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主要农作物汛期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强对流天气频繁,局地暴雨、短时强降水等天气多发,极易对农作物生产造成危害。为切实做好汛期农作物防灾减灾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特提出如下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一、粮食作物
(一)玉米
1.排水疏通。在降雨来临前,提前对田间排水沟进行清理和加深,提高排水能力。积水严重时用抽水泵排水,防止因田间长时间积水、土壤通气不良造成的根腐、茎基腐病发生。
2.倒伏补救。对倒伏程度较轻且方向一致的地块,建议自然恢复;对倒伏程度较重,从根部整棵倒伏匍匐在地面或者中上部严重向地面倾斜的玉米,在风雨过后及时人工扶正和根部培土固定,培土高度以5~8厘米为宜。
3.科学施肥。受涝且排涝后应及时补充速效氮肥或适当喷施叶面肥,并辅以磷钾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补充适量的微肥,促进玉米恢复生长,减少产量损失。
4.及时中耕。受涝田晾晒2~3天后,有条件中耕的地块及时进行中耕松土和培土,破除土壤板结,防止沤根,使植株根部尽快恢复正常生长防止后期倒伏。
5.病害防治。洪涝过后,要预防玉米锈病发生。必要时可选择35%唑醚・氟环唑悬浮剂15~35毫升或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36~45毫升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0~50毫升进行喷雾防治,施药不超过2次。
(二)马铃薯
1.排水防涝。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疏通并加固田间及周边排水沟渠。强降雨过后,需第一时间排除田间积水,防止薯块因缺氧而腐烂;同时及时修复被冲毁的垄沟。
2.抗逆促长。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以及氨基酸、海藻酸等叶面肥料,增强植株抗逆性,防止早衰,促进植株快速恢复生长。
3.病害防治。提前喷施保护性杀菌剂,预防晚疫病、早疫病发生。灾后加强田间监测,及时清除病株、烂薯并妥善处理,防止病害扩散。若发现病害,早疫病可选用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30~50克/亩,或3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50毫升/亩防治;晚疫病可选用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40~60克/亩,或24%霜脲・氰霜唑悬浮剂50~60毫升/亩,均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
4.抢收止损。对已成熟的田块,应选择晴天或多云天气尽快抢收,防止薯块在土壤中腐烂。收获后的块茎避免暴晒,晾干后储存于通风干燥处。
(三)谷子
1.排水防涝。强降雨后第一时间排查田间,重点清理低洼处积水,确保排水通畅;雨后及时疏松表土,保持土壤良好通气性,促进根系正常呼吸和养分吸收,为籽粒灌浆成熟创造有利条件。
2.科学施肥。灌浆后期若遇持续阴雨天气,植株易出现养分吸收受阻、灌浆动力不足的情况。此时应针对性喷施钾肥(如磷酸二氢钾,每亩用量100~150克,兑水30~40公斤),可增强植株抗逆性,加速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促进灌浆充实和提前成熟,减少贪青晚熟风险。
3.改种补救。若田间积水时间过长导致谷子大面积倒伏、枯萎,受灾严重且恢复无望时,需及时抢晴整地,清除田间残株杂草,改种生育期较短的作物(如速生蔬菜、绿肥作物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最大限度弥补灾害损失。
(四)高粱
1.排除积水。雨后立即组织力量排出田间积水,尤其是低洼地块要优先排水,缩短田间积水时间,减少对植株的伤害。
2.中耕散墒。雨后天晴时,适时进行中耕(深度以5~8厘米为宜),打破土壤板结,加速土壤水分蒸发,促进根系恢复活力,增强植株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
3.科学施肥。涝灾后高粱根系吸收功能减弱,易出现脱肥现象。此时应及时补施速效肥,每亩可追施尿素5~10kg,若土壤缺钾,可酌情搭配追施钾肥(如氯化钾3~5kg/亩);也可采用无人机叶面喷施的方式补充营养,选用0.3%磷酸二氢钾、1%~2%尿素、0.01%~0.04%芸苔素内酯等混合液,快速为植株补充养分,增强抗逆性,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和灌浆。
4.病虫防治。汛期高湿环境易导致高粱病虫害高发,可用杀虫剂、杀菌剂综合防治病虫害,谨防螟虫蛀茎,同时加强高粱粗斑病、顶(根、茎)腐病和粒霉病等病害的防控。
5.改种补救。若因涝灾大面积死亡、倒伏严重,受灾程度已超出恢复能力,需及时抢晴整地,清除田间残株和杂草,改种蔬菜(如小白菜、生菜)、绿肥等生育期较短的作物,降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五)大豆
1.及时排水。及时疏通排水干渠和田间排水沟,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排水不畅的地块应进行机械排水。并抢抓晴好天气进行深松中耕散墒。
2.补充养分。洪涝渍害地块易造成土壤中的速效养分流失,大豆根系活力下降,植株吸收营养能力降低,导致植株营养不良,建议及时喷施0.5%~1%的尿素+0.2%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植株抗逆性,促进植株恢复正常生长。
3.防治病害。高温高湿环境易加重病害发生,要注意病害防控大豆根腐病、霜霉病、叶斑病等病害。要加强田间巡查监测,一旦发现病叶、病株,应及时清除并带出田外销毁,减少侵染源;同时根据病害类型选用对口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二、经济作物
(一)露地瓜菜
1.疏通沟渠。降雨前,及时清除田间垃圾、杂草,枯枝烂叶,疏通并加深排水沟,确保排水畅通。对受涝瓜菜田,要尽快排除田间积水,以减少生产损失。
2.田间管理。降雨过后,及时扶正倒伏植株,培土固定根部,清理残枝病叶,用清水喷洗枝叶污泥;及时追肥,弥补流失的土壤养分;抓好晴天及时浅中耕,加强水分蒸发,促进根系恢复。
3.病虫防控。受灾后要提早预防十字花科类软腐病、瓜类疫病、茄果类早疫病、叶霉病、灰霉病等病害发生,同时注意预防蚜虫、菜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天晴后立即喷施代森锰锌、百菌清等广谱性杀菌剂进行杀菌,并配合叶面喷施0.15%尿素+0.2%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促进新根生长。田间植株出现病害症状时,及时防治。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不同作用机制药剂轮换使用,避免高温时段施药。
4.抢收补种。即将成熟或已经成熟的瓜菜,应积极采收,抓紧上市。对绝收地块,及时清园消毒,抢种小白菜、生菜、菠菜等速生叶菜,或种植早熟萝卜、四季豆等秋茬蔬菜。
(二)设施瓜菜
1.加固设施。降雨前检修加固大棚骨架、遮阳网,修补棚膜、拉紧压膜线;包好土墙防冲刷;检修电路,关通风口、加沙袋防倒灌;检查排水,备好抽水泵;降雨时卷起棚外保温覆盖物,减轻荷载。
2.及时采收。灾前产品达采收标准时,要及时采收上市或短期贮存。
3.田间管理。及时排水防沤根,扶正植株、冲污泥、清残枝;遮阴防骤晴萎蔫;土壤稍干后中耕翻土增加土壤透气性;施微生物菌肥,预防植株早衰。
4.病虫防治。大雨过后棚室温度高、湿度大,易引发病虫害,应喷施广谱性杀菌剂以防病害滋生,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5.抢收补种。对茄果类、瓜类等瓜菜适当延长收获时间,增加产量,已绝收的地块要抢种小白菜、芫荽、菠菜等速生叶菜,争取尽快上市,弥补受灾损失。
(三)中药材
1.排水清淤。疏通沟渠,启用抽水设备,及时清理田间积水,避免根系缺氧腐烂,尤其对根茎类作物需优先疏通排水沟,人工破除地表板结,促进土壤透气性。天晴后及时清淤、清理受损枝叶,倒伏作物扶正培土固根,减少病菌滋生环境。
2.田间管理。病害预防,推荐多菌灵500倍液或百菌清1000倍液,连喷2~3次,或脂菌·戊唑醇、吡唑 醚菌酯或生物药剂(枯草芽孢杆菌),喷施预防感染;虫害预防,可用四氯虫酰胺等化学/生物药剂预防;受损作物伤口愈合后喷施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促进恢复。
3.土壤修复。积水退后深翻土地(20~30厘米)增加透气性,并施用腐熟农家肥和过磷酸钙恢复地力。受损严重地块可撒施生石灰(50~100公斤/亩)调节酸碱度抑制土传病害发生。
(撰稿:郑爱红 编辑:王 莹 审核:李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