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答卷托起“稳稳的幸福”——喜迎市第五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民生篇

  • 时间:2021-11-24 18:39
  • 来源:平凉日报 吕娅莉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民者,国之根也。

  上学、住院、就业……每个词背后所隐含的内容,对于二百多万平凉人来说,都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一组数字足以体现市委、市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重视:2020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03.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84.1%,是2016年的1.64倍。

  回眸过去的五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平凉阔步前进的每一个瞬间。市委、市政府始终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好事、难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向群众交出了一份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稳稳地托起了平凉这座魅力之城的幸福感。

  直面民生难点  办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

  2020年,随着中心城区电力西苑小区电梯加装完成,困扰了李良老人十几年的上下楼难题终于在他79岁时顺利解决。

  老人坦言,随着年龄增大和老伴离世,住在6楼的他平时最发愁上下楼,有时一个星期也出不了一趟门。装上电梯以后,现在愿意出门走动了,心情也渐渐开朗了起来。

  李良所住的小区老年人居多,上下楼困难曾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少麻烦。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推进,中心城区2005年以前建成的、各县(市)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基本实现应改尽改。经过改造,电梯加装上了,楼道里的灯亮了,居民楼外立面美化了,房顶漏水、管道老旧、路面不平整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十三五”期间,我市通过实施棚户区拆迁改造、老旧住宅楼改造等方式,让10万人出棚进楼,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群众生活精神头更大了。

  民生无小事,但民生由无数这样的“关键小事”组成。相比城镇居民关注的老旧小区升级改造问题,对于平凉农村群众而言,安全放心的饮水是他们最大的奢望和期盼。

  急群众所及、想群众所盼,为了让优质放心水流入寻常百姓家,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农村安全饮水作为水利“头号工程”,仅“十三五”期间,先后投资7.98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0项。

  一起改变的,还有平凉交通。打开平凉市交通发展规划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将城市与农村紧紧联系在一起。

  “累计完成投资突破400亿元,每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占全市的35%左右”,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是平凉交通发展史上重大交通项目最多、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平凉境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对外快速通道基本打通,全市1472个建制村100%实现“两通”目标,依托建成的各级路网,静宁苹果、平凉牛肉等农产品走出大山,畅销全国,这种改变,每一位平凉老百姓的感受最为深切。

  瞄准民生热点  高质量补齐发展短板

  纵观我市重点民生领域,办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仅仅是市委、市政府回应群众关切与所思所盼的一个切面。在教育、医疗、就业等群众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市高质量推进、高质量惠民,为群众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平凉一中新校区建成投用,平凉中心城区教育的“新地图”崭然形成。我市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布局,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五年来,中心城区新增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1所、基础教育学校5所、公办幼儿园11所,改扩建基础教育学校3所。灵台县城关中学、泾川县第三小学、静宁县南关幼儿园等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建成投用,全市共新增园位2.01万个、学位4.26万个,其中中心城区新增学位1.5万个、园位4000个,“大班额”“择校热”“入园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累计投入资金41亿元,实施“全面改薄”等各类教育项目1541个,新建、改扩建校舍244.7万平方米,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在平凉,真正实现“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像教育一样,过去五年,我市还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进行了探索。针对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分级诊疗,被国家列为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报试点市;全面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市、县区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改革后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下降至34.32%。严格执行普通门诊按人头付费、门诊费用补偿实行零起付线,全市建立了以“医生下沉,资金下沉,病人下沉”为核心的基层良性运行新机制,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免交押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一站式”即时结报全覆盖,切实方便了群众就医。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新建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了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

  从“看的好病”到“看得起病”,从新农合、医保中心到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的定位越来越明确,作用越来越突出。2021年,全市基本医保参保205.25万人,全市57.5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除893人因参军、服刑等原因无法参保外,全部参加2021年基本医疗保险,落实参保资助7001万元。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落实三重保障倾斜政策,今年前10月,共为10.29万人次农村低收入人口报销住院医疗费用3.97亿元,百姓看病就医的底气越来越足,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就业连着千家万户,关乎民生冷暖。对于2020年6月毕业的高校大学生张蕾而言,就业是她去年最紧要的事。正当她努力寻找工作时,市人社局举行的云直播专场招聘会让她如愿找到了一份文秘工作。疫情期间,能顺利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张蕾十分珍惜,也很感激。

  找到工作的不止张蕾一人。我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成果展示推介会、大型人才招聘会,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得到充分保障,稳住了就业基本盘,实现了就业形势逆势上扬。全市城镇从业人员达到35.9万人,较2016年底增长38.6%;城镇新增就业16.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6年底的1.4倍。

  一卡在手,保障无忧。我市坚持参保扩面与提高待遇并重,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180.6万人次,比2016年底同比增长21.5%;发放社保卡234.86万张,实现了参保人员全覆盖。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并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工伤保险纳入省级调剂金制度。全面落实“提待、减费、降费”等利企惠民政策,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失业金标准比2016年底分别增长27.6%、32.9%、45.3%。为年满60周岁人员发放待遇22.04亿元,实现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应代尽代、应发尽发。

  回应民生痛点  不让一个人“掉队”

  “我后人干不成什么,我也老了,也干不成什么,要不是国家政策好,我们娘俩日子都过不下去了。”84岁的华亭市上关镇碾子沟村村民肖玉兰多年来与患有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当得知民政部门为她争取到一类低保时,她满含热泪。

  我市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通过大力提高各项民生保障标准、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使越来越多困难群众享受到民生幸福。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面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连续五年提高保障标准,共纳入低保范围59653户16.3万人,纳入特困供养范围7109户7517人。着力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开展临时救助69.7万人次。

  投资2.05亿元,新建养老机构7个、改(扩)建养老机构7个,累计达到32个,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倾情关爱残疾人,不让一个残疾人在小康路上掉队。截至2021年10月,为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2.38亿元。

  “民生工作的每一笔钱都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慎重再慎重,确保花在刀刃上,花在解决群众困难的大事上,让民生保障真正起到‘雪中送炭’、不落一人的作用。”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点滴群众关注的“小事”“难事”“急事”入手,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民生答卷托起“稳稳的幸福”——喜迎市第五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民生篇
时间:2021-11-24 18:39

  民者,国之根也。

  上学、住院、就业……每个词背后所隐含的内容,对于二百多万平凉人来说,都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一组数字足以体现市委、市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重视:2020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03.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84.1%,是2016年的1.64倍。

  回眸过去的五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平凉阔步前进的每一个瞬间。市委、市政府始终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好事、难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向群众交出了一份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稳稳地托起了平凉这座魅力之城的幸福感。

  直面民生难点  办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

  2020年,随着中心城区电力西苑小区电梯加装完成,困扰了李良老人十几年的上下楼难题终于在他79岁时顺利解决。

  老人坦言,随着年龄增大和老伴离世,住在6楼的他平时最发愁上下楼,有时一个星期也出不了一趟门。装上电梯以后,现在愿意出门走动了,心情也渐渐开朗了起来。

  李良所住的小区老年人居多,上下楼困难曾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少麻烦。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推进,中心城区2005年以前建成的、各县(市)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基本实现应改尽改。经过改造,电梯加装上了,楼道里的灯亮了,居民楼外立面美化了,房顶漏水、管道老旧、路面不平整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十三五”期间,我市通过实施棚户区拆迁改造、老旧住宅楼改造等方式,让10万人出棚进楼,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群众生活精神头更大了。

  民生无小事,但民生由无数这样的“关键小事”组成。相比城镇居民关注的老旧小区升级改造问题,对于平凉农村群众而言,安全放心的饮水是他们最大的奢望和期盼。

  急群众所及、想群众所盼,为了让优质放心水流入寻常百姓家,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农村安全饮水作为水利“头号工程”,仅“十三五”期间,先后投资7.98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0项。

  一起改变的,还有平凉交通。打开平凉市交通发展规划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将城市与农村紧紧联系在一起。

  “累计完成投资突破400亿元,每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占全市的35%左右”,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是平凉交通发展史上重大交通项目最多、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平凉境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对外快速通道基本打通,全市1472个建制村100%实现“两通”目标,依托建成的各级路网,静宁苹果、平凉牛肉等农产品走出大山,畅销全国,这种改变,每一位平凉老百姓的感受最为深切。

  瞄准民生热点  高质量补齐发展短板

  纵观我市重点民生领域,办好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仅仅是市委、市政府回应群众关切与所思所盼的一个切面。在教育、医疗、就业等群众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市高质量推进、高质量惠民,为群众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平凉一中新校区建成投用,平凉中心城区教育的“新地图”崭然形成。我市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布局,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五年来,中心城区新增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1所、基础教育学校5所、公办幼儿园11所,改扩建基础教育学校3所。灵台县城关中学、泾川县第三小学、静宁县南关幼儿园等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建成投用,全市共新增园位2.01万个、学位4.26万个,其中中心城区新增学位1.5万个、园位4000个,“大班额”“择校热”“入园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累计投入资金41亿元,实施“全面改薄”等各类教育项目1541个,新建、改扩建校舍244.7万平方米,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在平凉,真正实现“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像教育一样,过去五年,我市还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进行了探索。针对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分级诊疗,被国家列为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报试点市;全面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市、县区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改革后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下降至34.32%。严格执行普通门诊按人头付费、门诊费用补偿实行零起付线,全市建立了以“医生下沉,资金下沉,病人下沉”为核心的基层良性运行新机制,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免交押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一站式”即时结报全覆盖,切实方便了群众就医。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新建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了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

  从“看的好病”到“看得起病”,从新农合、医保中心到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的定位越来越明确,作用越来越突出。2021年,全市基本医保参保205.25万人,全市57.5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除893人因参军、服刑等原因无法参保外,全部参加2021年基本医疗保险,落实参保资助7001万元。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落实三重保障倾斜政策,今年前10月,共为10.29万人次农村低收入人口报销住院医疗费用3.97亿元,百姓看病就医的底气越来越足,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就业连着千家万户,关乎民生冷暖。对于2020年6月毕业的高校大学生张蕾而言,就业是她去年最紧要的事。正当她努力寻找工作时,市人社局举行的云直播专场招聘会让她如愿找到了一份文秘工作。疫情期间,能顺利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张蕾十分珍惜,也很感激。

  找到工作的不止张蕾一人。我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成果展示推介会、大型人才招聘会,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得到充分保障,稳住了就业基本盘,实现了就业形势逆势上扬。全市城镇从业人员达到35.9万人,较2016年底增长38.6%;城镇新增就业16.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6年底的1.4倍。

  一卡在手,保障无忧。我市坚持参保扩面与提高待遇并重,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180.6万人次,比2016年底同比增长21.5%;发放社保卡234.86万张,实现了参保人员全覆盖。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并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工伤保险纳入省级调剂金制度。全面落实“提待、减费、降费”等利企惠民政策,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失业金标准比2016年底分别增长27.6%、32.9%、45.3%。为年满60周岁人员发放待遇22.04亿元,实现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应代尽代、应发尽发。

  回应民生痛点  不让一个人“掉队”

  “我后人干不成什么,我也老了,也干不成什么,要不是国家政策好,我们娘俩日子都过不下去了。”84岁的华亭市上关镇碾子沟村村民肖玉兰多年来与患有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当得知民政部门为她争取到一类低保时,她满含热泪。

  我市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通过大力提高各项民生保障标准、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使越来越多困难群众享受到民生幸福。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面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连续五年提高保障标准,共纳入低保范围59653户16.3万人,纳入特困供养范围7109户7517人。着力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开展临时救助69.7万人次。

  投资2.05亿元,新建养老机构7个、改(扩)建养老机构7个,累计达到32个,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倾情关爱残疾人,不让一个残疾人在小康路上掉队。截至2021年10月,为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2.38亿元。

  “民生工作的每一笔钱都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慎重再慎重,确保花在刀刃上,花在解决群众困难的大事上,让民生保障真正起到‘雪中送炭’、不落一人的作用。”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点滴群众关注的“小事”“难事”“急事”入手,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