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耕读文化 绘就乡土画卷
——读李向上文集《耕读不老的土地》
耕读传家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追求的崇高理想,是中国传统家庭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奠定了中华文明全方位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在陇东,你不论去哪个乡村,都会在家家户户大门口的门楣上看到“耕读传家”的字样,这说明耕读传家这一优良传统,或者说这一衍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文化种子,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广大农民的心田,成为他们战胜困苦的动力,渴望改变命运、实现致富奔小康的信念源泉。李向上文集《耕读不老的土地》,正是通过文学作品,为耕读传家在农村地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事例与实证。
《耕读不老的土地》这部文集,收录散文49篇、小说23篇、现代诗11首,还收录了一些古体诗。由此可以确定,作者对文学各类体裁都有涉猎,创作劲头很足,视野开阔,呈现出较好的创作势头,如能坚持下去,必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从其简历中,我了解到作者还兼有摄影爱好,且发表了许多摄影作品。而他正是用摄影家的敏锐性与眼光捕捉、抓拍到生活中的“阳光”与“阴影”,或进行讴歌与赞美,或进行揭露与鞭挞,体现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这部文集中,可以说散文是“重头戏”,不仅数量最多,也写得最好,其素材都是来源于童年记忆或现实生活,可谓因情而运笔,有感而抒发,乡风民俗、自然环境、家族亲友、社会世相……在作者的笔端都有描绘,读来真实感人。如《一张被凝固的青春照片》《童年和麻雀》《泪流心田》《爸爸是顶梁柱》《母亲的坚韧》等篇章,写得语言准确到位、有许多生动细节。这是《泪流心田》一文描述的情节:“这几日,无论天气多么炎热难忍,或者即使大雨倾盆,七十多岁的母亲总是像蜜蜂一样出出进进,忙忙碌碌。她把人们废弃的纸烟盒、饮料罐等,甚至是十分微小的报纸碎片都拾了回来,然后分类整理、装袋,再背到废品站卖掉。这样反反复复,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还惹来好多鄙夷的目光和嘲笑。母亲到底为了啥?是什么给了她强大的支撑力量,让她对鄙夷、嘲笑和指责都不管不顾呢?原来,她在给孙女攒学费。她的孙女考上重点大学了,她心里像灌满了蜂蜜一样甜。母亲是一个农民,她再没有其他来钱的门路,她只能拾破烂卖钱。为支持孙女读大学,她决心赶在开学之前,攒够300元送给自己的孙女,表示她对孙女上学的全力支持与鼓励。”一位普通的农妇都这般重视孙女的教育,可见耕读传家这一文化观念有着怎样发达的“根系”,正是这条千百年来,被广大农民用苦汗泪雨灌溉的绵延不绝的文化根脉,支撑起乡村的发展乃至美丽的中国梦。
在《杜有德老师》一文中,作者以详实的笔墨揭露了他学生时代那位叫“杜有德”老师的自私、野蛮,对多名学生造成的伤害,最后呼吁:“乡村振兴在教育,教育振兴靠教师。希望我们能有一个新陈代谢式的教育管理体系,能够随时把那些侵害教育事业和学生基本权益的无德教师清理出局;同时,能够对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优秀教师给予相应优待。只有这样,我们乡村振兴的蓝图定会如期实现。”彰显了作者的责任担当与人文情怀。
在一些散文中,作者不仅写了农村的落后和农民吃的苦,也写到乡村的变化,这便使作品有了时代气息,让人们看到乡村的发展与希望。比如在《童年和麻雀》一文中,作者写了麻雀的种种习性和他与麻雀的“亲密交往”后,笔锋一转,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农村出现乱砍林木、农民大量使用农药等问题导致麻雀曾一度几近绝迹,直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国家重视生态建设,麻雀才又回归乡村,于是,他欣悦地写到:“随着各项生态建设战略举措的落实,我们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了,才让我们有机会能看见这儿几只那儿几只的麻雀。只要公民、企业、社会和政府一道,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继续努力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童年的麻雀一定会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大自然之中的。到那时,空气一定会更加清新,降雨量一定会非常充足,河水一定会永不干涸。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告别净水机,野外的泉水、沟壑中的流水都会像纯净水一样清洁甘甜;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幸福!”这也是此文构思的巧妙之处,通过对一只小小的麻雀的书写折射出乡村巨变和时代的发展与繁荣。
作者写的现代诗也有几首好作品,如《一次性纸杯》,有很强的讽喻意味;《母亲的麦辫》,可结合写母亲的散文来读,讴歌了母亲的勤劳与坚韧品德。相较而言,我觉得小说质量差一些,虽然小说如漫画,使用了夸张手段,连一些人物的名字都取得怪异,如“马精”“炮弹书记”,但由于小说没有对环境氛围和人物心理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刻画,感觉到这些小说更像是用粗线条勾勒的故事。
作者是70后,还年轻,相信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定会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上一篇: 放歌新时代 ——读《崆峒诗韵》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