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新时代
——读《崆峒诗韵》有感
由平凉市诗词学会编辑、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崆峒诗韵》,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是30多年来,该会编辑出版的第一部诗词作品集,也是以传统诗词形式集中宣传平凉的第一次。对平凉诗词界来说,这也算一件大事,值得庆贺。
平凉市诗词学会成立30多年来,对平凉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大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收录于《崆峒诗韵》里的600多首诗词作品是从学会微刊“崆峒诗苑”近年来刊发的1500首(阙)诗词作品中精选的,其作者大都是平凉市诗词学会会员,也有少量诗写平凉的省内外诗词名家。《崆峒诗韵》编辑历时两年多,可见是经过了编者的反复打磨和精心挑选的。诗集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主题突出,思想性强,题材广泛,意境高远,诗中有画,形象鲜明,因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欣赏价值。
诗词学会的作者始终把歌颂党、歌颂伟大祖国作为诗词创作的首要任务,编入诗集的这类题材诗词作品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特别是党的百年诞辰,更成了作者创作的首选题材。他们从南湖红船写到延安窑洞,从井冈山写到天安门,从老一辈革命家写到无数革命先烈,从创业之艰难写到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等等。如郭林禄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南湖破浪启新航,岁月百年臻富强。北斗巡天兴伟业,东方率土铸辉煌。物丰国泰江山固,水秀山青金果香。欣遇小康圆夙梦,同牵鸿运赋新章”。又如魏建国的《西柏坡》:“运筹帷幄小山窝,决战频频奏凯歌。万里长征不停步,进城赶考破新科”。这些诗词,首首豪情满怀,气势宏伟,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显示了作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执着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雄伟的崆峒山,蜿蜒的泾河水,给诗词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讴歌家乡山山水水的作品就占到了诗集的近一半,其中也包括不少外地作者的作品。这种表现生态、环保题材的诗词作品,正是对中国山水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山水之间抒发情怀,在山水之间放飞理想,使当代中国诗歌创作更加丰富和繁荣。翻开诗集可以看出,崆峒山几乎是每位作者绕不开的题材,只是他们选题的角度和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曾经驻军平凉的某部政委碧玉萧写到:“层峦高耸入青空,塞上山河剑气雄。泾水经年腾碧浪,陇云极目送飞鸿。树枝倒挂重宵月,石碑横遮大漠风。惭愧无功多禄养,太平时节驻崆峒。”既描述了崆峒的雄伟,泾水的欢腾,又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心情。刘睿写到:“声名不朽贯西东,每每登临万事空。拔地青松盈紫气,翔天玄鹤御清风。广成子隐传真道,始皇北巡得霸功。人事悠悠皆远去,千年屹立是崆峒。”给人一种历尽沧桑的悲壮之感。马一平的《崆峒山朝阳洞》,从一个景点写起:“鹤鸣翠掩透苍茫,秀外盈中唤太阳。避俗通空贤悟道,临仙事佛客燃香。心容亘古胸怀大,面对峰渊意气长。不惧风刀和雨箭,寻光向善梦如常。”表现了作者心底向善,不惧艰难,追求人生最高境界的信念。可以看出,不少作者的笔端几乎触及到了平凉所有的名山大川,就连不少名家染指过的柳湖,他们也能写出自己的新意。如翟思荣的《柳湖即吟》:“吾爱柳湖春,时来满目新。临湖知绿嫩,望柳荡精神。燕剪楼前画,花香雨后尘。凡心追蝴蝶,好做老庄人。”
赞美家乡是这本诗集的又一个特点。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是人之常情,何况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怎能不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呢。他们从城市写到乡村,从生产写到生活,在所有赞美家乡的作品中,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成了最大的亮点。王晖的《乡村素描》写到:“牧歌声里日西斜,唱晚牛铃向小家。道上康庄你追我,一村红艳一村花。”充满诗情画意,一幅田园风光。女诗人张红菊的《诗赞精准扶贫三首》,写到:“十里墟村改旧装,小楼林立绿荫长。轻歌曼舞春风里,百鸟枝头作伴郎(一)。”“破窗烂院已无踪,青瓦白墙落户中。孤寡老人愁帽去,一行热泪表心声(二)。”“春分几度暖村庄,雨露霖霖润四方。精准扶贫决胜处,青山绿水绣华章(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形象鲜活,且动感极强。王智华的《咏静宁苹果》写到:“一树清香日月红,两腮笑作玉芙蓉。汗浇雨润根苗壮,锄舞肥催郁色浓。铁笔画图飞梦外,金风酿酒入杯中。品甘若问当年事,改革春潮富三农。”苹果是静宁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这首诗以小见大,形象地描述了广大农民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艰辛和欢快。高治海站得角度更高,他在《扶贫攻坚赞》中写到:“挖掉穷根进小康,开天劈地大文章。神州十亿脱贫困,万里江山土亦香。”
上一篇: 后河沟村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