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庄浪:梯田第一村的小康之路
时间向前推移,回望20世纪90年代赵墩乡大庄村的一个平凡的早晨,踏着薄雾,村庄上飘荡着牛铃铛声和主人的吆喝声,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大陡坡上,村内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奔跑,屁股后面留下一缕白烟,这是老何家的幸福牌摩托车,因年久失修,打火起步困难;挑水的人们,担着水桶,吱吱呦呦的响着,向沟里的泉水奔去;在村口,一排陈旧昏暗的老磨坊门前,停着三三两两的架子车,牲畜悠闲的啃着路边的野草;在麦场里,凌乱的排布着大小不一的麦草跺,有些年代久远颜色发黑;场中心,不知谁家晾晒着牛粪,为冬天取暖做准备;太阳渐渐升起,雾渐渐散去,层层叠叠的梯田上,犁在梯田上勾勒出条条优美的线条,一切的色彩都在变。
现在,夕阳下的大庄村,丝带般的硬化路通到家门口,不时有各色小轿车驶过;一排排红瓦大上房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宽敞明亮的村部,干净整洁的广场有农耕文化底蕴丰富的农耕园,有梯田精神的党性教育基地,都诉说着我们的奋斗历程。广场边的老郑,拧开水龙头,洗净刚从自家地里摘来的苹果,“咔”的一口咬下去,就是甜;广场聚来了一群人,音乐响起,人们跳起了广场舞,夕阳下房前屋后盛开的花,也跟着旋律一起舞动,树木们也享受着柔光,映着人们的笑脸。
从前的羊肠小道变成顺畅的致富产业路,结束了人背畜驮的历史,麦场消失了,牛粪也跟着还田了,牲畜和架子车变成了农用三轮车,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慢慢在消失,石磨子、连枷等过去的生产工具都进了博物馆;吱吱呀呀的收音机变成了大彩电,发电报、写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人们联络全凭方便快捷的智能手机,梯田上的滚滚麦浪渐渐变为红彤彤的苹果,人们都在奋斗的路上。


这一切的变化都不是来的那么理所当然,这背后承载着许多人的付出和努力、汗水和泪水。就梯田上滚滚麦浪变为红彤彤的苹果来说,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梯田上种全膜小麦、玉米和洋苹等,只能温饱维持基本生计,之后改种早酥梨,因不易储存、市场销路不畅失败了,才有了今天的苹果主导产业,多少干部为此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受了多少窝囊气,换来了今天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大好局面。
我们在大好的新时代更应该努力奋斗,让初心变恒心,使命变担当。梯田第一村在发生巨变,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变。修梯田的“当代愚公”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手中接力传承,生根发芽,将来必会长成参天大树。
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共同倾情投入,满怀热情、奉献自我,用美好的青春年华去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