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沧桑巨变·饮水思源】有人帮就得往起站!
“养了几年牛,以前的‘熊’日子慢慢‘牛’起来了,今年种籽瓜一下成了‘万元’户”。在泾川县红河乡田赵村,村民赵新社看着养在前院的平凉红牛和红安格斯牛,想起家里种植的“宝葫芦”卖了个好价钱,他打心眼里感谢国网泾川县供电公司对自己的帮扶。
今年53岁的赵新社接近一米八的个头,身材瘦削、很显老相,这是前些年苦日子留下的痕迹——他的妻子由于身体原因几乎没有劳动能力,一儿一女都上着学。家里虽有8亩地,但种粮的微薄收入难以支撑妻子治病和子女上学的开销。他天天早出晚归种地务农、打零工,家里仍然常年入不敷出。
扛着家庭重担,赵新社并没妥协。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他都没想过让子女放弃学业。这份坚持,也让他的生活迎来转机。2017年,赵新社看到邻居有养猪、养羊和养牛等“副业”,他也动了心思,拼凑了1万元买来1头西门塔尔黄牛。到了年底,1头牛犊出栏的利润超过他的预期。
赵新社的拼劲,地方政府和帮扶干部看在眼里。第二年,乡上的包村干部帮着赵新社申请了5万元贷款,支持他新建牛舍、扩大养殖规模。县供电公司为他架通了三相动力电,满足了养牛草料加工的用电需要,乡上的养殖专家也找上门来,手把手教赵新社养殖和防疫技术。
如今,赵新社的牛舍里,已经有4头牛。虽然规模不大,但足以让这个家庭拥有一份可观的收入。他说:“牛育肥喂秸秆就行,成本不是特别大。现在牛肉价格也稳定,每头牛一年能净挣七八千块,4头牛可就是两三万块哩。”
收入逐渐高起来,一家人的日子不再紧巴巴。眼下,赵新社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康屋,墙壁白釉瓷砖贴面,置办了电视机、冰箱、洗衣机、铡草机和粉碎机……拖拉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一样不少。赵新社说:“现在说不上多富裕,但比前几年强太多了。”在赵新社看来,让生活转变的,除了自己的“不认命”,还有政府部门和县供电公司的倾力支持:2019年,县供电公司得知田赵村的路灯稀稀拉拉不够亮,就拿出10万元购买安装了25套太阳能路灯,并投资5.5万元购买安装40个垃圾箱和1台农用自卸车,解决了村民的垃圾回收清运问题;今年村民改种植花卉为种植籽瓜,县供电公司出资8.5万元购买化肥和地膜,帮助95户村民开展果园管理和间作套种籽瓜。为解决销路问题,供电公司扶贫干部牵线搭桥联系到3家客商,帮助田赵村47户籽瓜种植户,以每斤6元至6.3元的价格,将161.7亩籽瓜生产的瓜子儿销售一空,加上政府补贴,每亩籽瓜平均收入1200元,赵新社8.2亩果园里种植的籽瓜产籽1595.24斤,加上政府补贴共收入了1.42万元。
“电”力帮扶致富快!“要是单靠我自己养牛慢慢‘滚雪球’,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县供电公司的帮扶像‘电’一样有劲儿。”赵新社说。“有政府扶持着,有县供电公司做靠山,我干劲足得很!”
“原来我们不是天生就该一辈子受穷!”“有人帮咱,咱就得自己使劲儿往起站!”现如今,在田赵村,时常能听到跟赵新社一样,100多户建档立卡户给自己打气鼓劲的话。建档立卡户赵广平、赵志峰、蔡燕等8户承包种植日光温室蔬菜,靠种辣椒、西红柿和甜瓜,每户收入1.55万元。赵广平种植的1个大棚,去年种植辣椒连续采收1年,采收期最长、卖钱最多,收入1.96万元,今年1棚西红柿收入也创了最高纪录,被评为全县种菜能手。养牛户田小平、田喜来、王银存等6户靠养殖平凉红基础母牛和红安格斯牛基础母牛,今年牛犊陆续出栏,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