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白振海解读《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施方案》

  • 时间:2024-08-31 17:23
  • 来源:平凉日报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日前,市委、市政府印发《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做好《实施方案》贯彻实施,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白振海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实施方案》出台背景是什么?

我市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光热水土条件较好,适宜农业生产,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生态和农林牧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质优良、特色鲜明,草畜、苹果、蔬菜、道地药材等农产品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全国肉牛优势发展区域和国家区域性苹果良种繁育基地,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市。

近年来,全市紧扣“三基地两区”目标定位,以创建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为统揽,聚焦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建基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树品牌、兴业态,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培育打造了平凉红牛、静宁苹果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蔬菜、马铃薯、中药材3个十亿级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30亿元。“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入选2022年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23亿元和181亿元,被评为“甘味”系列十大地方公用精品品牌。牛、果、薯分别纳入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崆峒区平凉红牛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静宁、庄浪、灵台苹果和崇信肉牛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我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县一园、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经过多年来不懈努力,全市农业产业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产量产值稳步攀升,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城乡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农产品消费多样化、优质化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城市家庭正进入新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对优质、安全、营养和绿色农产品及农业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教育、创意农业等新产品、新业态的需求快速增长,为我市“甘味”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同时,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成为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效益的强大引擎。全市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产业要素流动更加畅通,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全面推广,为打造现代精品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月7日至8日,省委书记胡昌升在平凉调研时,提出了聚力打造“三区一城市”的目标定位。其中,“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创建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的目标相契合。为了把省委为平凉农业量身谋划的这一思路方向和目标定位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平凉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由市农业农村局起草了《实施方案》。

二、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实施方案》提出,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全面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以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为目标,以建设陇东百万头红牛标准化养殖基地、陇东南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国现代设施蔬菜创新引领区、西部马铃薯主食化种薯繁育基地、西部优质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养基地、西部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支撑,瞄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统筹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强牛果菜、衔接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农业特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聚力把农业打造成1.5次产业,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育种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农产品品质明显提升,农业品牌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现代精品农业支撑培育体系基本建立。全市五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3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0%,农产品综合加工率提高到6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2.5: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以上,带动全市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5%以上。

到2030年,全面建成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产品绿色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塑强一批品质过硬、特色鲜明、竞争力影响力强、知名度美誉度高、“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精品农业品牌,“平凉红牛”“静宁苹果”成为西部地区标志性农业品牌,走出一条具有“西部”时空定位、“现代”方向引领、“精品”内在特质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全市五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74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5%,农产品综合加工率提高到7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3: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以上,带动全市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

其中:陇东百万头红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到2025年,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05万头以上,其中平凉红牛达到40万头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全市牛饲养量稳定在115万头以上,其中平凉红牛达到50万头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40亿元以上。陇东南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到2025年,苹果面积稳定在150万亩,苹果产量达到27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70亿元以上。到2030年,苹果产量达到32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20亿元以上。全国现代设施蔬菜创新引领区,到2025年,蔬菜面积稳定在4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到6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9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7亿元以上。到2030年,设施蔬菜达到7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西部马铃薯主食化种薯繁育基地,到2025年,在庄浪、静宁建成原种繁育基地1.2万亩,一二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4万亩,带动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7亿元以上。到2030年,建成原种繁育基地1.5万亩,一二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西部优质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养基地,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产量达到3.7万吨,药用动物养殖规模年均增长1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9亿元以上。到2030年,全市中药材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达到4.2万吨,药用动物养殖规模年均增长8%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西部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2520万人次,间接带动乡村旅游相关就业6.4万人,人均增收4300元以上。到2030年,全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7500万人次,间接带动乡村旅游相关就业8.5万人,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三、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的重点任务和举措是什么?

《实施方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品种培优,夯实精品农业根基。全力加快平凉红牛品种培育。抢抓平凉红牛被列入国家64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育种计划政策机遇,按照平凉红牛育种路线,以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为主阵地,加快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研发与应用,完善育种组织体系、技术体系、繁育体系,坚持边育边推,持续巩固提升育种群、核心群。加大苹果、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静宁县苹果脱毒苗木繁育中心、灵台县苹果试验示范中心、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提质扩建,加强苹果矮化苗木和“庄薯”系列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引进一批竞争力强的苹果苗木和种薯繁育企业,引导改善育种装备条件,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加强新优品种引进推广。推进新优品种引进筛选和示范推广,促进品种优质化、专用化、差异化发展。强化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成果利用,加大稀有种质资源和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建立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一批标准化蔬菜、中药材等良种繁育基地,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提升优质种子(种苗)供应能力。《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平凉红牛核心群规模稳定在1000头、育种群规模达到3500头,建成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400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全市建成特色产业种子(种苗)繁育基地9.3万亩;到2030年,平凉红牛核心群规模稳定在1500头、育种群规模达到5000头,全市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稳定在3400亩,苗木自给率达到80%以上,全市建成特色产业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5万亩。

二是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建设精品农业生产基地。推进优势产业合理布局。平凉红牛产业按照“一中心、七园区、一集群”功能布局,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全力打造陇东百万头红牛标准化养殖基地。静宁苹果产业突出老果园迭代更新和提质增效,聚力发展葫芦河、水洛河流域及泾川南塬、灵台和崇信北部塬区四个优质苹果生产带,建设陇东南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核心区。蔬菜产业以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加快“两带七片”蔬菜生产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建设全国现代设施蔬菜创新引领区。马铃薯产业以庄浪县为中心,辐射静宁县、华亭市,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支持打造西部马铃薯主食化种薯繁育基地。中药材产业以关山林缘区为中心,创建集中连片独活、大黄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丹参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黄芪等大宗中药材药源基地,建设西部优质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养基地。聚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建立以奖代补机制,优化设施农业布局,集中连片开展老旧低效设施改造,鼓励依法依规开发滩涂、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建设现代种养设施。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提升全市种养设施园区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强化高效农机、先进智能装备和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建设以高效集约为主的现代肉牛养殖设施和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蔬菜生产设施。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生产规范的要求,积极宣贯“平凉红牛”6项团体标准,制定“静宁苹果”团体标准,推动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建设一批产地清洁、生产绿色、全程贯标、品质优良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以精品定位为主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以生态环保为主的有机农产品基地、以特征品质为主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基地、以全程控制为主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绿色循环生产体系。巩固提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成果,推广“粮—畜—肥—果(菜)”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建设一批循环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积极实施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以县(市、区)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全面推广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新型肥料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行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认定命名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0个以上,建设标准化苹果示范基地115万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4.2万亩;到2030年,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达到150个以上,标准化苹果示范基地达到140万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达到5万亩。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精品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引培农业领军企业。坚持引大引强引头部,培育引进一批行业领军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国、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立足农业主导产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一批大型农业集团,形成竞争力强和牵引作用大的链主企业。鼓励支持成长性好的企业下联合作社带农户建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上联市场引进先进生产加工设备,开展科技创新研发,走多层次加工转化增值的路子。突出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分类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全环节绿色食品加工业。支持鼓励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深度开发牛果菜薯药等精深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牛肉制品加工以精细分割和调制、速热、中西式、即食等肉制品为重点,推进皮、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果、菜进一步提升采后拣选分级、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比例,加快推进果片、果脆、营养保健饮品和预制菜、净菜、冻干菜、菜粉等加工;马铃薯着力发展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和“主食化”食品加工;中药材着力发展中药饮片、配方颗粒、成药生产和养生保健产品加工。聚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崆峒区国家现代农业(肉牛)产业园,建设全国优质高端牛肉生产基地和国家肉牛种质资源创新中心,推动静宁县创建苹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一县一园”省级产业园创建,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建设体系。积极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积极打造一批以红牛、苹果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旅融合项目,发展农业田园综合体、农事体验馆,申报创建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统筹建设一批乡村特色旅游村镇、康养小镇,生产开发一批农作物辅料工艺品、鲜食农特产品、休闲食品等农旅产品。《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培育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55家以上,营业收入过亿元农业企业达到10家,县(市、区)省级产业园实现全覆盖;到2030年,全市培育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60家以上,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5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达到3家,力争建成2个以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四是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培育农业精品品牌。推进以“甘味”品牌为引领的农产品品牌建设。认真实施“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加快庄浪马铃薯、崆峒蔬菜、华亭道地药材、灵台小杂粮、泾川崇信瓜菜等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培育,全力打造一批市场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健全“甘味”企业商标品牌培育机制,提升规上农业企业商标持有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产品和服务品牌。强化品牌宣传推介。组织各类涉农企业积极参加农交会、农博会、兰洽会等大型展会,在“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开展农特产品展销活动。提高品牌管理服务水平。研究制定农业品牌地方标准,引导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制定相关团体标准。对接质量认定、安全追溯、诚信管理、市场营销等平台,做好信息服务、业务交流、品牌展示和消费索引,打造农业品牌综合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造牛、果2个农业精品品牌,全市“甘味”企业商标品牌达到70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200个;到2030年,全市“甘味”区域公用品牌达到5个以上、企业商标品牌达到100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270个。

五是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提升精品农业营销能力。提升储藏冷链物流能力。突出农产品生产集中区,有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一批乡镇农贸市场。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物流体系,提升产地到销地直达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营销业态创新。加强营销策划,鼓励设立品牌消费体验馆、新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电商直播基地、产地品牌创新工场等营销场景。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充分发挥各类产销协会作用,组织各类经销队伍抱团出省,主动对接大湾区、长三角、京津、成渝等大终端市场,推动平凉“甘味出陇”。

六是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推动精品农业提质增效。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创建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把种养大户培育成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鼓励规模较大的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建办农业企业。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宜机化”改造和地力提升,着力推动丘陵山地区“坡地变平地”、旱塬区“小田改大田”,不断改善农田生产基础条件。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推进果园防雹网、防霜机等现代装备应用。推动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推进特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开展全产业链成套技术联合攻关与集成示范。全面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加快补齐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特色产业高效专用机械、粮食烘干等农机装备短板。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广应用实用新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园适用小型机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600家,家庭农场达到7000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0万亩;到2030年,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800家,家庭农场达到8000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0万亩。

《实施方案》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保障用地供给、从严督导评估等方面就做好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关链接:《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施方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白振海解读《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施方案》
时间:2024-08-31 17:23

日前,市委、市政府印发《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做好《实施方案》贯彻实施,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白振海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实施方案》出台背景是什么?

我市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光热水土条件较好,适宜农业生产,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生态和农林牧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质优良、特色鲜明,草畜、苹果、蔬菜、道地药材等农产品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全国肉牛优势发展区域和国家区域性苹果良种繁育基地,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市。

近年来,全市紧扣“三基地两区”目标定位,以创建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为统揽,聚焦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建基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树品牌、兴业态,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培育打造了平凉红牛、静宁苹果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蔬菜、马铃薯、中药材3个十亿级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30亿元。“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入选2022年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23亿元和181亿元,被评为“甘味”系列十大地方公用精品品牌。牛、果、薯分别纳入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崆峒区平凉红牛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静宁、庄浪、灵台苹果和崇信肉牛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我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县一园、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经过多年来不懈努力,全市农业产业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产量产值稳步攀升,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城乡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农产品消费多样化、优质化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城市家庭正进入新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对优质、安全、营养和绿色农产品及农业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教育、创意农业等新产品、新业态的需求快速增长,为我市“甘味”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同时,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成为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效益的强大引擎。全市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产业要素流动更加畅通,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全面推广,为打造现代精品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月7日至8日,省委书记胡昌升在平凉调研时,提出了聚力打造“三区一城市”的目标定位。其中,“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创建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的目标相契合。为了把省委为平凉农业量身谋划的这一思路方向和目标定位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平凉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由市农业农村局起草了《实施方案》。

二、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实施方案》提出,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全面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以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为目标,以建设陇东百万头红牛标准化养殖基地、陇东南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国现代设施蔬菜创新引领区、西部马铃薯主食化种薯繁育基地、西部优质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养基地、西部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支撑,瞄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统筹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强牛果菜、衔接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农业特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聚力把农业打造成1.5次产业,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育种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农产品品质明显提升,农业品牌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现代精品农业支撑培育体系基本建立。全市五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3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0%,农产品综合加工率提高到6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2.5: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以上,带动全市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5%以上。

到2030年,全面建成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产品绿色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塑强一批品质过硬、特色鲜明、竞争力影响力强、知名度美誉度高、“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精品农业品牌,“平凉红牛”“静宁苹果”成为西部地区标志性农业品牌,走出一条具有“西部”时空定位、“现代”方向引领、“精品”内在特质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全市五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74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5%,农产品综合加工率提高到7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3: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以上,带动全市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

其中:陇东百万头红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到2025年,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05万头以上,其中平凉红牛达到40万头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全市牛饲养量稳定在115万头以上,其中平凉红牛达到50万头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40亿元以上。陇东南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到2025年,苹果面积稳定在150万亩,苹果产量达到27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70亿元以上。到2030年,苹果产量达到32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20亿元以上。全国现代设施蔬菜创新引领区,到2025年,蔬菜面积稳定在4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到6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9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7亿元以上。到2030年,设施蔬菜达到7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西部马铃薯主食化种薯繁育基地,到2025年,在庄浪、静宁建成原种繁育基地1.2万亩,一二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4万亩,带动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7亿元以上。到2030年,建成原种繁育基地1.5万亩,一二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西部优质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养基地,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产量达到3.7万吨,药用动物养殖规模年均增长1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9亿元以上。到2030年,全市中药材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达到4.2万吨,药用动物养殖规模年均增长8%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西部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2520万人次,间接带动乡村旅游相关就业6.4万人,人均增收4300元以上。到2030年,全市乡村旅游人数达到7500万人次,间接带动乡村旅游相关就业8.5万人,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三、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的重点任务和举措是什么?

《实施方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品种培优,夯实精品农业根基。全力加快平凉红牛品种培育。抢抓平凉红牛被列入国家64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育种计划政策机遇,按照平凉红牛育种路线,以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为主阵地,加快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研发与应用,完善育种组织体系、技术体系、繁育体系,坚持边育边推,持续巩固提升育种群、核心群。加大苹果、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静宁县苹果脱毒苗木繁育中心、灵台县苹果试验示范中心、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提质扩建,加强苹果矮化苗木和“庄薯”系列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引进一批竞争力强的苹果苗木和种薯繁育企业,引导改善育种装备条件,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加强新优品种引进推广。推进新优品种引进筛选和示范推广,促进品种优质化、专用化、差异化发展。强化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成果利用,加大稀有种质资源和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建立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一批标准化蔬菜、中药材等良种繁育基地,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提升优质种子(种苗)供应能力。《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平凉红牛核心群规模稳定在1000头、育种群规模达到3500头,建成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400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全市建成特色产业种子(种苗)繁育基地9.3万亩;到2030年,平凉红牛核心群规模稳定在1500头、育种群规模达到5000头,全市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稳定在3400亩,苗木自给率达到80%以上,全市建成特色产业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5万亩。

二是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建设精品农业生产基地。推进优势产业合理布局。平凉红牛产业按照“一中心、七园区、一集群”功能布局,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全力打造陇东百万头红牛标准化养殖基地。静宁苹果产业突出老果园迭代更新和提质增效,聚力发展葫芦河、水洛河流域及泾川南塬、灵台和崇信北部塬区四个优质苹果生产带,建设陇东南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核心区。蔬菜产业以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加快“两带七片”蔬菜生产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建设全国现代设施蔬菜创新引领区。马铃薯产业以庄浪县为中心,辐射静宁县、华亭市,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支持打造西部马铃薯主食化种薯繁育基地。中药材产业以关山林缘区为中心,创建集中连片独活、大黄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丹参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黄芪等大宗中药材药源基地,建设西部优质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养基地。聚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建立以奖代补机制,优化设施农业布局,集中连片开展老旧低效设施改造,鼓励依法依规开发滩涂、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建设现代种养设施。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提升全市种养设施园区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强化高效农机、先进智能装备和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建设以高效集约为主的现代肉牛养殖设施和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蔬菜生产设施。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生产规范的要求,积极宣贯“平凉红牛”6项团体标准,制定“静宁苹果”团体标准,推动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建设一批产地清洁、生产绿色、全程贯标、品质优良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以精品定位为主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以生态环保为主的有机农产品基地、以特征品质为主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基地、以全程控制为主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绿色循环生产体系。巩固提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成果,推广“粮—畜—肥—果(菜)”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建设一批循环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积极实施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以县(市、区)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全面推广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新型肥料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行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认定命名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0个以上,建设标准化苹果示范基地115万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4.2万亩;到2030年,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达到150个以上,标准化苹果示范基地达到140万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达到5万亩。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精品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引培农业领军企业。坚持引大引强引头部,培育引进一批行业领军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国、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立足农业主导产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一批大型农业集团,形成竞争力强和牵引作用大的链主企业。鼓励支持成长性好的企业下联合作社带农户建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上联市场引进先进生产加工设备,开展科技创新研发,走多层次加工转化增值的路子。突出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分类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全环节绿色食品加工业。支持鼓励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深度开发牛果菜薯药等精深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牛肉制品加工以精细分割和调制、速热、中西式、即食等肉制品为重点,推进皮、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果、菜进一步提升采后拣选分级、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比例,加快推进果片、果脆、营养保健饮品和预制菜、净菜、冻干菜、菜粉等加工;马铃薯着力发展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和“主食化”食品加工;中药材着力发展中药饮片、配方颗粒、成药生产和养生保健产品加工。聚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崆峒区国家现代农业(肉牛)产业园,建设全国优质高端牛肉生产基地和国家肉牛种质资源创新中心,推动静宁县创建苹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一县一园”省级产业园创建,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建设体系。积极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积极打造一批以红牛、苹果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旅融合项目,发展农业田园综合体、农事体验馆,申报创建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统筹建设一批乡村特色旅游村镇、康养小镇,生产开发一批农作物辅料工艺品、鲜食农特产品、休闲食品等农旅产品。《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培育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55家以上,营业收入过亿元农业企业达到10家,县(市、区)省级产业园实现全覆盖;到2030年,全市培育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60家以上,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5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达到3家,力争建成2个以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四是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培育农业精品品牌。推进以“甘味”品牌为引领的农产品品牌建设。认真实施“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加快庄浪马铃薯、崆峒蔬菜、华亭道地药材、灵台小杂粮、泾川崇信瓜菜等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培育,全力打造一批市场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健全“甘味”企业商标品牌培育机制,提升规上农业企业商标持有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产品和服务品牌。强化品牌宣传推介。组织各类涉农企业积极参加农交会、农博会、兰洽会等大型展会,在“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开展农特产品展销活动。提高品牌管理服务水平。研究制定农业品牌地方标准,引导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制定相关团体标准。对接质量认定、安全追溯、诚信管理、市场营销等平台,做好信息服务、业务交流、品牌展示和消费索引,打造农业品牌综合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造牛、果2个农业精品品牌,全市“甘味”企业商标品牌达到70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200个;到2030年,全市“甘味”区域公用品牌达到5个以上、企业商标品牌达到100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270个。

五是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提升精品农业营销能力。提升储藏冷链物流能力。突出农产品生产集中区,有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一批乡镇农贸市场。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物流体系,提升产地到销地直达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营销业态创新。加强营销策划,鼓励设立品牌消费体验馆、新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电商直播基地、产地品牌创新工场等营销场景。大力拓展消费市场。充分发挥各类产销协会作用,组织各类经销队伍抱团出省,主动对接大湾区、长三角、京津、成渝等大终端市场,推动平凉“甘味出陇”。

六是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推动精品农业提质增效。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创建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把种养大户培育成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鼓励规模较大的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建办农业企业。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宜机化”改造和地力提升,着力推动丘陵山地区“坡地变平地”、旱塬区“小田改大田”,不断改善农田生产基础条件。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推进果园防雹网、防霜机等现代装备应用。推动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推进特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开展全产业链成套技术联合攻关与集成示范。全面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加快补齐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特色产业高效专用机械、粮食烘干等农机装备短板。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广应用实用新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园适用小型机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600家,家庭农场达到7000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0万亩;到2030年,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800家,家庭农场达到8000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0万亩。

《实施方案》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保障用地供给、从严督导评估等方面就做好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关链接:《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