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庄浪:兴富民产业 建幸福家园

  • 时间:2020-07-29 08:34
  • 来源:庄浪发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庄浪县水洛镇紧扣目标任务,抢抓时间节点,聚焦贫困人口,培育富民产业,补齐短板弱项,不断深化拓展“庄浪模式”,建设幸福家园,实现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全面迈入小康社会。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也是最紧要最关键的一环。近年来,水洛镇吊沟村大力发展致富产业,栽果园、建牛棚、抓劳务,逐步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农民致富有了门路,老百姓的日子也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水洛镇吊沟村共有6个社1785人,耕地面积3608亩,其中苹果园面积达2800亩,是果品产业大村,村上多数人以果为生。为了更好的整合果品资源,提高小户果农的收入,水洛镇探索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劳务、资金等方式入社入股,探索出了一条公司投资规模经营、果业大户承包经营和合作社领办经营的果业发展新路子。

  李济全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由于缺乏技术,他的苹果长势一般,价钱也不高。2017年,他加入了村上的合作社,重新接种了片红苹果,今年开始挂果,不仅有了良好的收入,还有一定的分红,预计能够稳定脱贫。

  水洛镇吊沟村村民 李济全:“今年第一年挂果,大概能挂50000个袋子,根据这几年收入情况,大概能卖五万多元。”

  果树长势喜人,挂果情况良好,今年就有了不错的收入,技术上的难题,也有合作社和镇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忙。说起对未来的打算,李济全充满了信心:“别的地方还租了几亩,种了五六亩幼树,照现在情况务(果),如果幼树也好的话,我以后还打算再承包一二十亩。”

  李济全依靠务果脱贫,但还有更多情况各异的贫困户,又该如何脱离贫困、奔上小康呢?水洛镇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建立肉牛养殖场,成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为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牛,探索推行出公司带动、合作社代养、农户自养、入股分红四种饲养模式,走出了养牛助脱贫的致富路子。

  吊沟村村民李世成就是依靠养牛脱贫的典型例子。李世成今年55岁,文化程度不高,以前在外打零工,收入一般。去年,他回到了村里,将县上投放的基础母牛入股县农发公司,每头牛每年固定分红700元,他也在家门口的养殖场做饲养员,实现了稳定增收。

  李世成:“牛场养牛一月挣2000多块钱,加上一头牛给700元,下来两万元多到三万元,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精准脱贫,一户都不能落下。借助政策扶持,通过盘活校舍闲置资源等方式,吊沟村建成了全县第一家宫灯生产扶贫车间,吸纳从业人员76人,其中贫困户43人,员工年人均收入达2.6万元以上,拓宽了群众脱贫增收和扶贫产业发展的思路模式。

  水洛镇吊沟村党支部书记 李兄里:“吊沟村目前建成果园幼园1280亩,挂果园1100亩,养殖业方面建成了规模养殖场,大型牛场2个,养猪场2000头以上的两个,吊沟村在产业方面,逐步建成了劳果肥产业链条,通过这几年的逐步脱贫,现有贫困户8户,21人,贫困率降低到1.23%,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

  脱贫后,如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共建整洁、富有、宜居美丽乡村,水洛镇也有自己的答卷。

  安居才能乐业,在水洛镇郭堡村的文化活动广场,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以往来说,这里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从去年开始,水洛镇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筹,规划建设了75座二层安置房,让这里的老百姓住上了新房子,实现了安居梦,也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今年66岁的郭岁换是土生土长的郭堡村人,也是安置区原有拆迁居民。看到如今这样的变化,他高兴的编起了快板。

  “家家门前停的车,新农村修的像金殿,顿顿吃饭打鸡蛋……”郭岁换说,居住环境变好了,他的生活也更加丰富,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郭岁换认真地说道:“我感觉像重活了一世人,这些快板是我感觉到了这些幸福,实在是说的我心里话。”

  排列整齐的二层民居,干净整洁的巷道院落,设施齐备的健身广场,绿化的人行道,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附近村民散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水洛镇郭堡村村民 李月英:“现在修的好很,以前巷子破的没地去,现在好的很。”

  水洛镇郭堡村村民 郭喜贵:“这儿修的漂亮很,我说实话比城里都漂亮。”

  走进现在的水洛镇,一片片梯田绵延而上,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尽头;一排排农家小院掩映在梯田深处,白墙绿瓦,若隐若现;一条条柏油马路环村入户,与梯田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这样的可喜变化,正是水洛镇脱贫攻坚成效的集中体现。

  水洛镇党委书记 马立强:“近几年,水洛镇抢抓国家扶贫政策机遇,一方面培育发展富民增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整体脱贫退出。另一方面,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科学规划的原则,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了吊沟村脱贫攻坚和郭堡村乡村振兴两个示范村,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一体化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庄浪:兴富民产业 建幸福家园
时间:2020-07-29 08:34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庄浪县水洛镇紧扣目标任务,抢抓时间节点,聚焦贫困人口,培育富民产业,补齐短板弱项,不断深化拓展“庄浪模式”,建设幸福家园,实现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全面迈入小康社会。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也是最紧要最关键的一环。近年来,水洛镇吊沟村大力发展致富产业,栽果园、建牛棚、抓劳务,逐步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农民致富有了门路,老百姓的日子也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水洛镇吊沟村共有6个社1785人,耕地面积3608亩,其中苹果园面积达2800亩,是果品产业大村,村上多数人以果为生。为了更好的整合果品资源,提高小户果农的收入,水洛镇探索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劳务、资金等方式入社入股,探索出了一条公司投资规模经营、果业大户承包经营和合作社领办经营的果业发展新路子。

  李济全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由于缺乏技术,他的苹果长势一般,价钱也不高。2017年,他加入了村上的合作社,重新接种了片红苹果,今年开始挂果,不仅有了良好的收入,还有一定的分红,预计能够稳定脱贫。

  水洛镇吊沟村村民 李济全:“今年第一年挂果,大概能挂50000个袋子,根据这几年收入情况,大概能卖五万多元。”

  果树长势喜人,挂果情况良好,今年就有了不错的收入,技术上的难题,也有合作社和镇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忙。说起对未来的打算,李济全充满了信心:“别的地方还租了几亩,种了五六亩幼树,照现在情况务(果),如果幼树也好的话,我以后还打算再承包一二十亩。”

  李济全依靠务果脱贫,但还有更多情况各异的贫困户,又该如何脱离贫困、奔上小康呢?水洛镇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建立肉牛养殖场,成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为贫困户投放基础母牛,探索推行出公司带动、合作社代养、农户自养、入股分红四种饲养模式,走出了养牛助脱贫的致富路子。

  吊沟村村民李世成就是依靠养牛脱贫的典型例子。李世成今年55岁,文化程度不高,以前在外打零工,收入一般。去年,他回到了村里,将县上投放的基础母牛入股县农发公司,每头牛每年固定分红700元,他也在家门口的养殖场做饲养员,实现了稳定增收。

  李世成:“牛场养牛一月挣2000多块钱,加上一头牛给700元,下来两万元多到三万元,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精准脱贫,一户都不能落下。借助政策扶持,通过盘活校舍闲置资源等方式,吊沟村建成了全县第一家宫灯生产扶贫车间,吸纳从业人员76人,其中贫困户43人,员工年人均收入达2.6万元以上,拓宽了群众脱贫增收和扶贫产业发展的思路模式。

  水洛镇吊沟村党支部书记 李兄里:“吊沟村目前建成果园幼园1280亩,挂果园1100亩,养殖业方面建成了规模养殖场,大型牛场2个,养猪场2000头以上的两个,吊沟村在产业方面,逐步建成了劳果肥产业链条,通过这几年的逐步脱贫,现有贫困户8户,21人,贫困率降低到1.23%,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

  脱贫后,如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共建整洁、富有、宜居美丽乡村,水洛镇也有自己的答卷。

  安居才能乐业,在水洛镇郭堡村的文化活动广场,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以往来说,这里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从去年开始,水洛镇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筹,规划建设了75座二层安置房,让这里的老百姓住上了新房子,实现了安居梦,也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今年66岁的郭岁换是土生土长的郭堡村人,也是安置区原有拆迁居民。看到如今这样的变化,他高兴的编起了快板。

  “家家门前停的车,新农村修的像金殿,顿顿吃饭打鸡蛋……”郭岁换说,居住环境变好了,他的生活也更加丰富,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郭岁换认真地说道:“我感觉像重活了一世人,这些快板是我感觉到了这些幸福,实在是说的我心里话。”

  排列整齐的二层民居,干净整洁的巷道院落,设施齐备的健身广场,绿化的人行道,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附近村民散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水洛镇郭堡村村民 李月英:“现在修的好很,以前巷子破的没地去,现在好的很。”

  水洛镇郭堡村村民 郭喜贵:“这儿修的漂亮很,我说实话比城里都漂亮。”

  走进现在的水洛镇,一片片梯田绵延而上,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尽头;一排排农家小院掩映在梯田深处,白墙绿瓦,若隐若现;一条条柏油马路环村入户,与梯田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这样的可喜变化,正是水洛镇脱贫攻坚成效的集中体现。

  水洛镇党委书记 马立强:“近几年,水洛镇抢抓国家扶贫政策机遇,一方面培育发展富民增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整体脱贫退出。另一方面,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科学规划的原则,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了吊沟村脱贫攻坚和郭堡村乡村振兴两个示范村,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