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走进平凉 > 平凉概况

平凉概况

  • 时间:2025-03-10 17:56
  • 来源: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是甘肃开放开发的“东大门”,2002年撤地设市,辖1区1市5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有汉、回、蒙、满等34个民族。2024年底,全市户籍人口228.5万人,常住人口177.27万人。

区位优势突出,是陕甘宁三省的通衢要地。平凉位于西兰银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重镇,素有“西出长安第一城”“陇上旱码头”之称。境内西平铁路及青兰、福银高速和国道312线横穿东西,宝中、天平铁路及银昆、天平高速纵贯南北,铁路总里程235公里,年货运能力6400万吨;公路总里程1133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5公里,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23.4%。平凉机场立项批复,机场高速公路动工建设,“宝中二线”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平庆铁路加快建设,定平铁路前期取得突破,“铁机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

历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的肇始宝地。平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在泾河流域创造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公元376年,前秦苻坚平定前凉置平凉郡,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历史上曾演绎了公刘稼穑、文王伐密、秦皇祭天、汉武西巡等流传千古的故事,孕育出了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中唐著名宰相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等一批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经过千百年历史积淀和一代代人的创造与积累,熔铸形成崆峒山道源、古成纪伏羲、西王母远古、皇甫谧医学四大“文化名片”。境内发现仰韶、齐家等各个时期的古遗址2257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馆藏文物4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4套,泾川大云寺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地”。

革命遗迹遍布,是策应三军会师的红色圣地。平凉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和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途经静宁、崆峒、泾川等地,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5位党和红军领导人,朱德、彭德怀等十大元帅中的9位,徐海东、陈赓等十大将军中的8位,杨成武等47位上将,以及161位中将、千余名少将曾在这里宿营或战斗,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1936年10月8日,红一、四方面军在静宁界石铺胜利会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又一转折点和里程碑。界石铺是红军长征静会大会师时中央战略部署中确定的会师“中心基点”,是红军长征领袖驻地、红军长征休整地、三军会师策应地。全市现有革命遗址遗迹95处,建成红色场馆(园)25个,其中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季风光旖旎,是宜居宜游的康养福地。平凉坐落于北纬35°线上,海拔890~2857米,年均气温7.3~10.1℃,年均降水量449~618毫米,无霜期156~188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多样,林草覆盖率44.3%,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A级旅游景区47处。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道源圣地崆峒山获评 “中国游客最满意的十大风景名胜区”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佛教圣地大云寺、西周祭天古灵台、秦皇祭天莲花台、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陇东山水天然盆景龙泉寺等一众景区景点富有盛名,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问道崆峒·康养平凉”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近5000万人次。

煤炭资源富集,是能源保供的战略基地。平凉是全国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黄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确立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境内煤炭资源量650亿吨以上,已探明地质储量110亿吨,占全省探明资源量的38%。探明石油资源量4.3亿吨,石灰石储量30多亿吨。冶镁白云岩矿储量近1亿吨以上,预测资源总量5.7亿吨。泾川县铀矿资源储量规模达特大型,预计储量在10万吨以上。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为主抓手,上游煤炭开采建成煤矿企业14户、生产矿井23对,核定产能3138万吨,占全省煤炭产能的37.6%。中游煤电联营建成火电企业4户,装机容量613万千瓦,占全省的24.7%。下游煤化联产集中打造华亭、灵台两个化工园区,已建成60万吨煤制甲醇和20万吨聚丙烯项目,随着一批煤化工项目的相继建设,全市煤炭资源开发向燃料原料并重转型、向高端化精细化延伸。

种质资源独特,是“甘味”鲜明的农业高地。平凉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全市优质苹果面积151万亩,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省级28户,果品储藏能力116万吨。“静宁苹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8张国家级名片,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甘味”系列十大地方公用品牌培育计划,进入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受欧盟保护名单,被商务部命名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苹果基地”,品牌价值达到180.86亿元。平凉是全国肉牛优势产区,“平凉红牛”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取得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和直供港澳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通行证”,在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计划、农业农村部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6项系列团体标准在北京正式发布,品牌价值222.8亿元。至2024年底,全市牛饲养量105.76万头。新华·中国(静宁)苹果价格指数,新华·甘肃平凉红牛价格指数正式发布,“静宁苹果”“平凉红牛”已成为“甘味”品牌打造的成功典范。

发展势头正劲,是投资置产的兴业旺地。平凉交通成网、物流通畅,园区配套成熟,要素保障齐全。全市规划工业园区总面积115.68平方公里,有平凉、华亭、静宁、泾川、崇信、灵台、庄浪7个省级园区,建成标准化厂房50多万平方米,平均电价不超过0.45 元,工业用水15元/吨,年可利用工业蒸汽560万吨,人力资源供给充足,综合成本优势明显。全市聚焦营商环境“全省一流”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多证合一”“证照分离”“证照联办”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实行“容缺+承诺制”受理,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24小时“即来即办、秒批秒办”,深化“免中即享、直达直享”“政企面对面”会商、“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等机制,扎实落实“包抓联”“六必访”等举措,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202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2.77亿元,增长5.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平凉概况
时间:2025-03-10 17:56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是甘肃开放开发的“东大门”,2002年撤地设市,辖1区1市5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有汉、回、蒙、满等34个民族。2024年底,全市户籍人口228.5万人,常住人口177.27万人。

区位优势突出,是陕甘宁三省的通衢要地。平凉位于西兰银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重镇,素有“西出长安第一城”“陇上旱码头”之称。境内西平铁路及青兰、福银高速和国道312线横穿东西,宝中、天平铁路及银昆、天平高速纵贯南北,铁路总里程235公里,年货运能力6400万吨;公路总里程1133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5公里,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23.4%。平凉机场立项批复,机场高速公路动工建设,“宝中二线”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平庆铁路加快建设,定平铁路前期取得突破,“铁机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

历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的肇始宝地。平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在泾河流域创造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公元376年,前秦苻坚平定前凉置平凉郡,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历史上曾演绎了公刘稼穑、文王伐密、秦皇祭天、汉武西巡等流传千古的故事,孕育出了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中唐著名宰相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等一批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经过千百年历史积淀和一代代人的创造与积累,熔铸形成崆峒山道源、古成纪伏羲、西王母远古、皇甫谧医学四大“文化名片”。境内发现仰韶、齐家等各个时期的古遗址2257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馆藏文物4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4套,泾川大云寺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地”。

革命遗迹遍布,是策应三军会师的红色圣地。平凉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和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途经静宁、崆峒、泾川等地,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5位党和红军领导人,朱德、彭德怀等十大元帅中的9位,徐海东、陈赓等十大将军中的8位,杨成武等47位上将,以及161位中将、千余名少将曾在这里宿营或战斗,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1936年10月8日,红一、四方面军在静宁界石铺胜利会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又一转折点和里程碑。界石铺是红军长征静会大会师时中央战略部署中确定的会师“中心基点”,是红军长征领袖驻地、红军长征休整地、三军会师策应地。全市现有革命遗址遗迹95处,建成红色场馆(园)25个,其中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季风光旖旎,是宜居宜游的康养福地。平凉坐落于北纬35°线上,海拔890~2857米,年均气温7.3~10.1℃,年均降水量449~618毫米,无霜期156~188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多样,林草覆盖率44.3%,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A级旅游景区47处。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道源圣地崆峒山获评 “中国游客最满意的十大风景名胜区”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佛教圣地大云寺、西周祭天古灵台、秦皇祭天莲花台、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陇东山水天然盆景龙泉寺等一众景区景点富有盛名,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问道崆峒·康养平凉”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近5000万人次。

煤炭资源富集,是能源保供的战略基地。平凉是全国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黄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确立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境内煤炭资源量650亿吨以上,已探明地质储量110亿吨,占全省探明资源量的38%。探明石油资源量4.3亿吨,石灰石储量30多亿吨。冶镁白云岩矿储量近1亿吨以上,预测资源总量5.7亿吨。泾川县铀矿资源储量规模达特大型,预计储量在10万吨以上。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为主抓手,上游煤炭开采建成煤矿企业14户、生产矿井23对,核定产能3138万吨,占全省煤炭产能的37.6%。中游煤电联营建成火电企业4户,装机容量613万千瓦,占全省的24.7%。下游煤化联产集中打造华亭、灵台两个化工园区,已建成60万吨煤制甲醇和20万吨聚丙烯项目,随着一批煤化工项目的相继建设,全市煤炭资源开发向燃料原料并重转型、向高端化精细化延伸。

种质资源独特,是“甘味”鲜明的农业高地。平凉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全市优质苹果面积151万亩,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省级28户,果品储藏能力116万吨。“静宁苹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8张国家级名片,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甘味”系列十大地方公用品牌培育计划,进入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受欧盟保护名单,被商务部命名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苹果基地”,品牌价值达到180.86亿元。平凉是全国肉牛优势产区,“平凉红牛”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取得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和直供港澳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通行证”,在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计划、农业农村部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6项系列团体标准在北京正式发布,品牌价值222.8亿元。至2024年底,全市牛饲养量105.76万头。新华·中国(静宁)苹果价格指数,新华·甘肃平凉红牛价格指数正式发布,“静宁苹果”“平凉红牛”已成为“甘味”品牌打造的成功典范。

发展势头正劲,是投资置产的兴业旺地。平凉交通成网、物流通畅,园区配套成熟,要素保障齐全。全市规划工业园区总面积115.68平方公里,有平凉、华亭、静宁、泾川、崇信、灵台、庄浪7个省级园区,建成标准化厂房50多万平方米,平均电价不超过0.45 元,工业用水15元/吨,年可利用工业蒸汽560万吨,人力资源供给充足,综合成本优势明显。全市聚焦营商环境“全省一流”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多证合一”“证照分离”“证照联办”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实行“容缺+承诺制”受理,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24小时“即来即办、秒批秒办”,深化“免中即享、直达直享”“政企面对面”会商、“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等机制,扎实落实“包抓联”“六必访”等举措,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2024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2.77亿元,增长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