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荣散文《关山秋色》在《甘肃日报》发表
关山秋色
张胜荣
深秋的关山,信马由缰的风在树梢上游荡几个来回,掠过山岗、峡谷和溪流,搅起丝丝缕缕的寒气,千千万万缕的寒气升腾起来,浸染着关山茫茫林海,于是林海被染得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关山林木品类繁多,叫上名儿的,叫不出名儿的,莽莽苍苍绵延几百里。这些林木高高低低、疏疏密密,或遒劲弯曲,或高大挺秀,或旁逸斜出,率性自然地生长在关山里。漫山遍野的林木以松树为主,是独属于深秋的历经沧桑的深绿色。悄然转黄的落叶松最是耐不住秋风的吹刮,松针率先纷纷凋零,有种萧瑟与苍凉之感。间杂在松林中的桦树、白杨树、栎树、青冈树的叶子由绿转黄,金灿灿、明晃晃地挂在枝头。桃树、杏树、枫树早已换上了艳丽的红裙,在秋阳下妖娆而招摇。在蓝天的映衬下,叶子们绿沉沉、黄灿灿、红彤彤的,格外明艳灿烂。
我们拍关山秋色,选择了关山脚下石桥村口一座寂寂无闻的小山。这座山并不高,山上有农田也有林地。山道上满是牛羊蹄印,羊粪随处可见,猛一看误以为是地皮菜。农田里的秋庄稼快要收完了,偶尔有一两块地里的洋芋还没收,干枯的洋芋蔓横七竖八地贴在地面。为了尽快爬上山顶,我们踏上一条羊肠小道,约莫走了十来分钟后,树木多起来,山势陡峭起来,众人循着依稀可辨的小径继续攀向山顶。
林间杂草横生,冰草枯黄,一尺盈长,顺山势倒伏于山坡上;蕨类植物一丛一丛随处可见,羽状复叶已变作了黄绿色;三三两两的野菊花举着黄盏盏的花瓣,挨挨挤挤,窃窃私语;其他叫不上名字的野草或绿或黄或枯,低垂着头匍匐于泥土之上。偶尔有三五朵蘑菇躲在枯叶杂草中,伞柄短小,灰白的伞面微翘,如果不仔细辨认很难发现。狗尿苔随处可见,大点儿的伞盖有拳头大小,色泽暗黄。有老树桩上长着灵芝一样的菌类,个儿较大,周围镶嵌着一圈黄褐色的蘑菇云。山林里除了各种植物和菌类,还时不时传来各种鸟鸣声,时远时近,时而婉转,时而急促,鸟儿们躲在枝叶间,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愈近山巅树木愈稀少,大片的灌木杂草裸露在阳光下。待攀上山顶,阵阵山风拂面,群山肃立。此时的关山风情万种,分外妖娆。北望后山,层峦叠嶂,天际间群山连绵,如波如浪如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浩渺苍茫。近处有一村落躺在群山的臂弯里,树木掩映中屋舍俨然,恍若一处世外桃源。回首遥望对面的山峦,沟壑纵横,色彩斑斓,赤橙黄绿的颜料被谁尽情泼洒在巨大的画布上,一树树,一条条,一片片,一块块,一层层,色彩杂而不乱,彼此交融,彼此渗透,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和谐之美。
山下石桥村是乡村旅游示范村,美丽的村落勾起人们的悠悠乡愁。庄华公路和天平高速一高一低,像两条平行线穿村而过。从石桥村东行一公里,是旅游胜地云崖寺景区,过了云崖寺直通华亭;西行十来公里是庄浪县城。
石桥村古称番须口、张棉驿,是古丝绸之路关陇道上的重要驿站。望着山下的古道,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手持旌节的汉使逶迤而来;又似乎看见数以万计的大军奔驰在古道上;忽而又是一拨拨匠人涌进云崖寺,在悬崖上开凿石窟;继而是络绎不绝的商旅驼队逗留在关山盐场子……
在山巅拍摄逗留,粗粝的山风吹着,心情格外舒畅。
(作者系甘肃省作协会员、平凉市作家协会理事。)
下一篇: 马宇龙:黄河路过玛曲(大地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