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学 > 佳作欣赏

从政从文皆出色——读《品中国文人》(欧阳修)有感

  • 时间:2023-09-22 09:48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不知是不是《醉翁亭记》太过深入人心,对欧阳修,始终有一种过尽千帆、白发飘飘的感觉。总觉得,他就是一个不会被生活压垮的强者。今天读了小川先生对他的品读,才

发现自己对他的认知实在过于狭窄。

他的成长经历与白居易相似,自幼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面容丑陋,在初入仕途之时也曾因此遭受歧视。然而,就是这个面容丑陋的男子,却在政坛文坛留下浓墨重彩的轨迹。千年之后,谁敢说他是一个丑陋者。人的美丑,皮囊之下才更见真章。

因得罪宰相吕夷简,欧阳修被贬夷陵县令,此时与范仲淹结下深厚友谊。三年后被朝廷召回,开始学者的生活,非常安静。由官员转向学者,痕迹自然。而在滁州做太守时,又让我们看到他从官员转向学者的自然无痕。他在官员与学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向我们彰显出一个优秀人物的高超修养。居扬州仅一年,留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欧公柳。这让人不由得想到现在的很多由学者走向仕途之人。做学者时,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可是,一旦身份有所改变,你就会发现,有些人把最初的赤子之心,很快就丢弃在追名逐利的欲海中。与欧阳修相比,现代人似乎活得潇洒纯粹的太少。

欧阳修留给后人品评的,除了他在政坛文坛的过人之处,我还看到他的勤奋与努力。依着他年轻时的生活状态,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去敲官宦名流的门。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他,却让翰林学士兼汉阳知州的胥偃大门敞开。当时,凭的就是他的文章,“一肉之赐”让他住进了高墙深院。北宋政坛,从此向他打开大门。为官一方时,既能想着造福一方,又能继续赋诗写文著书。没有一种勤于努力的心态,这些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常常感慨工作太忙,无法静心钻研业务,无法静心阅读感悟。与他相比,实在汗颜。

从仕途起伏来看,他的路比苏轼平坦太多。苏轼的后半生不是在贬谪之地,就是在被贬之路。而欧阳修,虽也曾遭遇贬谪,并且还因为两起莫名的桃色事件郁郁寡欢。但总体来说,在仕途上他算是成功的。这不由不令人思索,欧阳修在仕途上同样有冲劲,但我们会发现,他的冲劲是有度的。他性格中的谦虚,也许就是那个“度”。小川先生也评价他“就内心的强大而言,欧阳修不及苏东坡。其生命冲动,不及苏东坡的流光溢彩和惊天动地。倒更像白香山,性情有某种脆弱,容易受伤。”

试想,假如苏轼的生命冲劲如果不是那么强烈,也许仕途就不会那么坎坷!当然,苏轼就是苏轼,我们无法勉强他是“欧阳修”,就像我们不能强求欧阳修是“苏轼”一样。不过,从这两个人的仕途相比中,我们或许可以领悟一二。尤其是,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读读苏轼和欧阳修,我想绝对会受益匪浅。

欧阳修,还有一点值得后世之人佩服。他生平举荐和培养的人才,对北宋政坛文坛来说,都是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尤其是对“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举荐,绝对是文坛佳话。他对苏轼的发现,源于他在科举变革中的新思维。没有欧阳修,或许苏东坡真的会被尘埃湮没。五十几岁的欧阳修,在面对二十几岁的天才苏轼时,他却毫无被当今文坛视为“护身符”的身份意识。苏轼何其有幸,能得遇欧阳修!

欧阳修,做官是出色的,做文人亦出色。

美哉,至情至性欧阳修!壮哉,至善至诚欧阳修!(李小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从政从文皆出色——读《品中国文人》(欧阳修)有感
时间:2023-09-22 09:48

不知是不是《醉翁亭记》太过深入人心,对欧阳修,始终有一种过尽千帆、白发飘飘的感觉。总觉得,他就是一个不会被生活压垮的强者。今天读了小川先生对他的品读,才

发现自己对他的认知实在过于狭窄。

他的成长经历与白居易相似,自幼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面容丑陋,在初入仕途之时也曾因此遭受歧视。然而,就是这个面容丑陋的男子,却在政坛文坛留下浓墨重彩的轨迹。千年之后,谁敢说他是一个丑陋者。人的美丑,皮囊之下才更见真章。

因得罪宰相吕夷简,欧阳修被贬夷陵县令,此时与范仲淹结下深厚友谊。三年后被朝廷召回,开始学者的生活,非常安静。由官员转向学者,痕迹自然。而在滁州做太守时,又让我们看到他从官员转向学者的自然无痕。他在官员与学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向我们彰显出一个优秀人物的高超修养。居扬州仅一年,留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欧公柳。这让人不由得想到现在的很多由学者走向仕途之人。做学者时,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可是,一旦身份有所改变,你就会发现,有些人把最初的赤子之心,很快就丢弃在追名逐利的欲海中。与欧阳修相比,现代人似乎活得潇洒纯粹的太少。

欧阳修留给后人品评的,除了他在政坛文坛的过人之处,我还看到他的勤奋与努力。依着他年轻时的生活状态,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去敲官宦名流的门。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他,却让翰林学士兼汉阳知州的胥偃大门敞开。当时,凭的就是他的文章,“一肉之赐”让他住进了高墙深院。北宋政坛,从此向他打开大门。为官一方时,既能想着造福一方,又能继续赋诗写文著书。没有一种勤于努力的心态,这些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常常感慨工作太忙,无法静心钻研业务,无法静心阅读感悟。与他相比,实在汗颜。

从仕途起伏来看,他的路比苏轼平坦太多。苏轼的后半生不是在贬谪之地,就是在被贬之路。而欧阳修,虽也曾遭遇贬谪,并且还因为两起莫名的桃色事件郁郁寡欢。但总体来说,在仕途上他算是成功的。这不由不令人思索,欧阳修在仕途上同样有冲劲,但我们会发现,他的冲劲是有度的。他性格中的谦虚,也许就是那个“度”。小川先生也评价他“就内心的强大而言,欧阳修不及苏东坡。其生命冲动,不及苏东坡的流光溢彩和惊天动地。倒更像白香山,性情有某种脆弱,容易受伤。”

试想,假如苏轼的生命冲劲如果不是那么强烈,也许仕途就不会那么坎坷!当然,苏轼就是苏轼,我们无法勉强他是“欧阳修”,就像我们不能强求欧阳修是“苏轼”一样。不过,从这两个人的仕途相比中,我们或许可以领悟一二。尤其是,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读读苏轼和欧阳修,我想绝对会受益匪浅。

欧阳修,还有一点值得后世之人佩服。他生平举荐和培养的人才,对北宋政坛文坛来说,都是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尤其是对“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举荐,绝对是文坛佳话。他对苏轼的发现,源于他在科举变革中的新思维。没有欧阳修,或许苏东坡真的会被尘埃湮没。五十几岁的欧阳修,在面对二十几岁的天才苏轼时,他却毫无被当今文坛视为“护身符”的身份意识。苏轼何其有幸,能得遇欧阳修!

欧阳修,做官是出色的,做文人亦出色。

美哉,至情至性欧阳修!壮哉,至善至诚欧阳修!(李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