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泾川:“脱贫”小辣椒 “照亮”致富路
7月26日,泾川县泾明乡算李村产业扶贫蔬菜园区内一片忙碌景象。乡、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正在组织贫困户采摘辣椒,准备装车送往县上的各个超市。这是该园区今年首批上市的辣椒,将优先供应本地市场。
据了解,今年以来,泾明乡把发展瓜菜产业作为全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通过积极争取易地搬迁产业配套项目,为算李村争取扶贫资金376万元,建成日光温室7座、钢架大拱棚116座,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由惠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管理,实行统一种苗、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扶持带动本村43户贫困户发展蔬菜产业,同时带动了1.3万人次贫困群众就近务工。
泾眀乡算李村“摇钱树”
为了积极响应产业扶贫号召,该乡充分学习借鉴先进种植、育苗技术和管理经验,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到天水等地学习先进的产业发展经验,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甜瓜、蔬菜产业,进一步夯实贫困群众增收基础。
“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订单式销售,贫困户种植的辣椒由村上专业合作社统一联系商家销售,彻底打消了贫困户的顾虑,同时也极大激发了他们的信心。”算李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鲁文元说。
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社集中收购装车
“算李村供应的辣椒不仅新鲜、个大,而且品质有保证,很受欢迎。”负责星鼎超市蔬菜专柜的刘红霞告诉记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村还定期邀请县蔬菜办技术人员举办技术培训班,同时乡、村干部引导贫困户到园区务工,定期组织贫困户到大棚基地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在增加务工收入的同时,还能学到种植技术,进一步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蔬菜的信心和决心,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
“大棚刚建成时,村上动员我包棚时我还有顾虑,但是今年我在棚里务工,学到了技术,同时也看到种大棚确实能挣下钱,比种小麦强太多了,明年我打算和我媳妇也包四五个棚。”算李村群众李保银信心满满计划着。
庄底社的李永锋是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脱贫,2017年通过易地搬迁项目从塬上搬到川区村部边上。今年受疫情影响夫妻俩都没有外出务工,听到村上承包大棚的消息,夫妻俩果断承包了33个大棚,种植甜瓜和辣椒。“在自己家门口给自己打工,不用来回折腾,同时还能照顾上家里,真很方便。”李永锋高兴地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村已累计销售辣椒7万余斤,收入11.2万元,同时带动本村贫困群众务工收入5.2万元,小辣椒已成为算李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大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