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学 > 佳作欣赏 > 散文

泾河流域文化与泾河派

  • 时间:2015-11-09 12:01
  • 来源:姚学礼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人是活在地域中,人活动形成的文化也就是地域性的文化。从历史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来研究,一切文化、经济、政治都是在自然地理中发生的。由于地域的不同会形成不同地域的人情风俗,包括自然风光不同中的方言,种族,宗教,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等等的不同,其地域的隔绝和差异造成人的不同习性的差异如同自然中的形形色色的不同自然物。

  在二百万年前,如今的泾河流域是一片汪洋大海,当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喜马拉雅山隆起时,大规模的造山运动使沧海变桑田,当秦岭板块与兰州板块、青海板块三向碰撞时,现在的六盘山被挤得隆起海拔二千多米。六盘山大海变成了六盘山大山。六盘山呈南北走向,把从山沟流下的水分成渭河和泾河,六盘山后称大荒山、首龙山、陇山,是秦岭西延的余脉,陇山之西称为陇西,陇山之东称为陇东,甘肃简称为陇。秦岭是陈横在陕,甘,宁,四川,河南的东西走向的山峦,山之北有黄河流过,最早是黄帝生活的地域,称为黄河流域,秦岭以南是长江流过的四川等流域区,史称长江流域,由于中国地形地势东低西高,黄河长江都是东西走向,渭河和泾河虽因陇山两侧分流,但仍向东流。泾河在陕西省高陵县的渭河汇入,壮大了渭河破浪,渭河又汇入黄河,黄河又流经北方各省汇入渤海。这里需要提示的是“东西”是一个方位方向,却同时被用来指物品,包括食品也叫“东西”。方位方向可以“吃”吗?在中国汉语辞里,“东西”是可以吃的,我考察原因,这一文化用语原来是因流域的生活方式形成的。远古的人既要生活在山上的洞里,又要离河流很近,这样才能又吃又喝的吃住方便,沿河流居住生存是中国人的特定环境,东西走向的黄河和泾河两岸就汇集了生活着的人,而在尼罗河与亚马逊河流域,由于这河是南北走向,这里语言就不会将“东西”作为可吃之物的指代词。中华民族不同,人们要沿东西流向的河边找食物,或捕鱼虾,或吃水草,菜等,这河里河边食品很多,于是人们去东西寻食物,“东西”就意为吃的物品了。“东西”还泛指一切物品,这都是生活生存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名词。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一个地域的特定含义,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民族的不同即文化政治的不同,不同就是特色,特色就是地方特色,泾河流域的地方特色必然与越远离这一地方的特色不同。我所指的泾河派就是指发生在这里的文化艺术必然带着这一地域的习俗方言信仰的不同方式,我们要挖掘并发扬的正是这一地域的特色,中国文化的多元多层次多角度是地理复杂所形成,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特色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试想,在当今全球化和一体化中,我们把多种特色变成一种即把多样性变成单一性,好像世界上只要一种植物,只要一种动物,只吃一种粮食,只走一条水泥路,只要一棵树,只要春天,或只要山不要水,如此等等,用共同化取消多样化,用一种取向代替所有诸多取向,我们这个地球和世界就简单得不能生存了,发展特色,区别个性,重视地缘、文化和地区艺术,正是保护文化生态的迫切工作。

  泾河派作为泾河流域的文化现象,正象树叶的叶脉一样,泾河流经三省三十八县的山山沟沟,汇集了每一条沟每一座山的溪流洪水,沿泾河而生存的地理环境因泾河而形成别有一番人文特质:即这一流域里人之所见所识所思所为,因为一条河而自有不同沙漠或大海的情怀,爱憎,体验,感受和意境,对本土所见所思形成的思维,意识,观念,精神又会形成自有的表现爱好,方式内容和认识价值,这种囿于本土物事人文特色正是形成泾河流派的基本来源,正象建筑材料的不同会造成不同质量的风格的建筑一样,泾河的环境资源在造就属于泾河特质的本区域文化艺术。具体的讲,地理和资源所形成的特有空间会使一切人和艺术打上环境影响的烙印,西北黄土高原的憨厚朴实,豪放和阳刚,又融有泾河的阴柔,开放,交流和融合特性,就构成了本区域的艺术空间,泾河流域有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又说:“十里雨百里风,十里不同俗”。这就是说由于沿泾河流域有无数沟沟壑壑,沟壑的山梁相阻隔,造成自我封闭的人情世故,以及生活习性的差异又形成这一地域的多层次多元的文化,同时又由于泾河的共流共域,又形成异曲同流的主流文化,那么泾河流域的主流文化是什么呢?泾河文明。泾河文明主要体现在泾河人文系统:1.共同的泾河流域面积达五万平方公里,泾河在中国黄土高原沟壑腹地流过,给沿岸的共同利益如航行,渔业,灌溉带来好处,同时历史上无数次决口改道冲刷治岸庄稼、人口,也造成无数次水灾,泾河东西长六百公里,沿途的土窑洞和栈道在历史战争中不断毁坏和修复。2.共同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中华民族的三皇五帝都生活在这个流域,伟大的神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都沿这一流域创造中华古文明。泾河之源陇山称为首龙山,是泾河龙之头,这里诞生了的伏羲在陇山之西,女娲诞生在陇山(古称大荒山青埂峰)老龙潭之南,黄帝问道广成子,登上陇山(鸡头山)和崆峒山。3,共同的黄种人羌、氐、戎、狄民族部落,后又由匈奴人主要演化为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再又形成一百多个民族,至今有五十六个民族活跃在此流域里。4,从黄帝轩辕开始,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这里出现了八十多个大小不同的政权,有五百多个帝王、国王,在三十六座主要城市里,经历了商、周、西汉、新、玄汉、东汉、晋、汉赵、前秦、后秦、西燕、北魏、北周、隋、唐的盛世朝代,特别是周、秦、北魏、北周分别在岐山、咸阳、平凉建都,五胡十六国在泾河流域易城换都频繁,古泾河流域文明主要是周风秦骨。5,泾河文明的哲学核心是道教所主张的玄哲。其次是儒家学说的“义”即“忠、敬、勇、死”的英雄崇拜。再次是佛教的慈悲为善,即反抗暴政,反对侵略,忍受情怀,这主要发生在北魏,北周时期。而周朝的风雅古风,秦之尚武阳刚之气,都和谐地像泾河水一样溶有道教之神秘,佛教之阴柔,儒学之雅致和本土羌氐人的勇死的吃苦之精神。这里,我将泾河精神概括为周风秦骨,阴阳兼备。换句话说,周文化是这里流行的主要文化,周礼宗法在民间有根深蒂固的土垠,泾河派的艺术根源是周风秦骨汉意唐韵,而表现为现代艺术家的情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泾河流域文化与泾河派
时间:2015-11-09 12:01

  人是活在地域中,人活动形成的文化也就是地域性的文化。从历史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来研究,一切文化、经济、政治都是在自然地理中发生的。由于地域的不同会形成不同地域的人情风俗,包括自然风光不同中的方言,种族,宗教,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等等的不同,其地域的隔绝和差异造成人的不同习性的差异如同自然中的形形色色的不同自然物。

  在二百万年前,如今的泾河流域是一片汪洋大海,当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喜马拉雅山隆起时,大规模的造山运动使沧海变桑田,当秦岭板块与兰州板块、青海板块三向碰撞时,现在的六盘山被挤得隆起海拔二千多米。六盘山大海变成了六盘山大山。六盘山呈南北走向,把从山沟流下的水分成渭河和泾河,六盘山后称大荒山、首龙山、陇山,是秦岭西延的余脉,陇山之西称为陇西,陇山之东称为陇东,甘肃简称为陇。秦岭是陈横在陕,甘,宁,四川,河南的东西走向的山峦,山之北有黄河流过,最早是黄帝生活的地域,称为黄河流域,秦岭以南是长江流过的四川等流域区,史称长江流域,由于中国地形地势东低西高,黄河长江都是东西走向,渭河和泾河虽因陇山两侧分流,但仍向东流。泾河在陕西省高陵县的渭河汇入,壮大了渭河破浪,渭河又汇入黄河,黄河又流经北方各省汇入渤海。这里需要提示的是“东西”是一个方位方向,却同时被用来指物品,包括食品也叫“东西”。方位方向可以“吃”吗?在中国汉语辞里,“东西”是可以吃的,我考察原因,这一文化用语原来是因流域的生活方式形成的。远古的人既要生活在山上的洞里,又要离河流很近,这样才能又吃又喝的吃住方便,沿河流居住生存是中国人的特定环境,东西走向的黄河和泾河两岸就汇集了生活着的人,而在尼罗河与亚马逊河流域,由于这河是南北走向,这里语言就不会将“东西”作为可吃之物的指代词。中华民族不同,人们要沿东西流向的河边找食物,或捕鱼虾,或吃水草,菜等,这河里河边食品很多,于是人们去东西寻食物,“东西”就意为吃的物品了。“东西”还泛指一切物品,这都是生活生存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名词。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一个地域的特定含义,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民族的不同即文化政治的不同,不同就是特色,特色就是地方特色,泾河流域的地方特色必然与越远离这一地方的特色不同。我所指的泾河派就是指发生在这里的文化艺术必然带着这一地域的习俗方言信仰的不同方式,我们要挖掘并发扬的正是这一地域的特色,中国文化的多元多层次多角度是地理复杂所形成,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特色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试想,在当今全球化和一体化中,我们把多种特色变成一种即把多样性变成单一性,好像世界上只要一种植物,只要一种动物,只吃一种粮食,只走一条水泥路,只要一棵树,只要春天,或只要山不要水,如此等等,用共同化取消多样化,用一种取向代替所有诸多取向,我们这个地球和世界就简单得不能生存了,发展特色,区别个性,重视地缘、文化和地区艺术,正是保护文化生态的迫切工作。

  泾河派作为泾河流域的文化现象,正象树叶的叶脉一样,泾河流经三省三十八县的山山沟沟,汇集了每一条沟每一座山的溪流洪水,沿泾河而生存的地理环境因泾河而形成别有一番人文特质:即这一流域里人之所见所识所思所为,因为一条河而自有不同沙漠或大海的情怀,爱憎,体验,感受和意境,对本土所见所思形成的思维,意识,观念,精神又会形成自有的表现爱好,方式内容和认识价值,这种囿于本土物事人文特色正是形成泾河流派的基本来源,正象建筑材料的不同会造成不同质量的风格的建筑一样,泾河的环境资源在造就属于泾河特质的本区域文化艺术。具体的讲,地理和资源所形成的特有空间会使一切人和艺术打上环境影响的烙印,西北黄土高原的憨厚朴实,豪放和阳刚,又融有泾河的阴柔,开放,交流和融合特性,就构成了本区域的艺术空间,泾河流域有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又说:“十里雨百里风,十里不同俗”。这就是说由于沿泾河流域有无数沟沟壑壑,沟壑的山梁相阻隔,造成自我封闭的人情世故,以及生活习性的差异又形成这一地域的多层次多元的文化,同时又由于泾河的共流共域,又形成异曲同流的主流文化,那么泾河流域的主流文化是什么呢?泾河文明。泾河文明主要体现在泾河人文系统:1.共同的泾河流域面积达五万平方公里,泾河在中国黄土高原沟壑腹地流过,给沿岸的共同利益如航行,渔业,灌溉带来好处,同时历史上无数次决口改道冲刷治岸庄稼、人口,也造成无数次水灾,泾河东西长六百公里,沿途的土窑洞和栈道在历史战争中不断毁坏和修复。2.共同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中华民族的三皇五帝都生活在这个流域,伟大的神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都沿这一流域创造中华古文明。泾河之源陇山称为首龙山,是泾河龙之头,这里诞生了的伏羲在陇山之西,女娲诞生在陇山(古称大荒山青埂峰)老龙潭之南,黄帝问道广成子,登上陇山(鸡头山)和崆峒山。3,共同的黄种人羌、氐、戎、狄民族部落,后又由匈奴人主要演化为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再又形成一百多个民族,至今有五十六个民族活跃在此流域里。4,从黄帝轩辕开始,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这里出现了八十多个大小不同的政权,有五百多个帝王、国王,在三十六座主要城市里,经历了商、周、西汉、新、玄汉、东汉、晋、汉赵、前秦、后秦、西燕、北魏、北周、隋、唐的盛世朝代,特别是周、秦、北魏、北周分别在岐山、咸阳、平凉建都,五胡十六国在泾河流域易城换都频繁,古泾河流域文明主要是周风秦骨。5,泾河文明的哲学核心是道教所主张的玄哲。其次是儒家学说的“义”即“忠、敬、勇、死”的英雄崇拜。再次是佛教的慈悲为善,即反抗暴政,反对侵略,忍受情怀,这主要发生在北魏,北周时期。而周朝的风雅古风,秦之尚武阳刚之气,都和谐地像泾河水一样溶有道教之神秘,佛教之阴柔,儒学之雅致和本土羌氐人的勇死的吃苦之精神。这里,我将泾河精神概括为周风秦骨,阴阳兼备。换句话说,周文化是这里流行的主要文化,周礼宗法在民间有根深蒂固的土垠,泾河派的艺术根源是周风秦骨汉意唐韵,而表现为现代艺术家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