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基层党组织巡礼】砥砺奋进践初心 党旗飘扬风帆劲 ——记“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新窑镇西刘村党支部

  • 时间:2021-11-24 18:43
  • 来源:平凉日报 杨龙龙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走进新窑镇西刘村,映入眼帘的是中原军区野战军“三五九旅”宿营地遗址,还有廊亭、蒙古包、观景台、跑马场等娱乐设施,这些都是西刘村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的缩影。有谁能够想到,以前的西刘人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山泉水,走的是泥泞路,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是新窑镇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1户355人。西刘村能有这么明显的变化,完全是依靠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全面落实“四抓两整治”,才实现了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喜人局面,先后获得了最美平凉旅游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甘肃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西刘村党员群众认识到,要想脱贫致富,改变贫困面貌,就得有一个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好班子。结合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全面推行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和支书、主任“一肩挑”,村上党员群众通过“公推直选”,把在村里威望高、善于做群众工作、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2名同志选进村班子,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就此产生。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实际,坚持从基础做起,成立村级党风廉政监督小组,健全完善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按时召开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规范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程序,推广村社干部错时坐班,实行“进门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把椅子、一杯水、一个满意答复”的“五个一”服务机制。西刘村党员干部始终率先垂范、冲锋在前,累计为群众代办收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类服务事项800余件,有效提升了村班子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

  一直以来,西刘村的村民维持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养头牛,种些地,靠天吃饭,靠地糊口。村党支部认为,要想转变全村的生产方式,必须要根据村上的情况仔细谋划,在认真分析贫困根源和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探索形成了“党建+民俗文化+贫困户”的富民增收新路子。在村党支部班子的带领下,依托崇信县富民产业扶持办法和财政扶贫项目,建办养殖小区2处,养牛214头,种植紫花苜蓿140亩,嫁接改良老品种核桃树95亩,标准化管理200亩,输转贫困劳动力289人次。同时,建立并推行“1+1+3”帮带机制,18名“三个带头人”联系帮带54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初步实现了户均1头牛、3亩核桃园的产业发展布局。

  传统农业发展了,闲置的山地怎么办?村党支部积极组织部分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三个带头人”培训班,在赴贵州六盘水学习农村“三变”改革后,招商建办了“绿源美生态苑”,吸纳8户群众入股,12名贫困群众务工,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绿源美生态苑”的发展壮大,让大家看到了致富增收的希望,村党支部积极拓展致富渠道,组织44户贫困户入股和顺红牛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分红近8万元;为15户贫困户落实互助担保贷款75万元,入股县农投公司,户均每年保底分红2000元。经过村“两委”班子的努力,群众的“钱袋子”慢慢也鼓了起来……

  产业发展不仅鼓起了西刘村群众的钱袋子,更充实了西刘村群众的脑瓜子,群众对环境“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六大行动”,共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风貌改造和景观带建设工程,改造危房144户,易地扶贫搬迁27户,硬化道路2.7公里,砂化道路5公里,硬化巷道5250平方米,拓宽铺油赤陇路西刘村段8公里,修建便民桥2座,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修建垃圾台5个,建成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各1处,拆除乱搭乱建17户55间,卫生改厕115户,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按照建设“生态西刘、红色西刘、美丽西刘”思路目标,建成了“三五九旅”红色文化遗址展馆,充分挖掘了“十阳经”锣鼓表演、“打麻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梁走唱”等民俗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党性教育品牌,建成红色教育示范基地。

  以前的西刘村,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农忙之余只能打牌娱乐,不时还有赌博现象发生,群众生活过得十分困窘。村党支部按照“支部凝聚互助共建、党建引领扶贫脱困”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致富先进典型和乡村振兴目标任务,使村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精气神。村党支部先后多次组织村民到锦屏镇赵湾村、黄寨镇黄寨村、柏树镇木家坡村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学习,进一步引导村民由“要我富”到“我要富”转变。同时,坚持以文化扶贫为手段,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十大孝子”评选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文化三下乡”“戏曲比赛”等文化活动10余场次,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全完善“一核多元”组织构架,不断强化对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妇联、共青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修订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乡风。现在的西刘村聊天说闲话的人少了,忙着改造房屋的人多了;晒太阳睡懒觉的人少了,忙着养牛养羊的人多了;打牌喝酒的人少了,打工挣钱的人多了……

  西刘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两委”成员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引领致富、兴村强村的使命和责任,由肉牛养殖、核桃种植到乡村旅游,再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精彩满意的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优秀基层党组织巡礼】砥砺奋进践初心 党旗飘扬风帆劲 ——记“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新窑镇西刘村党支部
时间:2021-11-24 18:43

  走进新窑镇西刘村,映入眼帘的是中原军区野战军“三五九旅”宿营地遗址,还有廊亭、蒙古包、观景台、跑马场等娱乐设施,这些都是西刘村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的缩影。有谁能够想到,以前的西刘人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山泉水,走的是泥泞路,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是新窑镇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1户355人。西刘村能有这么明显的变化,完全是依靠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全面落实“四抓两整治”,才实现了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喜人局面,先后获得了最美平凉旅游乡村、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甘肃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西刘村党员群众认识到,要想脱贫致富,改变贫困面貌,就得有一个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好班子。结合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全面推行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和支书、主任“一肩挑”,村上党员群众通过“公推直选”,把在村里威望高、善于做群众工作、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2名同志选进村班子,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就此产生。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实际,坚持从基础做起,成立村级党风廉政监督小组,健全完善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按时召开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规范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程序,推广村社干部错时坐班,实行“进门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把椅子、一杯水、一个满意答复”的“五个一”服务机制。西刘村党员干部始终率先垂范、冲锋在前,累计为群众代办收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类服务事项800余件,有效提升了村班子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

  一直以来,西刘村的村民维持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养头牛,种些地,靠天吃饭,靠地糊口。村党支部认为,要想转变全村的生产方式,必须要根据村上的情况仔细谋划,在认真分析贫困根源和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探索形成了“党建+民俗文化+贫困户”的富民增收新路子。在村党支部班子的带领下,依托崇信县富民产业扶持办法和财政扶贫项目,建办养殖小区2处,养牛214头,种植紫花苜蓿140亩,嫁接改良老品种核桃树95亩,标准化管理200亩,输转贫困劳动力289人次。同时,建立并推行“1+1+3”帮带机制,18名“三个带头人”联系帮带54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初步实现了户均1头牛、3亩核桃园的产业发展布局。

  传统农业发展了,闲置的山地怎么办?村党支部积极组织部分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三个带头人”培训班,在赴贵州六盘水学习农村“三变”改革后,招商建办了“绿源美生态苑”,吸纳8户群众入股,12名贫困群众务工,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绿源美生态苑”的发展壮大,让大家看到了致富增收的希望,村党支部积极拓展致富渠道,组织44户贫困户入股和顺红牛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分红近8万元;为15户贫困户落实互助担保贷款75万元,入股县农投公司,户均每年保底分红2000元。经过村“两委”班子的努力,群众的“钱袋子”慢慢也鼓了起来……

  产业发展不仅鼓起了西刘村群众的钱袋子,更充实了西刘村群众的脑瓜子,群众对环境“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六大行动”,共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风貌改造和景观带建设工程,改造危房144户,易地扶贫搬迁27户,硬化道路2.7公里,砂化道路5公里,硬化巷道5250平方米,拓宽铺油赤陇路西刘村段8公里,修建便民桥2座,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修建垃圾台5个,建成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各1处,拆除乱搭乱建17户55间,卫生改厕115户,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按照建设“生态西刘、红色西刘、美丽西刘”思路目标,建成了“三五九旅”红色文化遗址展馆,充分挖掘了“十阳经”锣鼓表演、“打麻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梁走唱”等民俗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党性教育品牌,建成红色教育示范基地。

  以前的西刘村,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农忙之余只能打牌娱乐,不时还有赌博现象发生,群众生活过得十分困窘。村党支部按照“支部凝聚互助共建、党建引领扶贫脱困”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致富先进典型和乡村振兴目标任务,使村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精气神。村党支部先后多次组织村民到锦屏镇赵湾村、黄寨镇黄寨村、柏树镇木家坡村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参观学习,进一步引导村民由“要我富”到“我要富”转变。同时,坚持以文化扶贫为手段,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十大孝子”评选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文化三下乡”“戏曲比赛”等文化活动10余场次,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全完善“一核多元”组织构架,不断强化对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妇联、共青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修订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乡风。现在的西刘村聊天说闲话的人少了,忙着改造房屋的人多了;晒太阳睡懒觉的人少了,忙着养牛养羊的人多了;打牌喝酒的人少了,打工挣钱的人多了……

  西刘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两委”成员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引领致富、兴村强村的使命和责任,由肉牛养殖、核桃种植到乡村旅游,再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精彩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