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学 > 佳作欣赏

市作家协会端午主题作品特辑选登——曹鹏伟:被误读的屈原

  • 时间:2025-05-31 10:01
  • 来源:平凉市文联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被误读的屈原

曹鹏伟

常人了解的屈原,最重要的标签是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中国诗歌从“合唱”到“独唱”的转型者,这大概是对屈原最大的误读。历史上的屈原是忠君爱国、变法失败的改革派,他空怀报国之志,却最终自沉汨罗江。诗歌是屈原的捎带活而已,像我们活干累了摸点鱼,但摸鱼绝对不是我们的职业。《楚辞》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刘向等人的辞赋作品,但后人说及《楚辞》,想起最多的是屈原,这和《楚辞》收录的屈原著作数目最多有关,屈原瑰丽飘逸的描述手法也更让人印象深刻。

图片

屈原姓芈,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甫一出场就晃瞎了我们的钛合金。以上简言之就是:有知识、有能力、有辩才;内可拍板国事,外能交好诸侯。据我对战国的肤浅了解,这样尊贵且炙手可热的形态与秦相大红人吕不韦有点相似,不同的是,吕不韦弃商从政,以求“洗白”;而屈原还很年轻,且是皇族贵胄,根正苗红,二十岁过点就成了楚怀王的座上宾,无论才干,还是血统,以及社会关系,都有很大的优势,这样的人不干大事真是浪费。

再看看屈原的改革,一是举贤授能;二是修明法度;三是起草宪令(主要内容是明赏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屈原居然是法家思想的践行者,这个似乎很吊诡。诗人不是喜欢感时花溅泪、花鸟一床书吗?或者有客不至、闲敲棋子?总之,诗人该是“玩家”。但屈原不是。诗人是浪漫主义,神游万仞、心鹜八极,以敏感的心灵感知情绪,落笔成书;变法者却多是现实主义者,铁手无情,视人命如草芥,如商鞅,变法虽成,却戾气侧漏,自重过盛,树敌无数,终于死于非命。众所周知,法家的思想核心即依法治国,屈原要做的是大事,也是极其危险的事,他的三条主张都不利于楚国的贵族,所以所遇阻力和后来的被迫害应是情理之中的,他的对立面是多个庞大的利益群团,而非三五小人。

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在他出生的41年前,著名兵家改革家吴起趴在楚悼王的尸首上被贵族射杀,吴起不愧是个智者,临死也要灵机一动,拉点敌人垫背,所以杀害吴起的贵族最后也被新王处死——因为他们杀吴起的时候居然戳到先王的尸首……机智的吴起作为楚国赫赫有名的改革家,其雄心壮志在贵族的刀光剑影里潦草结束,这本可以是楚国雄起的一个良机。在吴起去世前两年,秦国的商鞅刚刚被车裂而死。既然变法是这么惨烈又容易失败的事业,屈原为什么还要去改革呢?这大概就是士大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屈原是一个勇士。

图片

楚国虽地域辽阔,但地处南蛮之地,农耕文化比较落后,文明落后的国度必然要承受更大的改革阻力,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楚国内部尖锐的矛盾之外,还存有诸侯国间的危机。秦国的厉害在于自己变法之外,还要破坏别人家的变法,营造马太效应,鹤立鸡群不算,还要折断鸡的腿。张仪开始上下其手,对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打卡上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轮番打小报告,爬上床则听见美女郑袖吐气如兰、枕头吹风,楚怀王终究糊涂,一夕变脸,屈原被流放。

公元前305年,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咸阳,被囚禁至死,不知怀王死的时候会不会想起忠臣屈原?应该不会,因为他很糊涂;怀王既去,楚襄王即位,继续糊涂理政,屈原持续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江南;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绝望之下投入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个不懂得妥协的人。他的自杀不是因为恨个别人,而是因为政治理想的破灭。是什么招引着我们日复一日地憧憬美好前景?那是理想。屈原行吟泽畔,距离他的时间在一点一秒流逝,脚下的绿草正在咯吱着争相冲出土壤,或许有些无名的花已经开始绽放,他的脚下是广袤的楚地,他却是一个最清醒的局外人。屈原的心里是如何痛苦,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应该知道一件事:面对理想的灰烬,死是永生之门。

后人讲“诗可以怨”,我理解,有好朋友告诉我:作诗是需要天赋的。我觉得好诗都该出自敏感的心灵,清风翻书、皓月窥人,是一般人所感受不到的细微事件,但诗人可以感知。从这个角度去看,屈原投身改革似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或者说历史并不想选择屈原,楚国贫瘠的土壤和文明尚不足以支撑一个改革家的纵横捭阖。

屈原忠贞、温润,是古时士大夫的典范。我相信他投水的时候一定是峨冠博带,身悬长剑,或许他还要朝着郢都的方向拜上几拜,抑或念及离落在秦国铁骑下的楚人,必会眼含泪水,但泪水也必然冰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或许屈原的内心也有所犹疑,他尽可以置身事外,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他没有,在内心惨烈的交锋之下,屈原最终选择了静谧地离开,他不是自杀,是殉道。

屈原虽去,但屈原身上的文人气质却弥留至今,清晰且独特。读诗如看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仁爱、果敢、自尊、决绝,这些性格纷纷凸显,相比较另一个更痛苦的忠臣伍子胥,屈原应该算是幸运的。伍子胥被夫差赐死的时候,嘱托家人要将自己的双眼挖出悬于城头,看着越国灭吴,这几乎是诅咒了。

屈原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楚国被虐的前奏,此时并未亡国,或者,只是亡了一个国君而已。

公元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大败楚军,逼死名将项燕;第二年,秦军攻破楚都,楚国亡。

楚亡但楚人还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个诅咒式的谶语,必定出自咬碎牙齿的血口。最先举起反秦大旗的是楚人陈胜,最终推翻暴秦的是楚人项羽,不过这些精彩的故事都与屈原无关了。

作 者 简 介

图片

曹鹏伟   甘肃灵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入选甘肃省第四届小说八骏。中短篇小说发表在《广州文艺》《清明》《飞天》《朔方》《芳草》《广州文艺》《朔方》《特区文学》《青海湖》等刊物,出版小说集《密须往事》《打花匠》,曾获甘肃省第八届黄河文学奖。

来源:平凉市作家协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市作家协会端午主题作品特辑选登——曹鹏伟:被误读的屈原
时间:2025-05-31 10:01

被误读的屈原

曹鹏伟

常人了解的屈原,最重要的标签是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中国诗歌从“合唱”到“独唱”的转型者,这大概是对屈原最大的误读。历史上的屈原是忠君爱国、变法失败的改革派,他空怀报国之志,却最终自沉汨罗江。诗歌是屈原的捎带活而已,像我们活干累了摸点鱼,但摸鱼绝对不是我们的职业。《楚辞》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刘向等人的辞赋作品,但后人说及《楚辞》,想起最多的是屈原,这和《楚辞》收录的屈原著作数目最多有关,屈原瑰丽飘逸的描述手法也更让人印象深刻。

图片

屈原姓芈,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甫一出场就晃瞎了我们的钛合金。以上简言之就是:有知识、有能力、有辩才;内可拍板国事,外能交好诸侯。据我对战国的肤浅了解,这样尊贵且炙手可热的形态与秦相大红人吕不韦有点相似,不同的是,吕不韦弃商从政,以求“洗白”;而屈原还很年轻,且是皇族贵胄,根正苗红,二十岁过点就成了楚怀王的座上宾,无论才干,还是血统,以及社会关系,都有很大的优势,这样的人不干大事真是浪费。

再看看屈原的改革,一是举贤授能;二是修明法度;三是起草宪令(主要内容是明赏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屈原居然是法家思想的践行者,这个似乎很吊诡。诗人不是喜欢感时花溅泪、花鸟一床书吗?或者有客不至、闲敲棋子?总之,诗人该是“玩家”。但屈原不是。诗人是浪漫主义,神游万仞、心鹜八极,以敏感的心灵感知情绪,落笔成书;变法者却多是现实主义者,铁手无情,视人命如草芥,如商鞅,变法虽成,却戾气侧漏,自重过盛,树敌无数,终于死于非命。众所周知,法家的思想核心即依法治国,屈原要做的是大事,也是极其危险的事,他的三条主张都不利于楚国的贵族,所以所遇阻力和后来的被迫害应是情理之中的,他的对立面是多个庞大的利益群团,而非三五小人。

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在他出生的41年前,著名兵家改革家吴起趴在楚悼王的尸首上被贵族射杀,吴起不愧是个智者,临死也要灵机一动,拉点敌人垫背,所以杀害吴起的贵族最后也被新王处死——因为他们杀吴起的时候居然戳到先王的尸首……机智的吴起作为楚国赫赫有名的改革家,其雄心壮志在贵族的刀光剑影里潦草结束,这本可以是楚国雄起的一个良机。在吴起去世前两年,秦国的商鞅刚刚被车裂而死。既然变法是这么惨烈又容易失败的事业,屈原为什么还要去改革呢?这大概就是士大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屈原是一个勇士。

图片

楚国虽地域辽阔,但地处南蛮之地,农耕文化比较落后,文明落后的国度必然要承受更大的改革阻力,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楚国内部尖锐的矛盾之外,还存有诸侯国间的危机。秦国的厉害在于自己变法之外,还要破坏别人家的变法,营造马太效应,鹤立鸡群不算,还要折断鸡的腿。张仪开始上下其手,对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打卡上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轮番打小报告,爬上床则听见美女郑袖吐气如兰、枕头吹风,楚怀王终究糊涂,一夕变脸,屈原被流放。

公元前305年,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咸阳,被囚禁至死,不知怀王死的时候会不会想起忠臣屈原?应该不会,因为他很糊涂;怀王既去,楚襄王即位,继续糊涂理政,屈原持续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江南;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绝望之下投入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个不懂得妥协的人。他的自杀不是因为恨个别人,而是因为政治理想的破灭。是什么招引着我们日复一日地憧憬美好前景?那是理想。屈原行吟泽畔,距离他的时间在一点一秒流逝,脚下的绿草正在咯吱着争相冲出土壤,或许有些无名的花已经开始绽放,他的脚下是广袤的楚地,他却是一个最清醒的局外人。屈原的心里是如何痛苦,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应该知道一件事:面对理想的灰烬,死是永生之门。

后人讲“诗可以怨”,我理解,有好朋友告诉我:作诗是需要天赋的。我觉得好诗都该出自敏感的心灵,清风翻书、皓月窥人,是一般人所感受不到的细微事件,但诗人可以感知。从这个角度去看,屈原投身改革似乎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或者说历史并不想选择屈原,楚国贫瘠的土壤和文明尚不足以支撑一个改革家的纵横捭阖。

屈原忠贞、温润,是古时士大夫的典范。我相信他投水的时候一定是峨冠博带,身悬长剑,或许他还要朝着郢都的方向拜上几拜,抑或念及离落在秦国铁骑下的楚人,必会眼含泪水,但泪水也必然冰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或许屈原的内心也有所犹疑,他尽可以置身事外,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他没有,在内心惨烈的交锋之下,屈原最终选择了静谧地离开,他不是自杀,是殉道。

屈原虽去,但屈原身上的文人气质却弥留至今,清晰且独特。读诗如看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仁爱、果敢、自尊、决绝,这些性格纷纷凸显,相比较另一个更痛苦的忠臣伍子胥,屈原应该算是幸运的。伍子胥被夫差赐死的时候,嘱托家人要将自己的双眼挖出悬于城头,看着越国灭吴,这几乎是诅咒了。

屈原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楚国被虐的前奏,此时并未亡国,或者,只是亡了一个国君而已。

公元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大败楚军,逼死名将项燕;第二年,秦军攻破楚都,楚国亡。

楚亡但楚人还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个诅咒式的谶语,必定出自咬碎牙齿的血口。最先举起反秦大旗的是楚人陈胜,最终推翻暴秦的是楚人项羽,不过这些精彩的故事都与屈原无关了。

作 者 简 介

图片

曹鹏伟   甘肃灵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入选甘肃省第四届小说八骏。中短篇小说发表在《广州文艺》《清明》《飞天》《朔方》《芳草》《广州文艺》《朔方》《特区文学》《青海湖》等刊物,出版小说集《密须往事》《打花匠》,曾获甘肃省第八届黄河文学奖。

来源:平凉市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