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创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 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今年以来,平凉市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赋能驱动行动,聚焦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需求,针对农业生产“小散弱”、服务链条短、规模效益低等问题,以带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目标,以满足农业农村生产需求为中心,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扎实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增效行动,大力培育多元服务主体,着力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协同”服务体系,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服务网络“全域覆盖”,激活资源整合效能
构建“县有中心、乡有站点、村有专员”三级服务网络,整合农机合作社、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资源,服务面积不断扩大,2021年至2024年完成农业社会化耕、种、防、收各环节服务面积17.19万亩、19.43万亩、31.78万亩和34.73万亩,同比增长率依次达13%、64%、9%。全市社会化服务组织达2200余家,服务覆盖7县(区)80%以上行政村,带动9.4万余农户参与。2025年,争取中央财政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2184.49万元,项目面积22.05万亩,实现七县(市、区)全覆盖。截至目前,公开遴选服务主体16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28个,农业企业17个,家庭农场15个),完成玉米服务面积11.39万亩,马铃薯服务面积2.23万亩。
服务模式“精准适配”,提升经营综合效益
创新“菜单式”“半托管”“全链条”等差异化服务模式。针对小农户推出“耕、种、防、收”单环节托管,根据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签订服务合同,按照约定的标准和要求提供“订单式”服务。例如,灵台县在项目实施中,始终坚持把小农户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大力推进服务带动型的适度规模经营,根据不同农户劳动力情况、种植结构、经济状况等因素,由农户根据自身实际提供“菜单式”多环节托管和“点单式”单环节托管服务模式,满足被服务农户的多元化需求。
科技赋能“智慧服务”,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集成惠达农机精准作业平台、北斗智慧农机精准作业监测平台和农耕田智慧农机云平台,融合物联网监测、无人机飞防、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线上对接需求、线下精准服务”。例如,崆峒区通过为农机加装高精度传感器和影像采集设备,依托“惠达农机精准作业平台”,实时监测耕作深度、播种精度、行进路线等关键指标,玉米播种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深翻耕地深度稳定在20公分标准线,深松服务保持在30-40公分深度并有效打破犁底层。
联农带农“利益共享”,释放共同富裕潜力
建立“服务组织+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务工就业、二次返利等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例如,庄浪县建立“盘安镇农特产品运营中心+村集体+农户”的盘安镇小麦产业化联合体,主要围绕小麦种植托管服务、加工、销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引导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形成了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延伸了服务产业链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二、形成的经验启示
政策撬动,构建靶向扶持机制
以中央财政资金为引领,配套地方财政补贴,依据服务环节(如耕播、植保、收割)与作物类型(重点向粮食作物倾斜,补助标准高于经济作物)制定差异化补助标准,原则上财政补助占服务价格比例不超30%,单季作物亩均补助总量不超80元,丘陵山区相应比例和补助上限分别为40%、120元。同时,建立补助标准与农资价格、服务市场波动的动态联动调整机制,确保财政资金精准发力。联合银行推出玉米种植产业贷、农牧贷等专项产品,为服务主体提供最高300万元信用贷款;鼓励服务组织购买涵盖自然灾害、机械故障风险的保险,降低经营风险。例如华亭市实施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项目,2024年按市场报价利率50%给予13个经营主体49.87万元贴息补助。
模式创新,打造分层分类服务体系
引导服务主体开展“一站式”全产业链服务,从产前物资供应、产中技术支持到产后加工销售,满足农业现代化多元需求。例如,静宁县打造集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户通过“静宁农机”APP即可享受全方位服务。同时,鼓励服务组织整合农机具开展跨区域“联动式”服务,推行“跨区作业+季节性调度”模式。2024年,泾川县新东方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玉米100-120元/亩、小麦80元/亩等标准,完成跨区机耕2.5万亩、机收1.5万亩,跨区作业面积占总服务面积45%,服务范围覆盖多个地市。
科技融合,搭建数字赋能平台
推进全链条数据监管,各县(市、区)在信息化平台嵌入服务轨迹追踪功能,借助北斗定位实时监测农机作业面积、深度等数据,实现智慧监管系统全域覆盖。2024年,全市通过智慧监管平台核实作业轨迹面积达27.85万亩。同时,推动社会化服务电商化,利用电商平台开发合作社服务小程序。例如,华亭金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马种植服务”微信小程序,有效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客户数量。此外,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应用科技,在山区推广轻便化智能装备,在粮食主产区深化数字农田建设,依托物联网与大数据实现精准服务。
利益联结,完善多方共赢机制
强化村集体“纽带作用”,明确其在服务中的组织协调职能,通过收取合理居间服务费发展村集体经济。例如,崆峒区香莲乡上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1元/亩标准向机手收取费用,2024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0.98万元。服务主体通过提供务工岗位带动农民增收,像华亭金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忙时节可临时雇佣100多名农户,按男120元/天、女100元/天支付报酬。此外,在主体培育上分类施策,对合作社加强无人机飞防等技术培训,提升村集体土地整合与项目运营能力,引导企业向“托管+加工+销售”全链条延伸,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撰稿:毛 敏 编辑:王 莹 审核:王天顺)
下一篇: 平凉“甘味”飘香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