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学 > 佳作欣赏

市作家协会端午主题作品特辑选登——李满强、陈宝全、苏卯卯、彩虹、尹巨龙、小麦、二月兰、雨歌、马巧凤、楚衣飞雪……

  • 时间:2025-05-31 10:03
  • 来源:平凉市文联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雨中,秭归屈原祠前 / 李满强

睿智的人会困顿于一个时代

但像我这般笨拙的人

今夜,只纠结于一场南方的细雨

我从辽远的北方来

我中年的身体里,堆满了

砂石,尘埃,以及流量的碎片

——它们,今夜会因为一场

从楚辞里果断现身的细雨

而变得柔软

甜醅 / 陈宝全

阒然无声的麦田里

霞光游走

突然听到一声鸟叫

像急切地念叨着粮食

想起父亲病中

想吃一碗甜醅

——小麦的那种

喝一口甜醅水也行

可那时候我们都很忙

我们都以为

不用这么着急

也许他只是念叨念叨

鸟儿又叫了一声

像是又念叨了一遍

麦芒刺了一下我的腿

像在责备

回味端午 / 苏卯卯

总会在每年端午节

回忆如丢失的糖球,让我们沉迷于

没有得到的甜蜜无法自拔

面对一株艾草,一串香包,一枝柳条

一碗普通却火烈胜酒的甜胚子

这些庸常的事物带领着我

进入时光的囹圄,将我囚禁在十岁那年

那个五月阳光明媚的下午

母亲刚刚要去做手术,躺在父亲拉着的

沉重的架子车,我跟着滔滔的洛河水

追着父亲母亲的身影一路奔跑了

十几公里地。洛河没有停下

但是留下了一块大石头

让我静坐着哭了一个下午

自此那个端午便如刀子刻在我的心间

这么多年每次回忆起这难过的一幕

却总有一股淡淡的甜蜜掺杂其中

因为失去了父亲以后,至少还有母亲

用疼痛的一面提醒着我

在这个匆骤的人间

回忆总会如糖球一般让苦涩的日子

多了另一种回味

记忆中的端午 / 彩虹

母亲说女儿家想养好头发

须用端午的露水洗过

天还没亮透

我们就被拽出被窝

系花绳,戴荷包

眉心点上雄黄

跌跌撞撞走进雾里

晨雾里,我们频频地弯腰

像被露水折弯的花苞

当我们湿答答地

顶着一头露水回家

父亲正往门框插着艾草和柳条

像给老屋别上了簪子

和我们一起回来的,还有

带着露水的菖蒲和地椒

母亲说端午的草药最有劲

这些年

我总把某个清晨的草叶

认作是凝结的时辰

等所有的露珠都苦过了

熟透了

才敢俯身

接住大地沉甸甸的收留

艾草 / 尹巨龙

父亲略通中医,在房前屋后

种满了甘草、柴胡、当归、白芍

还有一大片艾草,以备不时之需

往年,这些艾草都是父亲收割

母亲捆扎,挂在屋檐下风干后

送亲朋好友,治风湿寒疾

父亲走了,接连两个月的干旱

让这些逐湿袪寒的艾草

失去了活血回阳的功效

此刻,母亲佝偻着身子独自收割

已经扎好的艾草,一把紧挨着一把

除此而外,她的周遭极为空荡

五月 / 小麦

五月过半

蔷薇花快谢了,庄稼干瘪

幸亏下了几滴雨,一场

两场,刚好三场

年景依然是个大问题

我们只能抬头看天

对土地保存的虔诚和忧伤

把所有的庄稼种在心里

当默默念出它们名字的同时

也想起了父亲和母亲

在庞大的词语面前,五月

像人的一生快要过半

额头的雄黄还清晰可见

手腕上的花花绳在护我周全

端午忆祖母 / 二月兰

没有比时间更深情的事物

值得称颂

直到某天,艾草的香气

从祖母缝制的香囊里散发出来

一种古老而洁净的往事

再次和我交换了呼吸

月光淡淡地洒向窗口

想起麦穗、草帽和蓝布衫的味道

昨夜,我的祖母一定伸出了

她的臂弯

枕着大地的人,静静入眠

没有人比我更幸运

今日,草木繁盛

离开的人还在持续送来清凉的安慰

香草如诗 / 雨歌

一路的香草味

我跟着走出了半条街

直到她坐在巷子口

打开自己的百宝箱

里面摆列着

藿香、佩兰、白芷、川芎

如果可能

让它们重新长起来

背着箱子的姐姐成为伊人

站在香草的中央

艾草记 / 马巧凤

每年端午,母亲总会带着我

穿过集市飘来凉风与油糕的甜香

买回一把从不悬在门框的艾草

那是母亲揉进岁月的止疼贴

幼时的我,打翻过她为我祛风的艾灸

火星溅落在我的脸上

烫出一个小小的、凹陷的伤口

多年后我才读懂,那是命运烙下的

永不褪色的酒窝

那时我还不会辨认

母亲膝头的艾草青烟

是比药罐更深的海,比年轮更隐秘的疼

唯有旧梦中,艾草正举着青绿的火焰

在每个端午,漫过记忆的堤岸

我无法说出阴雨,风湿,疼痛

只有嘴角的疤,成了

我生命里最幸福的笑靥

香包 / 楚衣飞雪

母亲披着正午的太阳

从田间回来

把摊晾在窗台上的艾草取下来

小姨坐在小院里

拿着针线筐找布头儿

说给我绣香包——

然后,又用编好的五彩绳

缠在我手腕上

那年我还小,体弱多病

还不懂端午节为何

要把柳枝簪满篱笆墙

只高兴地拿着红蛋,向小伙伴们炫耀

我胸前的香包样子最多最好看

还有淡淡的药草香

多年后,才明白

衣襟的一侧,善有庇护

小小香包里最亲密的隐喻

一直是至亲人的爱,挂在我身上

祖母 / 邬龙龙

她把斜在自己眼前的针鼻孔

在灯光下,又斜了几度

没穿过去

接着,她把掐在指间的红线

用仅剩的三颗牙齿

又狠狠咬了几次

还是没穿过去

她急忙重复着刚才的动作

生怕我们早早戴不上荷包

在她逝世前的最后几年

她还是那么相信自己的眼睛

端午印象 / 王晖

母亲的粗手

把前一天搓好的花色丝线

系在了一家大小的手腕上

田间劳作的汗液

浸湿花线之后就晕染开来

期许生活五彩缤纷的心思

在日子的期盼里悄然张开

凉粉,凉面,油饼,棕子

收拢着厨房里的烟火气息

端午应该有酒

这酒不为拜祭什么

过节的习俗里

就该用酒敬人也敬自己

没有酒量的人

一碗酒麸子

也能醉出一天的好心情

好日子的盼头

在味蕾上已经发酵

写信给你 / 李小树

十年了,一直想在端午写封书信

当面给你,这些打在心尖上的抱歉和疼惜

餐桌的清淡与不安,日常的疾病和拮据

还有躲在额头皱纹里的言语

实在难以启齿啊,这个端午

我又不能回来,仍然得用力奔跑

真的担心时光的机器,突然戛然而止

我要买只手表送你,让后面的时间慢下来

多期待已经变老的模样回到从前

棕叶包裹着正午,棕子抹蜜的甜

荷包弥散的香,一碗甜醅能把时光沉醉

这该是书信最理想的句号:季节之外的礼物

艾蒿 / 张评

掩饰大地的伤口

止血、结疤、愈合

浴火重生

沿着脉络疗伤人间的痛

青烟缭绕

一曲轻歌曼舞的绝唱

我是被疗伤的那一个人

骨子里浸透着火的炙热

而点燃艾蒿的人

早已成为传说

粽香 / 刘永琦

我看着粽子

怆然间双眼不觉濡湿

母亲已追风而逝

两鬓斑白的父亲努力活着

一些事情随时间变了样

我已习惯时光破碎的声响

行走多年的躯体

能够平静地包容这缺憾

又逢端午,我游移的情绪

更像粽香,从父亲的眼中

头顶上,甚至记忆里

飘到母亲的墓碑前

端午 / 戴小兵

站在五月初五的这头

忍不住大喊一声

艾草还是那么茂盛

粽子依旧散发着清香

五月,在疼痛中传唱

内心起波涛,传来呐喊声

其实,有人走了数千年

始终不曾走出我们的视线

那条脐带似乎依旧在

营养着我们的内心

采露水 / 程赟

天刚亮,母亲

就催促姐姐出门

院子外、小路边、田地旁

叶子们擎举的露珠

宛如一颗剔透的灵丹

姐姐摘取它,洗手、洗眼、洗脸

就这样,黎明采摘露水

一直在我遗失的记忆里

当年采露水的姐姐

是否也催促女儿走进端午的黎明

哪里还有姐姐那样采露水的女生

而我,身为男生

毕生无法接近那些神秘的事物

绑花线 / 赵健

光线,抚摩院门前

翠绿的垂柳,它细碎的影子

亲吻鸟鸣,亲吻慵懒躺着的小猫

母亲扫完院子,喊我

——弯下腰

母亲从衣兜,掏出一只

银白色小铃铛,和花线串在一起

绑在了我的手腕上。“不要丢了

等到七月七,扔上房顶

喜鹊会叨到天牛郎织女搭桥”

我摇摇胳膊,看着满眼澄澈的母亲

一串清亮的笑声

蹦蹦跳跳在院子上空

母亲弯腰的动作

似乎凝聚了人间所有的美

让我久久地仰望神秘的天空

插柳 / 王娟

被大人急切唤醒

在咕咕鸟的叫声里不由自主睁开

被房前屋后的喧闹声吵醒

这都是醒来的前提

跟随父亲折柳枝

高大的柳树上

男人们用镰刀割下柳叶繁茂的枝条

柳枝栽落地面瞬间

捡拾柳枝的孩子,嘻嘻哈哈躲开

一会又围拢开抢

儿时的我们

跳起来抓枝条

有的枝条被拽了下来

折不下来的,空划一条弧线

主房、偏房、牲口圈、厕所、大门

门框、门楣、窗子

一时间,柳枝支棱起来

记事起几十年了

继续沿用这种方式

我们把单纯的护佑

习惯称为习俗

邀饮:读招魂》 / 刘默

不要轻易说到命运

更不必随便谈论时事

激烈的风足以撕碎一张纸

以及题写在纸上的一首小诗

伤情,已渐渐深入世情

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慢渗的麻木本是味镇痛药

谁知《招魂》读完,意难平

来来来,趁这难得的闲暇

你我就着仅剩的清高似青豆

共品此壶高浓度的酒

看光风转蕙,那远方的友人

也将趁着暮色马上到来

穿过大堂,进入里屋

酒麸 / 高钰

窗棂下,陶罐静卧

在燥热里,酝酿着古老的秘语

燕麦褪去褐色的蓑衣

在温水中舒展饱满的身姿

酒曲,是时光勾勒的密网

轻轻一撒,便将麦香与糖分打捞

六月,在发酵的梦里醉倒

瓷勺轻搅,一汪液态带着醉意在月色奔跑

端午帖 / 李旭斌

到了五月

纸袋自会去找青小的苹果

一个一个包裹,让飞鸟与鸣虫

在枝叶间找不到食物

就像屈原

把自己投入汨罗江中

数千年来,让腥风与血雨

在人世间找不到诗人

果农说没有光的枝头上

果子会在黑暗中做阳光的梦

若我说终有一日,果子会撕开纸袋

把阳光留在身体上

让鸟雀歌唱

总有事物会在黑暗中沉寂

会蘸着黑色的命运磨砺一把理想的刀

把黑暗割出一道裂缝

端午,投河的诗人

让更多人在流水中打捞青铜的诗句

以及刻在心中的悼词

退休后的第一个端午 / 朱克雄

艾草悬在门楣时,日历的褶皱里

藏着被裁去的晨钟与暮鼓

我褪去工装,把领带叠成褪色的船

在瓷碗里,漂着糯米圆润的黄昏

咸蛋黄剖开,金黄的潮汐漫过灶台

妻子翻动粽叶的手势,比当年

操作报表更温柔。蒸汽模糊了玻璃

窗外的蝉鸣,正沿着晾衣绳攀爬

记忆突然倾斜——女儿系着五彩绳

在操场奔跑,书包带甩出弧线

而此刻,她的视频通话

带着千里之外的时差温度

龙舟在电视里破浪,我剥着

裹着光阴的粽子。退休证安静躺在抽屉

像块温润的玉佩,沉淀着

三十余载风雨打磨的光泽

艾草香漫过阳台,暮色渐浓

我数着杯中的枸杞,浮沉之间

看见年轻时的自己,正划着

一叶粽形的小船,从岁月深处

缓缓驶来

端午 / 醉柳

柳稍,替母亲探出门楣

白发的身影,被太阳拉得格外纤瘦

母亲怔怔地站在院子里

要么,忘了取什么

要么就是拿不定主意

该去灶房

还是,该守在大门口

荷包、花花绳自有寓意

香草不再是几味简单的中药

就像饭菜,是母亲留在儿女味蕾上的烙印

酸甜苦辣咸,是日子自带的符号

今天的甜多一点

不是酒麸,不是甑糕

这是团圆烘焙出来的蛋糕

取油饼、端甄糕、揭酒麸

母亲张罗着,我们像待哺的鸟儿 

多年来,她习惯让我们先吃

场景仿佛回到了过去

那时她很年轻,我们还小

妻擀面皮,母亲拌馅儿

唠叨的话都包进去

什么滋味,得用心慢慢嚼

难得都聚齐了

难得各自放下手机,拉拉家常

今天才发现,母亲原来那么爱笑

我深知

母亲给儿女的是整个宇宙

儿女能给的

永远只是那么一丁点儿芝麻,绿豆

端午离歌 / 何泊云

要离开时,距离你最近的两田格水

愈发澄澈。是你明亮的眼睛

或者是镜子,只照天空和他的镜子

哦,眼泪就把心淹哈了

他来时,你在一前一后两朵云下面

他要走时,你依然是,墓碑也是

当然,他愿相信

来来去去的那几只白鹭,紧挨着的

可以看成云,你和他

就像昔时一样嬉戏,在天空下

一直等到那只落单的白鹭起飞

他才选择离开,他没有回头看它

他感觉那是你,不是你是谁

唉,眼泪把心淹哈了

他又想起你那句

“我怎么感觉这是最后一次送你”

(李满强、陈宝全、苏卯卯、彩虹、尹巨龙、小麦、二月兰、雨歌、马巧凤、楚衣飞雪、邬龙龙、王晖、李小树、张评、刘永琦、戴小兵、程赟、赵健、王娟、刘默、高钰、李旭斌、朱克雄、醉柳、何泊云)

来源:平凉市作家协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市作家协会端午主题作品特辑选登——李满强、陈宝全、苏卯卯、彩虹、尹巨龙、小麦、二月兰、雨歌、马巧凤、楚衣飞雪……
时间:2025-05-31 10:03

雨中,秭归屈原祠前 / 李满强

睿智的人会困顿于一个时代

但像我这般笨拙的人

今夜,只纠结于一场南方的细雨

我从辽远的北方来

我中年的身体里,堆满了

砂石,尘埃,以及流量的碎片

——它们,今夜会因为一场

从楚辞里果断现身的细雨

而变得柔软

甜醅 / 陈宝全

阒然无声的麦田里

霞光游走

突然听到一声鸟叫

像急切地念叨着粮食

想起父亲病中

想吃一碗甜醅

——小麦的那种

喝一口甜醅水也行

可那时候我们都很忙

我们都以为

不用这么着急

也许他只是念叨念叨

鸟儿又叫了一声

像是又念叨了一遍

麦芒刺了一下我的腿

像在责备

回味端午 / 苏卯卯

总会在每年端午节

回忆如丢失的糖球,让我们沉迷于

没有得到的甜蜜无法自拔

面对一株艾草,一串香包,一枝柳条

一碗普通却火烈胜酒的甜胚子

这些庸常的事物带领着我

进入时光的囹圄,将我囚禁在十岁那年

那个五月阳光明媚的下午

母亲刚刚要去做手术,躺在父亲拉着的

沉重的架子车,我跟着滔滔的洛河水

追着父亲母亲的身影一路奔跑了

十几公里地。洛河没有停下

但是留下了一块大石头

让我静坐着哭了一个下午

自此那个端午便如刀子刻在我的心间

这么多年每次回忆起这难过的一幕

却总有一股淡淡的甜蜜掺杂其中

因为失去了父亲以后,至少还有母亲

用疼痛的一面提醒着我

在这个匆骤的人间

回忆总会如糖球一般让苦涩的日子

多了另一种回味

记忆中的端午 / 彩虹

母亲说女儿家想养好头发

须用端午的露水洗过

天还没亮透

我们就被拽出被窝

系花绳,戴荷包

眉心点上雄黄

跌跌撞撞走进雾里

晨雾里,我们频频地弯腰

像被露水折弯的花苞

当我们湿答答地

顶着一头露水回家

父亲正往门框插着艾草和柳条

像给老屋别上了簪子

和我们一起回来的,还有

带着露水的菖蒲和地椒

母亲说端午的草药最有劲

这些年

我总把某个清晨的草叶

认作是凝结的时辰

等所有的露珠都苦过了

熟透了

才敢俯身

接住大地沉甸甸的收留

艾草 / 尹巨龙

父亲略通中医,在房前屋后

种满了甘草、柴胡、当归、白芍

还有一大片艾草,以备不时之需

往年,这些艾草都是父亲收割

母亲捆扎,挂在屋檐下风干后

送亲朋好友,治风湿寒疾

父亲走了,接连两个月的干旱

让这些逐湿袪寒的艾草

失去了活血回阳的功效

此刻,母亲佝偻着身子独自收割

已经扎好的艾草,一把紧挨着一把

除此而外,她的周遭极为空荡

五月 / 小麦

五月过半

蔷薇花快谢了,庄稼干瘪

幸亏下了几滴雨,一场

两场,刚好三场

年景依然是个大问题

我们只能抬头看天

对土地保存的虔诚和忧伤

把所有的庄稼种在心里

当默默念出它们名字的同时

也想起了父亲和母亲

在庞大的词语面前,五月

像人的一生快要过半

额头的雄黄还清晰可见

手腕上的花花绳在护我周全

端午忆祖母 / 二月兰

没有比时间更深情的事物

值得称颂

直到某天,艾草的香气

从祖母缝制的香囊里散发出来

一种古老而洁净的往事

再次和我交换了呼吸

月光淡淡地洒向窗口

想起麦穗、草帽和蓝布衫的味道

昨夜,我的祖母一定伸出了

她的臂弯

枕着大地的人,静静入眠

没有人比我更幸运

今日,草木繁盛

离开的人还在持续送来清凉的安慰

香草如诗 / 雨歌

一路的香草味

我跟着走出了半条街

直到她坐在巷子口

打开自己的百宝箱

里面摆列着

藿香、佩兰、白芷、川芎

如果可能

让它们重新长起来

背着箱子的姐姐成为伊人

站在香草的中央

艾草记 / 马巧凤

每年端午,母亲总会带着我

穿过集市飘来凉风与油糕的甜香

买回一把从不悬在门框的艾草

那是母亲揉进岁月的止疼贴

幼时的我,打翻过她为我祛风的艾灸

火星溅落在我的脸上

烫出一个小小的、凹陷的伤口

多年后我才读懂,那是命运烙下的

永不褪色的酒窝

那时我还不会辨认

母亲膝头的艾草青烟

是比药罐更深的海,比年轮更隐秘的疼

唯有旧梦中,艾草正举着青绿的火焰

在每个端午,漫过记忆的堤岸

我无法说出阴雨,风湿,疼痛

只有嘴角的疤,成了

我生命里最幸福的笑靥

香包 / 楚衣飞雪

母亲披着正午的太阳

从田间回来

把摊晾在窗台上的艾草取下来

小姨坐在小院里

拿着针线筐找布头儿

说给我绣香包——

然后,又用编好的五彩绳

缠在我手腕上

那年我还小,体弱多病

还不懂端午节为何

要把柳枝簪满篱笆墙

只高兴地拿着红蛋,向小伙伴们炫耀

我胸前的香包样子最多最好看

还有淡淡的药草香

多年后,才明白

衣襟的一侧,善有庇护

小小香包里最亲密的隐喻

一直是至亲人的爱,挂在我身上

祖母 / 邬龙龙

她把斜在自己眼前的针鼻孔

在灯光下,又斜了几度

没穿过去

接着,她把掐在指间的红线

用仅剩的三颗牙齿

又狠狠咬了几次

还是没穿过去

她急忙重复着刚才的动作

生怕我们早早戴不上荷包

在她逝世前的最后几年

她还是那么相信自己的眼睛

端午印象 / 王晖

母亲的粗手

把前一天搓好的花色丝线

系在了一家大小的手腕上

田间劳作的汗液

浸湿花线之后就晕染开来

期许生活五彩缤纷的心思

在日子的期盼里悄然张开

凉粉,凉面,油饼,棕子

收拢着厨房里的烟火气息

端午应该有酒

这酒不为拜祭什么

过节的习俗里

就该用酒敬人也敬自己

没有酒量的人

一碗酒麸子

也能醉出一天的好心情

好日子的盼头

在味蕾上已经发酵

写信给你 / 李小树

十年了,一直想在端午写封书信

当面给你,这些打在心尖上的抱歉和疼惜

餐桌的清淡与不安,日常的疾病和拮据

还有躲在额头皱纹里的言语

实在难以启齿啊,这个端午

我又不能回来,仍然得用力奔跑

真的担心时光的机器,突然戛然而止

我要买只手表送你,让后面的时间慢下来

多期待已经变老的模样回到从前

棕叶包裹着正午,棕子抹蜜的甜

荷包弥散的香,一碗甜醅能把时光沉醉

这该是书信最理想的句号:季节之外的礼物

艾蒿 / 张评

掩饰大地的伤口

止血、结疤、愈合

浴火重生

沿着脉络疗伤人间的痛

青烟缭绕

一曲轻歌曼舞的绝唱

我是被疗伤的那一个人

骨子里浸透着火的炙热

而点燃艾蒿的人

早已成为传说

粽香 / 刘永琦

我看着粽子

怆然间双眼不觉濡湿

母亲已追风而逝

两鬓斑白的父亲努力活着

一些事情随时间变了样

我已习惯时光破碎的声响

行走多年的躯体

能够平静地包容这缺憾

又逢端午,我游移的情绪

更像粽香,从父亲的眼中

头顶上,甚至记忆里

飘到母亲的墓碑前

端午 / 戴小兵

站在五月初五的这头

忍不住大喊一声

艾草还是那么茂盛

粽子依旧散发着清香

五月,在疼痛中传唱

内心起波涛,传来呐喊声

其实,有人走了数千年

始终不曾走出我们的视线

那条脐带似乎依旧在

营养着我们的内心

采露水 / 程赟

天刚亮,母亲

就催促姐姐出门

院子外、小路边、田地旁

叶子们擎举的露珠

宛如一颗剔透的灵丹

姐姐摘取它,洗手、洗眼、洗脸

就这样,黎明采摘露水

一直在我遗失的记忆里

当年采露水的姐姐

是否也催促女儿走进端午的黎明

哪里还有姐姐那样采露水的女生

而我,身为男生

毕生无法接近那些神秘的事物

绑花线 / 赵健

光线,抚摩院门前

翠绿的垂柳,它细碎的影子

亲吻鸟鸣,亲吻慵懒躺着的小猫

母亲扫完院子,喊我

——弯下腰

母亲从衣兜,掏出一只

银白色小铃铛,和花线串在一起

绑在了我的手腕上。“不要丢了

等到七月七,扔上房顶

喜鹊会叨到天牛郎织女搭桥”

我摇摇胳膊,看着满眼澄澈的母亲

一串清亮的笑声

蹦蹦跳跳在院子上空

母亲弯腰的动作

似乎凝聚了人间所有的美

让我久久地仰望神秘的天空

插柳 / 王娟

被大人急切唤醒

在咕咕鸟的叫声里不由自主睁开

被房前屋后的喧闹声吵醒

这都是醒来的前提

跟随父亲折柳枝

高大的柳树上

男人们用镰刀割下柳叶繁茂的枝条

柳枝栽落地面瞬间

捡拾柳枝的孩子,嘻嘻哈哈躲开

一会又围拢开抢

儿时的我们

跳起来抓枝条

有的枝条被拽了下来

折不下来的,空划一条弧线

主房、偏房、牲口圈、厕所、大门

门框、门楣、窗子

一时间,柳枝支棱起来

记事起几十年了

继续沿用这种方式

我们把单纯的护佑

习惯称为习俗

邀饮:读招魂》 / 刘默

不要轻易说到命运

更不必随便谈论时事

激烈的风足以撕碎一张纸

以及题写在纸上的一首小诗

伤情,已渐渐深入世情

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慢渗的麻木本是味镇痛药

谁知《招魂》读完,意难平

来来来,趁这难得的闲暇

你我就着仅剩的清高似青豆

共品此壶高浓度的酒

看光风转蕙,那远方的友人

也将趁着暮色马上到来

穿过大堂,进入里屋

酒麸 / 高钰

窗棂下,陶罐静卧

在燥热里,酝酿着古老的秘语

燕麦褪去褐色的蓑衣

在温水中舒展饱满的身姿

酒曲,是时光勾勒的密网

轻轻一撒,便将麦香与糖分打捞

六月,在发酵的梦里醉倒

瓷勺轻搅,一汪液态带着醉意在月色奔跑

端午帖 / 李旭斌

到了五月

纸袋自会去找青小的苹果

一个一个包裹,让飞鸟与鸣虫

在枝叶间找不到食物

就像屈原

把自己投入汨罗江中

数千年来,让腥风与血雨

在人世间找不到诗人

果农说没有光的枝头上

果子会在黑暗中做阳光的梦

若我说终有一日,果子会撕开纸袋

把阳光留在身体上

让鸟雀歌唱

总有事物会在黑暗中沉寂

会蘸着黑色的命运磨砺一把理想的刀

把黑暗割出一道裂缝

端午,投河的诗人

让更多人在流水中打捞青铜的诗句

以及刻在心中的悼词

退休后的第一个端午 / 朱克雄

艾草悬在门楣时,日历的褶皱里

藏着被裁去的晨钟与暮鼓

我褪去工装,把领带叠成褪色的船

在瓷碗里,漂着糯米圆润的黄昏

咸蛋黄剖开,金黄的潮汐漫过灶台

妻子翻动粽叶的手势,比当年

操作报表更温柔。蒸汽模糊了玻璃

窗外的蝉鸣,正沿着晾衣绳攀爬

记忆突然倾斜——女儿系着五彩绳

在操场奔跑,书包带甩出弧线

而此刻,她的视频通话

带着千里之外的时差温度

龙舟在电视里破浪,我剥着

裹着光阴的粽子。退休证安静躺在抽屉

像块温润的玉佩,沉淀着

三十余载风雨打磨的光泽

艾草香漫过阳台,暮色渐浓

我数着杯中的枸杞,浮沉之间

看见年轻时的自己,正划着

一叶粽形的小船,从岁月深处

缓缓驶来

端午 / 醉柳

柳稍,替母亲探出门楣

白发的身影,被太阳拉得格外纤瘦

母亲怔怔地站在院子里

要么,忘了取什么

要么就是拿不定主意

该去灶房

还是,该守在大门口

荷包、花花绳自有寓意

香草不再是几味简单的中药

就像饭菜,是母亲留在儿女味蕾上的烙印

酸甜苦辣咸,是日子自带的符号

今天的甜多一点

不是酒麸,不是甑糕

这是团圆烘焙出来的蛋糕

取油饼、端甄糕、揭酒麸

母亲张罗着,我们像待哺的鸟儿 

多年来,她习惯让我们先吃

场景仿佛回到了过去

那时她很年轻,我们还小

妻擀面皮,母亲拌馅儿

唠叨的话都包进去

什么滋味,得用心慢慢嚼

难得都聚齐了

难得各自放下手机,拉拉家常

今天才发现,母亲原来那么爱笑

我深知

母亲给儿女的是整个宇宙

儿女能给的

永远只是那么一丁点儿芝麻,绿豆

端午离歌 / 何泊云

要离开时,距离你最近的两田格水

愈发澄澈。是你明亮的眼睛

或者是镜子,只照天空和他的镜子

哦,眼泪就把心淹哈了

他来时,你在一前一后两朵云下面

他要走时,你依然是,墓碑也是

当然,他愿相信

来来去去的那几只白鹭,紧挨着的

可以看成云,你和他

就像昔时一样嬉戏,在天空下

一直等到那只落单的白鹭起飞

他才选择离开,他没有回头看它

他感觉那是你,不是你是谁

唉,眼泪把心淹哈了

他又想起你那句

“我怎么感觉这是最后一次送你”

(李满强、陈宝全、苏卯卯、彩虹、尹巨龙、小麦、二月兰、雨歌、马巧凤、楚衣飞雪、邬龙龙、王晖、李小树、张评、刘永琦、戴小兵、程赟、赵健、王娟、刘默、高钰、李旭斌、朱克雄、醉柳、何泊云)

来源:平凉市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