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学 > 佳作欣赏

景兴才:让书法点亮乡村“颜值”

  • 时间:2024-03-06 09:10
  • 来源:平凉市文联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让书法点亮乡村“颜值”

景兴才

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乡村文化之魂,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振兴乡村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墨香校园”,书法进课堂,让祖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书法传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校是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主战场和主阵地。目前,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书法教学课,但由于师资力量短缺,书法教学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据了解,凡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一般都不愿回乡执教。这就形成了中小学校书法教学师资力量的“短腿”。近年来,平凉市文联(书协)策划组织开展了“百年铭初心,书画颂党恩”“祖国华诞,书画贺岁”“书法进校园,墨香吐芬芳”等系列主题活动,广大书法工作者、书画爱好者,走进校园,深入课堂,现场挥毫泼墨,现身说法,通过新媒体,书画讲堂,给学生传授书法技法。
打造“墨香村镇”,让美丽乡村更靓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如今,有些地方农村“小康屋”“居民点”“幸福家园”规划建设得富丽堂皇,时尚气派,高大洋气,但就是缺少“文化味”,更谈不上“乡愁”记忆。平凉市自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市县宣传、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文联(书协)等部门策划开展“乡村要振兴,文明须提升”“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活动。一是清理严查乡村乱修乱建祠堂、庙宇,把清理的款项、钱物用来兴修乡村文化(书画)室、乡村记忆馆。二是刷写乡村文化墙。一墙一文化,一画一风景,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而文化墙是弘扬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醒目大气的书法标语,形象生动的墙体彩绘,彰显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时代内涵,潜移默化地促进村民崇尚新风,自觉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风尚。一幅幅生动的文化彩绘墙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村民的阵地、美化家园的“活教材”。平凉市崆峒区麻武乡,以乡村振兴、农耕文化、生态环保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邀请市区书画爱好者创作墙体彩绘,让平淡无奇的白墙变身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彩绘墙与蓝天白云、绿树繁花融为一体,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三是打造书画旅游示范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陇东民俗、独特的乡村风情,厚植平凉乡村文旅的靓丽底色。近年来,平凉市以“交响丝路.问道崆峒”为主题,连续几年邀请全国百名书画艺术家,走进各县(市、区)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美丽乡村、农家书屋,现场采风创作。一幅幅田园生态画卷,让艺术家们激情涌动、灵感迸发。他们展开笔帘,倾情泼墨,为当地乡镇、村社和村民创作出一幅幅讴歌自然风光和美丽乡村的书画作品。
构建“墨香家庭”,让乡村农家更有“文化味”。过去,在平凉农村,农户家里主屋、上房客厅,好多农户挂财神、敬财神;如今,农户家里时兴挂中堂字画。市、县(区)文联(书协)邀请知名书法家,开展书法公益讲座、点评辅导、教学示范等,结合撰楹联、书“家风”、写“家训”、拟“家书”“结对子、种文化”等活动,以建设文化站(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加强书法艺术传播普及力度,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书法文化需求,受到了各地群众的欢迎。曾被誉为“苦瘠甲于天下”的庄浪县,过去,再苦不苦精神,家里再穷也要挂字画。如今,在实现小康后,弘扬传统文化,大造“梯田文化”,助推农耕文化。庄浪青年孙永,一手握勺头,一手握笔头,他在经营好小餐馆的同时,还创办了书画工作室,着力打造“暖锅文化”品牌,以文会友,自得其乐。
联创“墨香企业”,培根铸魂,着力培育企业文化。文化是企业的根和魂。市县区文联(书协)积极与当地企业联创、联建“墨香企业”,以文兴业,以企彰文,实现双赢。平凉玛格丽娅家政服务公司,每年10多次邀请本地书画艺术工作者,在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中,现场义务为乡村农民学员创作书画及春联作品。

作 家 简 介

景兴才 汉族,甘肃灵台人,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西南大学新闻学本科学历,在市县新闻媒体工作35年,中共党员,高级记者,甘肃省“十佳记者”,平凉市领军人才,平凉市社科智库人才,甘肃省书协会员。编著《心漪集》《天下第一好事》等文学(新闻)专著5部。



来源:平凉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景兴才:让书法点亮乡村“颜值”
时间:2024-03-06 09:10

让书法点亮乡村“颜值”

景兴才

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乡村文化之魂,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振兴乡村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墨香校园”,书法进课堂,让祖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书法传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校是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主战场和主阵地。目前,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书法教学课,但由于师资力量短缺,书法教学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据了解,凡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一般都不愿回乡执教。这就形成了中小学校书法教学师资力量的“短腿”。近年来,平凉市文联(书协)策划组织开展了“百年铭初心,书画颂党恩”“祖国华诞,书画贺岁”“书法进校园,墨香吐芬芳”等系列主题活动,广大书法工作者、书画爱好者,走进校园,深入课堂,现场挥毫泼墨,现身说法,通过新媒体,书画讲堂,给学生传授书法技法。
打造“墨香村镇”,让美丽乡村更靓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如今,有些地方农村“小康屋”“居民点”“幸福家园”规划建设得富丽堂皇,时尚气派,高大洋气,但就是缺少“文化味”,更谈不上“乡愁”记忆。平凉市自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市县宣传、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文联(书协)等部门策划开展“乡村要振兴,文明须提升”“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活动。一是清理严查乡村乱修乱建祠堂、庙宇,把清理的款项、钱物用来兴修乡村文化(书画)室、乡村记忆馆。二是刷写乡村文化墙。一墙一文化,一画一风景,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而文化墙是弘扬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醒目大气的书法标语,形象生动的墙体彩绘,彰显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时代内涵,潜移默化地促进村民崇尚新风,自觉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风尚。一幅幅生动的文化彩绘墙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村民的阵地、美化家园的“活教材”。平凉市崆峒区麻武乡,以乡村振兴、农耕文化、生态环保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邀请市区书画爱好者创作墙体彩绘,让平淡无奇的白墙变身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彩绘墙与蓝天白云、绿树繁花融为一体,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三是打造书画旅游示范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陇东民俗、独特的乡村风情,厚植平凉乡村文旅的靓丽底色。近年来,平凉市以“交响丝路.问道崆峒”为主题,连续几年邀请全国百名书画艺术家,走进各县(市、区)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美丽乡村、农家书屋,现场采风创作。一幅幅田园生态画卷,让艺术家们激情涌动、灵感迸发。他们展开笔帘,倾情泼墨,为当地乡镇、村社和村民创作出一幅幅讴歌自然风光和美丽乡村的书画作品。
构建“墨香家庭”,让乡村农家更有“文化味”。过去,在平凉农村,农户家里主屋、上房客厅,好多农户挂财神、敬财神;如今,农户家里时兴挂中堂字画。市、县(区)文联(书协)邀请知名书法家,开展书法公益讲座、点评辅导、教学示范等,结合撰楹联、书“家风”、写“家训”、拟“家书”“结对子、种文化”等活动,以建设文化站(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加强书法艺术传播普及力度,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书法文化需求,受到了各地群众的欢迎。曾被誉为“苦瘠甲于天下”的庄浪县,过去,再苦不苦精神,家里再穷也要挂字画。如今,在实现小康后,弘扬传统文化,大造“梯田文化”,助推农耕文化。庄浪青年孙永,一手握勺头,一手握笔头,他在经营好小餐馆的同时,还创办了书画工作室,着力打造“暖锅文化”品牌,以文会友,自得其乐。
联创“墨香企业”,培根铸魂,着力培育企业文化。文化是企业的根和魂。市县区文联(书协)积极与当地企业联创、联建“墨香企业”,以文兴业,以企彰文,实现双赢。平凉玛格丽娅家政服务公司,每年10多次邀请本地书画艺术工作者,在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中,现场义务为乡村农民学员创作书画及春联作品。

作 家 简 介

景兴才 汉族,甘肃灵台人,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西南大学新闻学本科学历,在市县新闻媒体工作35年,中共党员,高级记者,甘肃省“十佳记者”,平凉市领军人才,平凉市社科智库人才,甘肃省书协会员。编著《心漪集》《天下第一好事》等文学(新闻)专著5部。



来源:平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