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凉市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市交通局专场(图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凉市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
市交通局专场
9月25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凉市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市交通局专场举行。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平凉市发展成就巡礼”市交通局专场新闻发布会。70年来我市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方面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市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汝登国先生,市交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明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作介绍,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司广忠主持新闻发布会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甘肃日报、甘肃省广电总台、每日甘肃网和平凉日报、平凉市广播电视台、平凉新闻网、平凉广电网、中国·平凉门户网、平凉发布、崆峒区融媒体中心等省、市、区媒体的记者、编辑,欢迎大家的到来。
首先,有请汝登国先生作介绍。
发布人:
各位媒体朋友,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平凉市交通运输局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平凉交通运输发展的各大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全市交通运输发展情况从三方面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市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汝登国作介绍
一、70年来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历程
70年来,全市上下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持之以恒推进交通建设,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回顾70年来我市公路建设的辉煌历程,主要经历了五个大的发展阶段:
一是从1949年到1990年的恢复期。这期间对几条主要干线公路进行了加宽改造,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我市通往周边地区的行车能力。
二是从1991年到2000年的起步期。按照“先通后畅、先易后难”的思路,积极动员农民群众,采取民工建勤、以工代赈、国债投资等形式,实施了多层次地方道路建设,有重点地进行了“出口路”、“经济路”为主的公路建设。
三是从2001年到2010年的会战期。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全省东部大会战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通县二级、通乡油路和村道通达工程,全市交通建设全面开花。期间,我市于2001年5月建成了凤嵋一级公路,2009年12月25日第一条高速公路平定高速正式通车,结束了我市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四是从2011年到2015年的攻坚期。围绕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集中实施“村村通”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让农民兄弟走上了沥青(水泥)路。期间,我市先后建成了静宁至庄浪、韩店至张家川、泾川至渗水坡、国道312线平凉过境段二级公路181公里,全市实现了“县县通二级、乡乡通油路”的目标。
五是从2016年以来的提升期。紧盯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全方位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大力度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普通省道改造、农村公路联网,掀起了新一轮交通建设的新高潮。
二、70年来交通运输发展成效
70年来,从没有路到有路、从土路到砂路、从砂路到油路、从低等级路到高速路,从走不了到走得了、从走得了到走得好,高速公路宽阔平稳,干线公路四通八达,农村公路通乡到村,映射出改革开放以来平凉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变化。
——交通骨架网络基本形成。紧紧围绕建设陕甘宁交汇区交通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两大枢纽”,实施大投入,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全面推进铁路、公路、物流现代交通建设。宝中、西平、天平3条铁路总里程达到231公里,构建起十字形铁路网骨架。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010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91.8公里,全市拥有高速公路182公里,二级公路661公里,实现了“市上通高速、县县通二级、乡乡通油路”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县乡道路为主动脉、通村道路为“毛细血管”的公路网体系。
——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平定高速、西长凤高速建成营运,平凉境内福银、青兰两条国家高速公路形成东西运输大通道。静宁至庄浪、泾川至渗水坡、韩店至张家川、国道312线平凉城区过境段、平凉西至界石铺等一批二级公路改造升级,极大地提升了区域交通保障能力。2016年以来,平凉至天水、彭阳至大桥村、静宁至庄浪、华亭至泾源4条263公里高速公路全面实施,国道312线凤翔路口至平凉东、平凉至华亭、彬县至华亭、马峪口至千阳公路崇信至方堤口段等9条566公里普通省道开工建设,成为平凉交通发展历史上重大交通项目最多、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
——农村公路实现畅乡通村。“十一五”期间,争取国省补助资金9.14亿元,建成农村公路4085公里,平凉农村公路建设从此走上了大发展的快车道。“十二五”期间,投资20.9亿元,实施各类农村公路7029公里,完成平凉至泾源至庄浪、静宁县威戎至仁大、泾川长庆桥至飞云至太平等三级公路改造452公里,建成建制村通硬化路4516公里。“十三五”以来,围绕“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车”两大目标,集中实施建制村通畅、“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建设、农村路网改善、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四大工程”,大打交通脱贫攻坚战。2016年至2018年,争取国省补助资金16.77亿元,实施农村公路项目1419项2746公里,其中改造县乡道210公里,建制村和撤并建制村通畅工程1435公里,实现了全市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全市有113万农民群众直接受益,受益面达到62%,使农民群众走上了宽畅的水泥路。
——运输站场建设星镶银盘。随着全市公路网络的形成,为构建“大交通、大公交、大流通”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奠定了基础。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平凉进入全国第180个主枢纽城市的机遇,加大运输站场建设力度,全面推进“村村通班车”客运网络化建设进程,做到路修在哪里,车通到哪里,站建在哪里。平凉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平凉市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成运营,平凉客运枢纽站、平凉快速客运站启动实施,华亭、静宁、庄浪汽车站建成运营,泾川、崇信客运站开工建设。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县级客运站10个,乡镇汽车站102个,行政村停靠点1585个,实现了“县有等级站、乡有汽车站、村有停靠亭”的目标。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
——运输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至2018年底,全市拥有货运车辆15688辆、客运车辆1228辆,客货运输车辆总量达到16916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达到62718人。着眼服务城镇化建设,发展公交车341辆,公交线路由32条增至53条,市县城区基本形成了以公交运输为主的城市客运发展格局。农村客运车辆由490辆增至654辆,农村客运班线由195条增至319条,惠及全市150多万农村人口,农村群众出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全市拥有出租车1787辆,完成出租车“油改气”796辆,投放新型节能环保公交车59辆。抢抓平凉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甲醇汽车试点城市和全省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的机遇,投入甲醇汽车150辆。从固定线路到按需开行的定制公交、从柴油车到新能源公交车、从人工售票到电子支付。这些改变的背后,体现了城市公共交通配套体系的完善,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理念。如今,人们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期待和畅想着未来公交出行的更多可能。
三、交通运输发展展望
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确定了“党建统领、‘四化’统筹、交通先行、产业支撑、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发展思路,平凉交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大建设的黄金时期。目前,平凉至天水、彭阳至大桥村、静宁至庄浪、华亭至泾源4条高速公路和国道312线改造、平凉至华亭一级公路等13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已完成工可研、初步设计批复,市委、市政府定于9月30日举行开工奠基。
到2020年,平凉高速公路将实现市县高速通达,境外实现平凉南出天水、宝鸡通往川渝,北上彭阳、西峰通往银川和内蒙的大通道彻底打通;干线公路将实现县县通国道、乡乡通普通国省道,与周边省际出口顺畅衔接。
主持人:
感谢汝局长!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在媒体名称。请大家提问。
平凉广电网记者提问:
市委四届四次全委会提出了“交通先行”战略部署,将全市交通运输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请问,交通先行战略实施以来,我市交通运输部门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汝登国答:
市委将“交通先行”确定为全市今后一段时间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市委对交通运输事业的高度重视和破解交通瓶颈制约的坚定决心,按照市委交通先行的决策部署,全市交通系统着眼破解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谋项目。认真研究对接省上规划,坚持规划一次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制定详细实施计划,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明确年度考核目标、任务落实要点、工作要求、责任主体,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是全力抓建设。积极与发改、国土等部门衔接,盯住时间节点,抓住关键环节,指派专人跟进,加快办理各项手续,强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制定印发全市交通运输重点项目“三个一”包抓责任制工作方案,明确具体的推进计划和行事历,倒排工期,节点控制,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是尽力筹资金。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新型交通投融资体制,畅通社会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S28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按PPP模式运作。通过积极申报,为S216平华一级公路申请专项债券11亿元,衔接农发行贷款7亿元。积极汇报市政府为S320彬县至华亭、S203崇信至方堤口2条省道项目安排一般债券7000万元。静宁县、庄浪县财政对各自负责建设的省道项目分别预算列支1.2亿元、1.14亿元。
通过积极努力,目前彭阳至大桥村、平凉至天水、静宁至庄浪、华亭至泾源4条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国道312线改造和平华一级、彬县至华亭等8条普通省道落地实施,实现了公路建设的率先突破。
甘肃电视台记者提问:
目前我市境内还有四个县不通高速,与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
市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汝登国答:
崆峒、泾川、静宁3个县区有福银(青兰)高速公路通过,已经实现了通高速的目标。全市还有华亭、灵台、崇信、庄浪4个县市没有通上高速公路。目前,庄浪至静宁高速公路正在加快推进,项目建成后,可以实现庄浪县通高速的目标。即将开工建设的S28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起点位于灵台县什字镇寺殿周,途经什字镇、上良乡、朝那镇、梁原乡、崇信县锦屏镇、铜城,终点止于华亭市安口镇石堡子(高庄),与G85银昆高速彭大路相接,线路全长98.593公里,总投资130.66亿元,建设工期4年,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剩余的华亭、灵台、崇信3县市通高速目标。
平凉日报记者提问:
近年来,交通部门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2016年实现了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地区道路交通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请问,今后我市农村公路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市交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明答:
目前,我市虽然已经实现了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但尚有3418公里自然村组道路和1020公里村内主巷道没有硬化,农村公路通村联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另外,“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大部分县乡道已严重损坏,亟需提升改造;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我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新突破。扎实实施好重点项目。围绕构建农村公路主骨架,以实施县乡道改造项目为重点,大力提升主要道路通行水平,从根本上破解交通运输瓶颈制约,构建便捷通畅的农村公路网络。积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抓好现有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确保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和路域环境明显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平凉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近年来,我市实现了“县有等级站、乡有汽车站、村有停靠点”目标,全市100%的乡镇和行政村通上了班车,道路运输服务能力持续提高。请问,下一步,我市在进一步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改善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方面还有哪些打算?
市交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明答:
目前全市实现了“县有等级站、乡有汽车站、村有停靠点”目标,100%的乡镇和行政村通上了班车,道路运输服务能力得到了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出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建设陕甘宁交汇区交通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两大枢纽”的目标定位,紧紧围绕所有县(市、区)城市公交全覆盖,农村客运网络及物流节点全覆盖的发展目标,持续深化“一卡通”建设和城乡公交化改造步伐,落实好公交惠农政策;全面推进定制客运、联程运输、甩挂运输、无车承运人、电商+运输站场+农村客(货)运输等新业态发展,着力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支持传统货运向现代第三方物流转型,引导组建货运发展联盟,推动货运物流业转型升级。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进行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其他感兴趣的问题,会后可与市委宣传部、市交通局联系。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两位发布嘉宾,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