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坚持真抓实干 全力以赴提质增效──平凉市“静宁苹果”产业链半年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上半年,市林草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三区一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壮骨夯基、转型领跑”发展主线,深入实施“静宁苹果”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三大行动,全面推进果园管理、果品销售、防灾减灾、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为“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至目前,完成老果园更新改造15.4万亩,落实果树修剪、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提质增效措施144万亩,果实套袋150亿只,销售库存苹果94.6万吨,销售额86.6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6%和67%,产业链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项目撬动,全链提质增动能。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要事”,围绕年度目标任务,认真研判、精心策划、创新思路、主动出击。科学谋划储备。紧盯国、省政策投资导向,聚焦打造“静宁苹果”国家级产业集群目标,精准分析研判,谋划储备2025年产业链重点项目111项,计划投资47亿元。加快项目建设。建立领导包抓、清单管理、专班跟进、提级调度推进机制,开工建设高标准矮砧果园、有机果汁生产线、苹果数字化储选中心等重点项目86项,完成投资23.5亿元。灵台县绿色化防控、静宁威戎新区乡村振兴冷链物流园等18个项目已建成运行。精准招商推介。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招商“三图谱”“三清单”,组织链主企业赴北京、成渝等地考察市场、招商推介,签约招商项目、销售订单13项,签约金额12.7亿元。
二是坚持干群联动,强化管理夯基础。以增强果农务果本领为核心,以全面推广轻简化、高效化、标准化果园实用技术为重点,干群联动,掀起了果园管理新高潮。强化技术指导。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技术服务体系,市级建立产业链人才智库和专家服务队,深入乡镇、果园开展春、夏季果园管理巡回技术培训,县、乡、村技术人员常态化开展田间地头技术服务,全市累计培训560期8.3万人次,果农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狠抓果园管理。加快老果园改造提升,完成重茬建园3.21万亩、插空补植0.46万亩、提质改造11.42万亩、经营改制0.26万亩,疏花疏果135万亩,套袋150亿只(崆峒区0.57亿只、泾川县15.1亿只、灵台县15亿只、崇信县1.16亿只、庄浪县40.2亿只、静宁县77.42亿只),较去年同期增长14%。开展撂荒园治理。泾川县采取挖除新建的方式,建成矮砧密植苹果幼园220亩;崇信县推行“行政+技术”双向负责制,通过经营改制的模式化解撂荒风险,已重建果园780亩;庄浪县安排财政资金589万元,全部用于挖除重建撂荒园;静宁县在全面核查的基础上,提质增效整治107.2亩,挖除恢复耕地26亩。止目前,全市治理撂荒园4360亩,占撂荒园总面积的80%。
三是坚持市场拉动,多维发力促销售。始终以助农增收为目标,在大力拓宽苹果销售途径和主动适应多元化销售手段上持续发力。推行精准营销。深化产销数据对接,发布新华·中国(静宁)苹果价格指数26期,建立“市场风向标”,指导果农果企精准把握“卖价窗口”,科学制定营销策略,适时适价销售,全市库存苹果销售已超过92%。拓展线上销售。积极搭建“展销推介+电商销售”双轮驱动体系,精心组织果企、合作社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大力推行直播带货、电商营销。全市线上销售库存苹果12.8万吨,销售额11.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55%、31.86%。创新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基地+企业+商超(客户)”的订单销售模式,推动果品从“采后销售”向“采前预销”转变。崇信县、灵台县借助视频看园、实景图片等数字化手段,搭建客商与产地的“云桥梁”,实现远程看园订货。崇信县龙泉源公司签订采前销售订单2800万元,灵台县钰圣、齐翔、皇甫生态等公司4000亩果园提前锁定买家,为全市果品销售探索了新路径。
四是坚持科技驱动,防灾减灾稳增收。针对夏季高发的冰雹、大风、干旱、雨涝等果业气象灾害,强化技术指导,做好物资储备,全面落实果园综合防控措施,适时指导果农开展生产自救应急演练。全力抗旱保果。坚持统筹调度、精准施策、科学抗旱,开展抗旱专项培训111期、培训1.9万人(次),指导各级完成果园覆盖97万亩、果园生草11.4万亩、肥水耦合120万亩、抗旱灌水40.9万亩,全力打好果园抗旱生产“保卫战”。崆峒区通过微信推送《高温干旱天气下果园管理技术》,全面落实松土保墒、覆草覆膜、叶面补肥、抹芽控梢等果园抗旱技术;泾川县成立技术服务队,包抓指导果农做好灌溉喷水、覆草保墒、病虫防治等工作;灵台县定期发布果业快讯,加强技术指导,全力保障新植果园用水供给;崇信县积极调水储水,增加灌溉频次,结合施用水溶肥,全面提升灌溉效果;庄浪县追施果园水溶肥25万亩,开展节水灌溉1万亩、沟灌2.3万亩;静宁县多层级开展技术培训,协助企业大户调水,落实24小时滴灌措施。主动防灾减灾。针对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特点,及时印发《果园冰雹灾害管理措施》,加强与气象、应急等部门协作,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累计发布预警信息13期2.5万余条,加快建设防雹网和水肥一体化等防灾减灾设施,有效降低了灾害影响。
(撰稿:郭兴跃 审核:王伟 编辑:柳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