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学 > 佳作欣赏

张子艺:古槐王

  • 时间:2025-03-10 17:45
  • 来源:平凉市文联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庄子·山木》

平凉崇信有株三千多岁的大槐树,当地人称古槐王

它的同龄人是妇好。

妇好的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种植、大地与日月星辰的关系,人们酿酒,又轻易醉倒在这种粮食变成的精华中。像一只嚼多了麻草的羊,以至于周朝的继承人不得不颁布了很多法令反对酗酒,以免自己的王朝重蹈商朝覆辙。

他们将商朝的覆灭归咎于纵酒过度,流传下来巨量的青铜酒器佐证了这个说法。同时,还有“酒池肉林”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荒淫奢靡的生活。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第三任妻子,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一位与武丁并肩而立的伟大女性。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妇好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

当时已有龙,亦有玉。

妇好墓中出土玉龙,说明在殷商时期,龙图腾文化就已经形成。如今,距今3200年的商玉龙被置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它的身上落下一束光,温柔照拂在有褐色沁斑的玉龙身上。

当前,中国各地依旧有早期“淡酒”的生活痕迹,将谷类发酵后倒入干净的水过滤后,就可以喝到含有酒精的米酒、醪糟以及甜胚子、咂杆酒等度数较低的自制酒水。

总之,这听起来是个美好的时代,一切都是崭新的,蓄势待发的,明净洗练的人类清晨。

每到正月,中国大地上的山村里,总是会有锣鼓声响动起来。

冬天的大地太肃杀和寂静,只要响动起来,极艳丽的红衣绿裙舞动起来,人们便觉得,不会十分寂寞。

每个乡间都有自己的社火,全国各地毛细血管一样的乡村,在此刻,同时迸发出对春天热烈的迎接。

都是群体性舞蹈,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在其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参与的人年龄相差很大,老带新,传帮带,技艺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传承。

舞龙舞狮,点兵点将。

这是农耕文明人们对于和平和稳妥的期盼,华夏民族的图腾龙会出现在所有吉祥的场合里。在民间,龙的使用被严格限制,唯有在祭祀、祈祷的时候,人们被准许“请”来龙的身体,向上苍祈福。

所有的社火目的皆在此处,祈雨,祈福,祈求丰收,这是农业社会顶顶要紧的事情,这关乎生活、命运和未来。

“二月里采花花未开,三月里桃杏花红似火,要采个刺麦花四月里开……”这是“崆峒笑谈”。

“李彦贵,忙把水担,汗流满面擦不干,这才是宦门公子身遭难,担水有几担,卖人几文钱……”这是华亭曲子戏。

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三,三弦、板胡的声音在平凉的大街小巷上响起,人们循着声音抵达戏台,跟着台上的悲欢离合陷入幻梦。

正月里的古槐王落光了叶子陷入冬眠,它在漫长的冬日里做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甜梦,泥土中的蚯蚓和蝉也在酣睡,冬藏,大地上的植物比一切动物更能顺应这个节奏。

农耕文明如此漫长,这使得千年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丰裕繁多。在中国,人们与瓷结缘的时间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早得多,也丰富得多。陶器的制作,使人们有足够多的经验,来尝试、调制土的配比,同时,人们对火的掌握也日臻成熟,700℃的温度可以使土坯子变成陶器,1200℃以上,掺杂有高岭土的土坯,会成为洁白有玉色的瓷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缥色,唐三彩黄、绿、青色以及后周世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的天青色以及宋朝时期的粉青色,这些充满中国审美意趣的颜色,被附着在瓷器上,天地之间的片刻华彩凝练在这器皿之上,落在人们的掌心间。

瓷器,是中国向着世界发出的第一声你好。

百年之前,这里灯火通明,依山建起的窑口人声鼎沸,安口,此处可安口。远处、近处的人迁徙于此,他们挖土,打坯,入窑,瓷器顺着茶马古道前往西北的农家院落,冷浆水、热面片,稠饭拉条子……这是传统饮食,漫长的农耕时代终于在工业文明的轰鸣中结束。

古槐王知道吗?

它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沉默是最克制的表达,只有在风吹来的时候,他的树叶跟随着风欢快地哗啦啦。

但很多人不懂,他们自顾自地说个不停,嘈杂的声音就像夏日的蝉鸣,听者不厌其烦。

还不如古槐王懂事儿呢。

古槐王托风声将一些嘱托送到了崆峒山上。

这是一处道教名山,据说,宋代宋披云、元代贺志真、明代张三丰等许多著名道士都曾经在这座山中修身养性,张三丰更是随着金庸的小说闻名大江南北,这是个须发皆白的一代宗师,也是遇到郭襄会脸红的武林少年。

古槐王依稀听说过崆峒山上的黄帝问道,是当年的那些树木传递来的信息,但他太年轻,只在记忆中留下一些模糊的碎片。那些传递信息的树木已经依次老去,或者死去,或者被人砍伐成为桌子、成为一张漂亮的小马扎。

古槐王幸免于难。

不过是因为他在野外,在那些人烟稀少的日子里,他只遇到过飞鸟、野兔,或者贪嘴的羊。

飞鸟栖息在槐树上,叽叽喳喳,有时候会做窝,大多数只是中间暂时休憩,它们圆溜溜的眼睛会传来很远方的消息。古槐王那时候尚且年轻,不免有蓬勃的好奇心,亦有要争一争的火气,说不定,我这棵木材,还真的是个材料呢!

野兔和羊只顾着吃草。

它们柔软的嘴唇薅过嫩绿的草,逃窜的时候会蹭到古槐王的树皮上,龟裂开的树皮会挂住它们的一缕皮毛,那是一种风一吹就扑簌簌的感觉,古槐王知道,这就叫作温柔。

但它只是一棵树。

树的温柔,就是尽力庇护住这些暂时依靠他的小动物。树荫总会使它们感觉片刻清凉,一年一开的槐花是甜的,甜是一种很高级的口感,这是人在古槐树下捋槐花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

人来了。

古槐王已经长得很大。

十几个人合抱,才能勉强把13米的这棵槐树搂在怀里,这样历经岁月的树,人们已经不忍将其用于任何“材料”,不过好在古槐王亦没有年轻时的热血和雄心,他看过了一切,亦明了一切。

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对一个成长于传统环境的孩子来说,别无选择,终其一生,必然要“成才”。

要做缓慢而坚韧的松树,“白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是一种高洁沉默最终能够成为顶梁柱的树;要成为桑树,桑叶喂蚕,桑葚酿酒、食用,枝条可以编织箩筐,蜜渍桑树皮可以缓解咳嗽,鞠躬尽瘁的桑树的一生;或者是成为生长极为缓慢的檀木,举世无双有异香,这是顶级名贵的木料。

成为笔直的白杨树不行,虽然一排排的白杨树朝着天空的方向卖力生长,但它们委实长得太快,质地松散,如此挺拔漂亮的白杨树竟然难堪大用,只能勉强烧火了事;就算规规矩矩长大的樗,也不行,因为树木长成以后竟然坑坑洼洼,疤疤癞癞,就算最高明的木匠都不能把这些歪歪扭扭的枝干变成桌椅板凳。

在“有用”的基础上,其他都是锦上添花。

但在荒野里生长了3200多年的古槐王不认同,天地间的一粒种子,播撒在何处,都是随机的,如此随机的行为,为何一定要有一个拘泥的结果?

人们也说不清,但这些来来往往的人类也有他们煞有其事认真的好处。

比如说,这棵树有了名字,他叫古槐王,一个顶气派的名儿。人们还体恤大槐树的年长,精心围着大槐树扎了一圈木栅栏,野外飞鸟依旧能够落在树上,但顽皮的孩子和野兔子,再也不能靠着槐树撒野了。

也好。

随遇而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古槐王有个正经八百的家,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铜城乡关河村五马沟。

导航即到。

高科技的定位,使古槐王生长地从荒野变成景区。

何乐之有?

自得其乐。

——作品刊于3月10日《西安晚报

作 家 简 介

张子艺,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签约作家,首届甘肃散文八骏,“读者”集团阅读推广大使,有专著《舌尖上的丝绸之路》《寻味西北》。曾获甘肃省媒体工作者最高奖“十佳记者”,作品获丝绸之路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金奖,敦煌悬泉置征文大赛一等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甘肃省新闻奖一二三等奖,第二届筑事奖·乡村美学奖,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图书名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张子艺:古槐王
时间:2025-03-10 17:45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庄子·山木》

平凉崇信有株三千多岁的大槐树,当地人称古槐王

它的同龄人是妇好。

妇好的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种植、大地与日月星辰的关系,人们酿酒,又轻易醉倒在这种粮食变成的精华中。像一只嚼多了麻草的羊,以至于周朝的继承人不得不颁布了很多法令反对酗酒,以免自己的王朝重蹈商朝覆辙。

他们将商朝的覆灭归咎于纵酒过度,流传下来巨量的青铜酒器佐证了这个说法。同时,还有“酒池肉林”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荒淫奢靡的生活。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第三任妻子,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一位与武丁并肩而立的伟大女性。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妇好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

当时已有龙,亦有玉。

妇好墓中出土玉龙,说明在殷商时期,龙图腾文化就已经形成。如今,距今3200年的商玉龙被置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它的身上落下一束光,温柔照拂在有褐色沁斑的玉龙身上。

当前,中国各地依旧有早期“淡酒”的生活痕迹,将谷类发酵后倒入干净的水过滤后,就可以喝到含有酒精的米酒、醪糟以及甜胚子、咂杆酒等度数较低的自制酒水。

总之,这听起来是个美好的时代,一切都是崭新的,蓄势待发的,明净洗练的人类清晨。

每到正月,中国大地上的山村里,总是会有锣鼓声响动起来。

冬天的大地太肃杀和寂静,只要响动起来,极艳丽的红衣绿裙舞动起来,人们便觉得,不会十分寂寞。

每个乡间都有自己的社火,全国各地毛细血管一样的乡村,在此刻,同时迸发出对春天热烈的迎接。

都是群体性舞蹈,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在其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参与的人年龄相差很大,老带新,传帮带,技艺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传承。

舞龙舞狮,点兵点将。

这是农耕文明人们对于和平和稳妥的期盼,华夏民族的图腾龙会出现在所有吉祥的场合里。在民间,龙的使用被严格限制,唯有在祭祀、祈祷的时候,人们被准许“请”来龙的身体,向上苍祈福。

所有的社火目的皆在此处,祈雨,祈福,祈求丰收,这是农业社会顶顶要紧的事情,这关乎生活、命运和未来。

“二月里采花花未开,三月里桃杏花红似火,要采个刺麦花四月里开……”这是“崆峒笑谈”。

“李彦贵,忙把水担,汗流满面擦不干,这才是宦门公子身遭难,担水有几担,卖人几文钱……”这是华亭曲子戏。

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三,三弦、板胡的声音在平凉的大街小巷上响起,人们循着声音抵达戏台,跟着台上的悲欢离合陷入幻梦。

正月里的古槐王落光了叶子陷入冬眠,它在漫长的冬日里做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甜梦,泥土中的蚯蚓和蝉也在酣睡,冬藏,大地上的植物比一切动物更能顺应这个节奏。

农耕文明如此漫长,这使得千年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惯丰裕繁多。在中国,人们与瓷结缘的时间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早得多,也丰富得多。陶器的制作,使人们有足够多的经验,来尝试、调制土的配比,同时,人们对火的掌握也日臻成熟,700℃的温度可以使土坯子变成陶器,1200℃以上,掺杂有高岭土的土坯,会成为洁白有玉色的瓷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缥色,唐三彩黄、绿、青色以及后周世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的天青色以及宋朝时期的粉青色,这些充满中国审美意趣的颜色,被附着在瓷器上,天地之间的片刻华彩凝练在这器皿之上,落在人们的掌心间。

瓷器,是中国向着世界发出的第一声你好。

百年之前,这里灯火通明,依山建起的窑口人声鼎沸,安口,此处可安口。远处、近处的人迁徙于此,他们挖土,打坯,入窑,瓷器顺着茶马古道前往西北的农家院落,冷浆水、热面片,稠饭拉条子……这是传统饮食,漫长的农耕时代终于在工业文明的轰鸣中结束。

古槐王知道吗?

它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沉默是最克制的表达,只有在风吹来的时候,他的树叶跟随着风欢快地哗啦啦。

但很多人不懂,他们自顾自地说个不停,嘈杂的声音就像夏日的蝉鸣,听者不厌其烦。

还不如古槐王懂事儿呢。

古槐王托风声将一些嘱托送到了崆峒山上。

这是一处道教名山,据说,宋代宋披云、元代贺志真、明代张三丰等许多著名道士都曾经在这座山中修身养性,张三丰更是随着金庸的小说闻名大江南北,这是个须发皆白的一代宗师,也是遇到郭襄会脸红的武林少年。

古槐王依稀听说过崆峒山上的黄帝问道,是当年的那些树木传递来的信息,但他太年轻,只在记忆中留下一些模糊的碎片。那些传递信息的树木已经依次老去,或者死去,或者被人砍伐成为桌子、成为一张漂亮的小马扎。

古槐王幸免于难。

不过是因为他在野外,在那些人烟稀少的日子里,他只遇到过飞鸟、野兔,或者贪嘴的羊。

飞鸟栖息在槐树上,叽叽喳喳,有时候会做窝,大多数只是中间暂时休憩,它们圆溜溜的眼睛会传来很远方的消息。古槐王那时候尚且年轻,不免有蓬勃的好奇心,亦有要争一争的火气,说不定,我这棵木材,还真的是个材料呢!

野兔和羊只顾着吃草。

它们柔软的嘴唇薅过嫩绿的草,逃窜的时候会蹭到古槐王的树皮上,龟裂开的树皮会挂住它们的一缕皮毛,那是一种风一吹就扑簌簌的感觉,古槐王知道,这就叫作温柔。

但它只是一棵树。

树的温柔,就是尽力庇护住这些暂时依靠他的小动物。树荫总会使它们感觉片刻清凉,一年一开的槐花是甜的,甜是一种很高级的口感,这是人在古槐树下捋槐花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

人来了。

古槐王已经长得很大。

十几个人合抱,才能勉强把13米的这棵槐树搂在怀里,这样历经岁月的树,人们已经不忍将其用于任何“材料”,不过好在古槐王亦没有年轻时的热血和雄心,他看过了一切,亦明了一切。

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对一个成长于传统环境的孩子来说,别无选择,终其一生,必然要“成才”。

要做缓慢而坚韧的松树,“白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是一种高洁沉默最终能够成为顶梁柱的树;要成为桑树,桑叶喂蚕,桑葚酿酒、食用,枝条可以编织箩筐,蜜渍桑树皮可以缓解咳嗽,鞠躬尽瘁的桑树的一生;或者是成为生长极为缓慢的檀木,举世无双有异香,这是顶级名贵的木料。

成为笔直的白杨树不行,虽然一排排的白杨树朝着天空的方向卖力生长,但它们委实长得太快,质地松散,如此挺拔漂亮的白杨树竟然难堪大用,只能勉强烧火了事;就算规规矩矩长大的樗,也不行,因为树木长成以后竟然坑坑洼洼,疤疤癞癞,就算最高明的木匠都不能把这些歪歪扭扭的枝干变成桌椅板凳。

在“有用”的基础上,其他都是锦上添花。

但在荒野里生长了3200多年的古槐王不认同,天地间的一粒种子,播撒在何处,都是随机的,如此随机的行为,为何一定要有一个拘泥的结果?

人们也说不清,但这些来来往往的人类也有他们煞有其事认真的好处。

比如说,这棵树有了名字,他叫古槐王,一个顶气派的名儿。人们还体恤大槐树的年长,精心围着大槐树扎了一圈木栅栏,野外飞鸟依旧能够落在树上,但顽皮的孩子和野兔子,再也不能靠着槐树撒野了。

也好。

随遇而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古槐王有个正经八百的家,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铜城乡关河村五马沟。

导航即到。

高科技的定位,使古槐王生长地从荒野变成景区。

何乐之有?

自得其乐。

——作品刊于3月10日《西安晚报

作 家 简 介

张子艺,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签约作家,首届甘肃散文八骏,“读者”集团阅读推广大使,有专著《舌尖上的丝绸之路》《寻味西北》。曾获甘肃省媒体工作者最高奖“十佳记者”,作品获丝绸之路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金奖,敦煌悬泉置征文大赛一等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甘肃省新闻奖一二三等奖,第二届筑事奖·乡村美学奖,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图书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