报刊登县(市、区)“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访谈文章19期(篇)。线下,创新开展第21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石榴杯”民族团结进步书画摄影作品展、网络有奖竞答等17类活动230余场次,民族政策法规知晓率进一步提升,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平凉市还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召开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学第一课、主题手抄报、文艺展演、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校园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组织“大手拉小手”亲子实践、“书香飘万家·星星点灯”亲子阅读等主题活动,推动各族幼儿、家长共学共融。

文化认同,增强团结奋进“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团结的根基。平凉市深入挖掘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平凉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等文化遗迹闻名遐迩。近年来,平凉市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打造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崆峒山被命名为首批全省创建示范景区。

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抓建静宁县界石铺镇、庄浪县石桥村等示范点,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演、“非遗五进”等活动30余次,提升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特质知晓度。通过策划宣传主题、培树示范典型、挖掘文化内涵,建成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示范点实践点40余处,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民生改善,拓宽共同发展“复兴路”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平凉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通村道路硬化、支柱产业发展等项目,全市9个民族乡所有行政村基础条件、社会事业极大改善。充分发挥民族乡群众养畜贩畜、林果种植等传统优势,建成千头养殖小区37个、百头小区39个,引导3万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就近输转务工就业,进一步夯实共同发展的物质基础。争取省市民族乡发展资金1180万元,重点实施崆峒区寨河乡鄢铺村肉牛养殖小区、华亭市山寨乡街区提升改造等特色产业、基础设施项目25个,各族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此外,平凉市还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健全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对接机制,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服务,让他们在平凉安心生活、创业发展。

创新实践,搭建交往交融“连心桥”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平凉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入开展“三项计划”,即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积极探索具有平凉特色的创建模式。

通过组织开展暑期主题研学、民族舞蹈展演、情景式快闪等系列主题活动,为各族青少年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培育建立石榴籽服务站、邻里共享之家等一批“红石榴”家园示范点,打造崆峒区新民路社区、华亭市文化街社区等省级“红石榴”示范社区7处,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推出“风清月朗 山水清凉”平凉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开通“环西部火车游 崆峒号”旅游专列,开展“武咏崆峒·平凉诗会”媒体记者和网络达人采风、迎接“西南专列·乐游神州”旅游专列万人旅游团、“两岸同源中华情·青春少年陇上行”研学等活动,吸引市内外各族游客广泛参与,扎实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撰稿:马明博    编辑:罗惠文  审核:秦永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民族团结之花在平凉绚烂绽放
——平凉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时间:2025-02-25 15:32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正是平凉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平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壮美画卷。

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桥头堡”

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过程,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制定出台《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创建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党建+民族团结”活动。崆峒区东关街道双桥路社区党支部创新“互·享”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将创建工作融入社区党建、民生服务等重点工作中,通过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宣传教育,奏响守望相助“主旋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走进平凉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标语。平凉市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在宣传方式上,平凉市采取“内宣+外宣”“线上+线下”“传统+现代”相结合的模式。线上,依托“两微一端一平台”等新媒体,制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宣传片,在市电视台展播专题节目、平凉日报刊登县(市、区)“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访谈文章19期(篇)。线下,创新开展第21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石榴杯”民族团结进步书画摄影作品展、网络有奖竞答等17类活动230余场次,民族政策法规知晓率进一步提升,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平凉市还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召开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学第一课、主题手抄报、文艺展演、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校园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组织“大手拉小手”亲子实践、“书香飘万家·星星点灯”亲子阅读等主题活动,推动各族幼儿、家长共学共融。

文化认同,增强团结奋进“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团结的根基。平凉市深入挖掘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平凉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等文化遗迹闻名遐迩。近年来,平凉市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打造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崆峒山被命名为首批全省创建示范景区。

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抓建静宁县界石铺镇、庄浪县石桥村等示范点,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演、“非遗五进”等活动30余次,提升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特质知晓度。通过策划宣传主题、培树示范典型、挖掘文化内涵,建成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示范点实践点40余处,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民生改善,拓宽共同发展“复兴路”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平凉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通村道路硬化、支柱产业发展等项目,全市9个民族乡所有行政村基础条件、社会事业极大改善。充分发挥民族乡群众养畜贩畜、林果种植等传统优势,建成千头养殖小区37个、百头小区39个,引导3万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就近输转务工就业,进一步夯实共同发展的物质基础。争取省市民族乡发展资金1180万元,重点实施崆峒区寨河乡鄢铺村肉牛养殖小区、华亭市山寨乡街区提升改造等特色产业、基础设施项目25个,各族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此外,平凉市还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健全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对接机制,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服务,让他们在平凉安心生活、创业发展。

创新实践,搭建交往交融“连心桥”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平凉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入开展“三项计划”,即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积极探索具有平凉特色的创建模式。

通过组织开展暑期主题研学、民族舞蹈展演、情景式快闪等系列主题活动,为各族青少年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培育建立石榴籽服务站、邻里共享之家等一批“红石榴”家园示范点,打造崆峒区新民路社区、华亭市文化街社区等省级“红石榴”示范社区7处,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推出“风清月朗 山水清凉”平凉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开通“环西部火车游 崆峒号”旅游专列,开展“武咏崆峒·平凉诗会”媒体记者和网络达人采风、迎接“西南专列·乐游神州”旅游专列万人旅游团、“两岸同源中华情·青春少年陇上行”研学等活动,吸引市内外各族游客广泛参与,扎实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撰稿:马明博    编辑:罗惠文  审核:秦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