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艺评论 > 网说平凉

对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的对策建议

  • 时间:2024-03-14 11:29
  • 来源:崆峒区委网信办 吕国宁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近年来,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乡镇针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残疾人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生活困难问题,设置了公共管理类,如护林绿化、森林防火、安全应急等;公共服务类,如村容保洁等服务工作;社会事业类;设施维护类,如道路管护、水利管护等;社会治理类,如乡村网格员、基层调解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对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在对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如何管、如何用、如何退方面,措施还不够具体、制度还不够健全,导致部分从业人员容易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懒惰心理,且工作任务弹性大、随意性大,工作时间、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存在工作强度、工作时间不平衡等问题。二是从业技能有待提升。由于大部分农村年轻群体外出务工,致使应聘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从业素质偏低,技能欠缺、素质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三是政策宣传不够深入。个别脱贫户对乡村公益性岗位认识有偏差,认为乡村公益性岗位是一项扶贫援助和政策福利,存在占着位置不干事的现象,甚至把争取 “乡村公益性岗位”变成为其上访闹访的 “渠道”。

针对以上问题,对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提以下建议:一要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管理监督主体。健全完善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机构,由专人负责人员聘用、日常管理、任务分配、报酬发放等工作。纪委、人社等部门要定期对公益性岗位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各乡镇严格落实政策规定和选聘程序,坚决防止优亲厚友、暗箱操作以及虚报、谎报、套取资金等现象发生。二要健全进退机制,优化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结构。按年度签订聘用协议,对考核不合格的,及时中断聘用合同,退出公益性岗位。健全培训机制,重点从业务技能、岗位职责、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有效适应岗位需要,适当加大公益岗位人员在各类模范人物中的评选比例。三要强化定期考核,倒逼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履行好职责。建立健全公益性岗位人员考核管理制度,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不定期对从业人员到岗情况、工作时间、工作质量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考核不合格的,及时取消服务资格并按程序进行清退。加大社会监督,鼓励广大群众加强公益性岗位人员监督,促进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规范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对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4-03-14 11:29

近年来,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乡镇针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残疾人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生活困难问题,设置了公共管理类,如护林绿化、森林防火、安全应急等;公共服务类,如村容保洁等服务工作;社会事业类;设施维护类,如道路管护、水利管护等;社会治理类,如乡村网格员、基层调解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对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在对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如何管、如何用、如何退方面,措施还不够具体、制度还不够健全,导致部分从业人员容易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懒惰心理,且工作任务弹性大、随意性大,工作时间、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存在工作强度、工作时间不平衡等问题。二是从业技能有待提升。由于大部分农村年轻群体外出务工,致使应聘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从业素质偏低,技能欠缺、素质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三是政策宣传不够深入。个别脱贫户对乡村公益性岗位认识有偏差,认为乡村公益性岗位是一项扶贫援助和政策福利,存在占着位置不干事的现象,甚至把争取 “乡村公益性岗位”变成为其上访闹访的 “渠道”。

针对以上问题,对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提以下建议:一要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管理监督主体。健全完善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机构,由专人负责人员聘用、日常管理、任务分配、报酬发放等工作。纪委、人社等部门要定期对公益性岗位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各乡镇严格落实政策规定和选聘程序,坚决防止优亲厚友、暗箱操作以及虚报、谎报、套取资金等现象发生。二要健全进退机制,优化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结构。按年度签订聘用协议,对考核不合格的,及时中断聘用合同,退出公益性岗位。健全培训机制,重点从业务技能、岗位职责、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有效适应岗位需要,适当加大公益岗位人员在各类模范人物中的评选比例。三要强化定期考核,倒逼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履行好职责。建立健全公益性岗位人员考核管理制度,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不定期对从业人员到岗情况、工作时间、工作质量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考核不合格的,及时取消服务资格并按程序进行清退。加大社会监督,鼓励广大群众加强公益性岗位人员监督,促进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