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艺评论 > 网说平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时间:2024-05-29 15:34
  • 来源:华亭市委组织部 王秀琴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强调:“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胡锦涛同志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对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等进行了总结、概括,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产力理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因地制宜,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务实选择。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各不相同。青海有大量盐湖,用先进技术高效提取盐湖中的锂资源,可推动盐湖开发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海南地处热带,五指山以南区域冬季气温超16摄氏度,为现代农业育种提供了“天然大温室”。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人才资源足、科教实力强、营商环境好,有实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国产C919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5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成为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生动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机和活力。只有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让每个地区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奋进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入手,考虑周全、谋定后动。 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依据本地禀赋确定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共融共舞”。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加大数字技术基础研究跨领域合作力度,依托数字技术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大力推行创新攻关“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子在“实”,特点在“新”,关键在“优”。我们要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挖掘区位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先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5-29 15: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强调:“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胡锦涛同志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对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等进行了总结、概括,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产力理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因地制宜,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务实选择。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各不相同。青海有大量盐湖,用先进技术高效提取盐湖中的锂资源,可推动盐湖开发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海南地处热带,五指山以南区域冬季气温超16摄氏度,为现代农业育种提供了“天然大温室”。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人才资源足、科教实力强、营商环境好,有实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国产C919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5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成为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生动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机和活力。只有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让每个地区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奋进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入手,考虑周全、谋定后动。 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依据本地禀赋确定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共融共舞”。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加大数字技术基础研究跨领域合作力度,依托数字技术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大力推行创新攻关“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子在“实”,特点在“新”,关键在“优”。我们要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挖掘区位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先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