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把平安画卷舒展在芮鞫大地
- 时间:2022-11-11 09:03
- 浏览次数: 次
- 来源:平凉市创城办综合协调组
- 字体:
[ 大 ]
[ 中 ]
[ 小 ]
- 收藏
-
平安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最亮底色,是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最直接感受,也是公安机关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筑安全屏障,护万家灯火,守百姓平安。近年来,崇信县公安局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创建,组织广大民辅警下沉到基层一线,深入到村社农户、田间地头,从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入手,不断强化社会治安巡逻防控、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建设平安崇信、法治崇信贡献了力量。辖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2.1%、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7.6%,交通事故同比下降5.4%,连续5年未发生命案,连续9年未发生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平安崇信建设成色十足。2022年4月,崇信县荣获“平安甘肃建设示范县”称号,2022年9月,全省乡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崇信县召开。位于县城南部山区的新窑镇杨安村是一个相对偏僻的行政村,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朱灵举作为县公安局派驻杨安村的驻村干部,在这里已经坚守了一年时间,除了日常的工作外,他还有个特殊身份,就是社区民警,全村490多人的安全宣传教育、矛盾纠纷调解、受理报警求助、治安秩序维护都是他的分内之事。每天晚上他都雷打不动的要到村里转一圈,哪家哪户发生了什么事他第一时间就能知道,外面来人了或村里人外出了他了如指掌,邻里之间有纠纷或家庭成员有矛盾他能确保事不过夜就解决,日常工作中他总是不忘讲安全,和群众一同劳作时说的最多的还是安全。“灵举这个娃是个好干部,也是个好警察,为了村子里的大小事,一天忙前忙后,饭也吃不到时间上,休息的也少,家也回不了,和刚来的时候比瘦多了,都是为了村子里的事累的。”年近六旬的老人马麦银动情的说。铜城派出所立足辖区企业多、建设项目多、车流量大、人员流动繁杂等实际,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把常态化巡逻走访作为开展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社区民辅警进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掌握不稳定因素,先后化解邻里纠葛、感情瓜葛、劳资纠纷等各类矛盾127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6%,所长王恒被辖区群众送了一个绰号叫“王调解”。“有效预防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确保群众出行安全,尽量减少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群众返贫问题,这是作为一名交通警察的最大心愿。”黄花交警中队中队长柳海龙经常如是说。五年间,从黄寨塬转战到黄花塬,从守护县城的北大门到南大门,对柳海龙来说,变的是岗位、是年龄,不变的是从警的初心,坚守的是神圣的使命,他常年以队为家,昼夜坚守,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用忠诚和担当谱写着路畅民安的人间大爱。像柳海龙这样的交通民警在警队里还有很多很多,甄明俭、杨超、高宏强、张伟、陈磊、李进荣等等,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坚守,才换来了全县辖区连续9年未发生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历史性成就。进入秋收季节,每当夜深人静时,总会有一辆警车行驶在柏树镇千亩果园的乡间小路上,红蓝交替的光映射着漫山遍野红彤彤的大苹果,让北塬上的果农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安全。“秋季对广大农村群众来说意味着收获,要确保丰收的果实颗粒归仓,加强夜间巡逻防控就是对百姓的最好守护。”柏树派出所副所长梁凯学说出了群众的心声。黄寨村杨门对科社是我县创建的“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来自周边县市区的游客络绎不绝,为确保群众旅游期间绝对安全,黄寨派出所和交警中队常态化安排警力坚守在沿途道路及景点,指挥疏导交通,开展治安巡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两年多时间里真正实现了“平安无事故、和谐无纠纷”的管理服务目标。“群众到哪里我们的勤务就安排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这既是群众的需要,也是我们的职责。”黄寨派出所所长李小军说。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木林派出所以“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为抓手,坚持把走群众路线与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全体民辅警进村入户,广泛倾听民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3起,及时消除了风险隐患。新窑派出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结合辖区实际深入开展“五联机制”助推平安矿区建设工作,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作为创建平安矿区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对排查出的家庭矛盾、情感纠葛、邻里纠纷等问题,强化与镇政府、村委会、司法所的协作,形成联动机制和工作合力。同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力争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基层,切实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平安矿区建设贡献了力量。地处龙泉寺景区的梁坡夜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街”,烤肉店、小吃摊、洋酒吧给这里带来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为全力保障夜市治安秩序,给老百姓营造平安、祥和、舒心的休闲消费环境,辖区派出所在加强日常巡逻的同时,成立了景区警务室,居民和商家有什么矛盾纠纷直接由警务室民警现场解决,通过警务室民警的不懈努力,梁坡夜市治安秩序良好,为人间“烟火气”装上了“安全阀”。群众利益无小事,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鱼堡子社区警务室针对辖区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商业门店多、矛盾纠纷多的特点,有效整合综治资源、充分完善调解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了“民警+调解队”精准调解模式,让“有问题找社区、有矛盾找民警”成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的一种有效途径,真正实现了“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县城”的良好局面。实行网格化管理,打破原来以社区、行政村为主的传统划分原则,实行以居民小区、楼栋、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在全县共划分综合网格775个,派出所及社区民辅警、网格员、治安户长、交通劝导员逐一结对,确保工作衔接无缝隙。同时,将网格内的各类志愿者、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等社会力量纳入网格管理队伍中,引导发动保安人员参与基层治理和平安崇信建设,有效破解了网格力量紧缺的瓶颈问题。“自从在村子里安装了摄像头以后,我们感觉踏实多了,小偷没有了,出门放心了,睡觉也安心了。”今年已66岁的锦屏镇薛家湾村村民梁迎军指着村口的摄像头说。从2019年起在全县范围内启动“雪亮工程”建设,县公安局按照全县市域治理体系的整体规划部署,超前谋划、精心论证,积极对接综治中心推动“雪亮工程”建设,组织人员深入辖区6个乡镇、79个行政村、410个合作社,坚持“村社为主、城乡兼顾、科学布局、全域覆盖”的原则,先后投资建成了全方位的监控点位,安装了高清摄像机,布设了高清红外线感应补光摄像机,整合接入了外部数据资源,基本实现了城区重点路段、重点区域、重点场所,乡镇街道及主要交通干道路口的全覆盖。群众对这项惠民利民的平安乡村建设“民生工程”一片叫好,锦屏镇枣林村鼻梁山社的一位姓朱的老大爷说:“国家出钱给村子里安装监控,这是一件大好事,监控又不吃不喝,还能看家护院,真的好得很。”“雪亮工程”建成运行以来,共协助侦破各类治安案件35起,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7起,解决群众求助问题386起。2022年初建设了标准化的网安三级勘验分析实验室,配备现场电子取证设备三套、大型取证工作航母一套,可以实现现场勘验、数据分析固定、综合数据分析等功能,为各类案件侦办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今年新建成投入使用的崇信县反诈中心是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合成作战平台,集资源整合、情报研判、侦查指挥为一体,在打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刑侦大队大队长王小飞说。建成了使用面积占105平方米的标准化物证保管室,通过明确区域功能划分,每件物证建设有自己的电子标签,物证存放及出入库均可精确到点、全程溯源、责任到人。内部装有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装置、烟感报警装置等安全防护设施,有效保证了物证保管的防盗、防潮、防火等客观需要,为提高检验鉴定水平、提升刑事技术工作能力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保证。为拓展基层警务工作覆盖范围和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渠道,近年来,治安大队积极推进“一村一群”建设,在79个行政村建立村级“公安服务微信群”,由辖区7个派出所负责微信群的管理和信息推送等工作,紧密联系起全县6万多农村群众,实现了便民利民和减负惠警双赢成效。黄花派出所社区民警毛军强每天都会将安防提示、典型案例、好人好事、防盗防火、防诈防骗、文明出行、路况提示等信息发到自己所包的村级“公安服务微信群”里,对于群众在群里咨询的问题,他会及时给予解答反馈。除“一村一群”外,交警大队和各乡镇交警中队还在辖区建立了8个“校园交通安全微信群”,民警每天通过微信群推送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安全提示、事故案例等,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禁毒大队通过进村入户、摆放展板、悬挂横幅、播放警示片、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禁毒防毒宣传教育,并充分利用青少年教育基地开展中小学生禁毒宣传,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全民的禁毒防毒识毒意识明显增强,为巩固无毒县成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各警种部门充分依托“安全宣传月”“宪法宣传日”“禁毒宣传日”“交通安全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向群众宣传扫黑除恶、反诈防诈、反邪教、防盗防火、交通安全、禁毒防毒、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让安全常识入脑入心。县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组织成立了崇信公安文联,挖掘公安文化人才,不断充实宣传力量,发动民辅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发挥微博、微信、抖音、头条等现代新兴宣传载体的功能,做到报刊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网络有栏,全面发力,多点开花,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注重安全”的良好氛围。在美丽祥和的芮鞠大地上,到处都能看到人民警察守护平安和服务群众的藏蓝色身影,崇信公安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了社会的“平安指数”,换来了群众的“满意指数”。平安画卷已经舒展,平安建设有序推进,平安接力无限蔓延,平安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