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平凉文艺 > 文艺评论 > 佳作欣赏

李安乐:我们需要乡贤及乡贤文化吗?——《慕天颜集》《乡贤慕天颜》题外

  • 时间:2024-10-14 10:29
  • 来源:平凉市文联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图片


今年是乡贤慕天颜诞辰400周年。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出品的“平凉市政府古籍整理重点项目”《慕天颜集》和静宁县政协出品的文化工程《乡贤慕天颜》,两书同步出版。前者是后者研究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研究成果。这两部书是慕天颜家乡人对慕天颜迟到的致敬,在国内尚属首次。
在慕天颜诞辰200周年的道光四年(1824),在江苏官方支持下第二次刊印《慕中丞集》,慕天颜以名宦而备受江南地方尊崇;再过200年后,平凉静宁地方政府又支持整理研究慕天颜,结集成果,慕天颜以乡贤而再次备受家乡士民的热捧。虽然四百年太久,但在慕天颜身后有此盛举,也是一大美善幸事。
一、乡贤慕天颜
乡贤,即乡邦之贤者,地方贤达英才。乡贤与乡史、乡贤、乡土、乡关、乡情、乡愁等一起在不同的层面上构建了乡邦。乡贤是乡邦文化中是主体研究对象,也是参与对象。乡贤,广义的是指本土已故的进历史的已有定论的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意同先贤一词。是古代对本土名臣廉吏、社会贤达、文化名流去世后给予的一种荣誉性称谓。明清之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本籍品行高尚、有功于世的著名历史人物。乡贤文化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乡贤构建了一个地方的精神内核与文化高度。乡贤是历史文化集辟,由无数的地方精英构成了有关地方历史与文化的高度。而今天的我们正是站在乡贤们所创造的历史文化高度上的,没有砥砺开创的先贤,哪有猛浪若奔的后浪。
慕天颜何许人也?慕天颜是我们生活的陇上根性大地上乡贤曾经最熣灿的一颗贤。慕天颜,字拱极,一字鹤鸣,清代静宁州阜民坊(今静宁县城)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十二月初三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四月十五日。世居静宁。据清代《慕氏家谱》所载,静宁慕氏系慕容廆之后。魏晋时期,慕容家族在北方地区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等一系列少数民族政权,称雄北方近百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慕天颜二十三岁中举人,三十二岁中进士第三甲一百九十二名,初授吏部观政后授任钱塘知县。历任福建兴化府知府,江苏布政使,江宁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北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贵州巡抚兼理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淮扬等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由县令成为封疆大吏,位极漕运总督,由此有“慕漕院”“慕总漕”之称。又因被授为太子少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光禄大夫正一品衔,有“慕宫师”之谓。
二、“慕天颜年”
乡贤登场,今年是慕天颜诞辰四百周年。今年注定是“慕天颜年”。
慕天颜官至总督,为封疆大吏,是静宁明清以来仕宦之途上的佼佼者,迄今无人超越。古代曾奉祀于静宁文庙先贤祠,苏州名宦祠、苏州慕公祠等,后因历史原因,使慕天颜淹没在历史中,不为世人所熟知。慕天颜之前的五百年,是宋代将星璀璨的时代,古陇干静宁名将辈出,有涪王吴玠、信王吴璘的吴家军,吴王刘锜的刘家军,姚兕姚仲姚麟家军,郭浩郭成家军,许多战功堪比岳家军。在名将时代五百年后的进士时代,慕天颜又开创了进士集群时代的辉煌,一门五进士,数辈登甲第,造就了簪缨世家。而慕天颜在进士做官以县官起步而常态止步的时代,登峰造极,官至漕运总督,位极朝廷重臣。
慕天颜是一位身受儒佛思想影响深刻的静宁士人,一方面深受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深刻影响,不施苛政,宽以待民;另一方面又受佛家影响,时时悯民。这一方面造就了慕天颜的善政使其能一步步走向重臣封疆大吏之位,另一方面孟子的思想在专制强化的清代为统治者所不喜,报以市恩于民的嫌隙,终因此而使慕天颜在康熙帝手中落得下狱落职的惨淡下场。但历史终不会埋没,在其身后百年,同地任官的林则徐对慕天颜评价极高,对其修建的至今百姓受惠民生工程大为赞赏。优良的家风、优秀的家学,严格的教育,造就慕天颜子慕琛,慕天颜孙慕泰生、慕豫生,慕天颜曾孙慕鏊“一门五进士”的伟业,官运历康熙、雍正、嘉庆数朝而不衰。慕天颜每到地方,即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兴建公共设施,复兴文化教育,积极改善民生、文化教育和发展经济,百姓受惠良久。林则徐总结了慕天颜的九大功绩:“治淮黄也,疏水利也,请蠲债也,减浮粮也,除荒坍也,宽涸田也,均田役也,停捐例也。”其外,慕天颜的悯民、养民、生民善政的实施,民本思想在清代典型代表的继承,“一门五进士”的成功教育,也是他的历史功绩和留给世人丰厚的文化遗产。

图片

三、乡贤文化
在乡邦中,乡贤与乡贤文化构成了乡邦的历史。乡贤文化是乡贤们精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晶。乡贤文化中包含了乡贤自身的形象价值、著述、遗物和思想文化遗产。形象价值穿越历史而来,起到引领文化的光前裕后的传承启迪作用。让其成为标杆和楷模,成为地方有贡献人物的价值标志。著述是乡贤文化中的立言部分,是其具体形象依存的实体部分之一。著述是乡贤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有著述,才会使其不致落到虚处。遗物是乡贤文化的实物存证,包括生前所用、身后所予之历史沉淀的物件。而最重要的是从乡贤历史事实和著述中所衍生出来的思想文化遗产。人们感念于乡贤的历史功绩,更会感动于乡贤馈赠给后人的宝贵的,历经岁月洗练淘治的如珍宝般地让后世仍能受惠得益的思想文化遗产。
历数每个地方的乡贤文化,均有不同的文化圈层构成。平凉文化底蕴深厚,由多种文化圈层构成的乡贤文化,如历史人物的乡贤文化,文人的乡贤文化,武将的乡贤文化,仙道人物的乡贤文化,医者的乡贤文化,教育者的乡贤文化,革命的乡贤文化。这些分布在大地域的乡贤文化由一个一个不同层级的地域乡贤文化构成了整体性场域乡贤文化。从市域的层面上我们说整体性的乡贤文化,从县域上我们说由地方的乡贤文化,又可以从村镇来谈乡贤文化。
四、乡贤文化的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大多数的人躬身于物质的生计需求,对地方的乡贤及乡贤文化充满漠然处之的态度。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这一方面是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等的一种割裂,造成断层式的先天的不亲近。另一方面是自身的无暇顾及,不愿追思。或许觉得乡贤及乡贤文化今天生活太过遥远,乡贤文化与我们的现代性毫无关系。但是,乡贤及乡贤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之根中的最为精华的构成。当我们有朝一日突然有人生三问时(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有一天想要寻根问祖、溯本追源时,确信还有根可寻、可祖可追、有史可考?此等功事,将不会是后来者鄙视我们对历史对乡贤的漠然、自私和偏狭,不会让他们绕技三匝,无枝可依。
那些以往的乡贤,都在生前有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无不在生前做着乡邦文化的事功,保全乡土文献。他们坚信自己连同他们的乡邦文献一同会进入历史之中,进入文化之中。古代官员热衷于以保存乡邦诗歌文献为己任,网罗散佚,表扬先哲,延续故土诗脉,意在绍复诗教传统,便于地方治理与文化繁荣,体现出地方官员高度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归乡的乡贤和本地的乡贤,自觉地承担地方文化事业,兴助教育,整理文集,续写志史,赓续着地方文脉。在一个地方,都有数量庞大的乡贤们的著述及相关文献,有些已为世人发掘与整理,有些有待研究,有些有待发现。
万丈红尘滚滚而来,却又汹涌而去。在远去的历史中,唯有人心世道或可不古。在个体漂浮与欲念肆虐的世代,后来人将会来又纪念我们?在飘浮的世代中,留给有一代人的参与的机缘。或许一代有一代人对于乡贤的事功和责任。
乡贤早已历史地存在,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需要激活他们的文化和精神,汲取有益于今日我们的养分。对乡贤的景仰与追慕,更是对乡贤的召唤思。因此,追寻与纪念,需要一种胸怀和情怀。纪念的意义不单在于后人还能够记起在历史有这样一位、这样一群孜孜于文化历史的人,更在于唤醒我们对乡邦文化的觉醒,投身参与抢救乡邦文化的整理与研究,传播与推介,将乡贤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李安乐:我们需要乡贤及乡贤文化吗?——《慕天颜集》《乡贤慕天颜》题外
时间:2024-10-14 10:29

图片


今年是乡贤慕天颜诞辰400周年。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出品的“平凉市政府古籍整理重点项目”《慕天颜集》和静宁县政协出品的文化工程《乡贤慕天颜》,两书同步出版。前者是后者研究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研究成果。这两部书是慕天颜家乡人对慕天颜迟到的致敬,在国内尚属首次。
在慕天颜诞辰200周年的道光四年(1824),在江苏官方支持下第二次刊印《慕中丞集》,慕天颜以名宦而备受江南地方尊崇;再过200年后,平凉静宁地方政府又支持整理研究慕天颜,结集成果,慕天颜以乡贤而再次备受家乡士民的热捧。虽然四百年太久,但在慕天颜身后有此盛举,也是一大美善幸事。
一、乡贤慕天颜
乡贤,即乡邦之贤者,地方贤达英才。乡贤与乡史、乡贤、乡土、乡关、乡情、乡愁等一起在不同的层面上构建了乡邦。乡贤是乡邦文化中是主体研究对象,也是参与对象。乡贤,广义的是指本土已故的进历史的已有定论的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意同先贤一词。是古代对本土名臣廉吏、社会贤达、文化名流去世后给予的一种荣誉性称谓。明清之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本籍品行高尚、有功于世的著名历史人物。乡贤文化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乡贤构建了一个地方的精神内核与文化高度。乡贤是历史文化集辟,由无数的地方精英构成了有关地方历史与文化的高度。而今天的我们正是站在乡贤们所创造的历史文化高度上的,没有砥砺开创的先贤,哪有猛浪若奔的后浪。
慕天颜何许人也?慕天颜是我们生活的陇上根性大地上乡贤曾经最熣灿的一颗贤。慕天颜,字拱极,一字鹤鸣,清代静宁州阜民坊(今静宁县城)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十二月初三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四月十五日。世居静宁。据清代《慕氏家谱》所载,静宁慕氏系慕容廆之后。魏晋时期,慕容家族在北方地区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等一系列少数民族政权,称雄北方近百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慕天颜二十三岁中举人,三十二岁中进士第三甲一百九十二名,初授吏部观政后授任钱塘知县。历任福建兴化府知府,江苏布政使,江宁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北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贵州巡抚兼理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淮扬等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由县令成为封疆大吏,位极漕运总督,由此有“慕漕院”“慕总漕”之称。又因被授为太子少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光禄大夫正一品衔,有“慕宫师”之谓。
二、“慕天颜年”
乡贤登场,今年是慕天颜诞辰四百周年。今年注定是“慕天颜年”。
慕天颜官至总督,为封疆大吏,是静宁明清以来仕宦之途上的佼佼者,迄今无人超越。古代曾奉祀于静宁文庙先贤祠,苏州名宦祠、苏州慕公祠等,后因历史原因,使慕天颜淹没在历史中,不为世人所熟知。慕天颜之前的五百年,是宋代将星璀璨的时代,古陇干静宁名将辈出,有涪王吴玠、信王吴璘的吴家军,吴王刘锜的刘家军,姚兕姚仲姚麟家军,郭浩郭成家军,许多战功堪比岳家军。在名将时代五百年后的进士时代,慕天颜又开创了进士集群时代的辉煌,一门五进士,数辈登甲第,造就了簪缨世家。而慕天颜在进士做官以县官起步而常态止步的时代,登峰造极,官至漕运总督,位极朝廷重臣。
慕天颜是一位身受儒佛思想影响深刻的静宁士人,一方面深受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深刻影响,不施苛政,宽以待民;另一方面又受佛家影响,时时悯民。这一方面造就了慕天颜的善政使其能一步步走向重臣封疆大吏之位,另一方面孟子的思想在专制强化的清代为统治者所不喜,报以市恩于民的嫌隙,终因此而使慕天颜在康熙帝手中落得下狱落职的惨淡下场。但历史终不会埋没,在其身后百年,同地任官的林则徐对慕天颜评价极高,对其修建的至今百姓受惠民生工程大为赞赏。优良的家风、优秀的家学,严格的教育,造就慕天颜子慕琛,慕天颜孙慕泰生、慕豫生,慕天颜曾孙慕鏊“一门五进士”的伟业,官运历康熙、雍正、嘉庆数朝而不衰。慕天颜每到地方,即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兴建公共设施,复兴文化教育,积极改善民生、文化教育和发展经济,百姓受惠良久。林则徐总结了慕天颜的九大功绩:“治淮黄也,疏水利也,请蠲债也,减浮粮也,除荒坍也,宽涸田也,均田役也,停捐例也。”其外,慕天颜的悯民、养民、生民善政的实施,民本思想在清代典型代表的继承,“一门五进士”的成功教育,也是他的历史功绩和留给世人丰厚的文化遗产。

图片

三、乡贤文化
在乡邦中,乡贤与乡贤文化构成了乡邦的历史。乡贤文化是乡贤们精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晶。乡贤文化中包含了乡贤自身的形象价值、著述、遗物和思想文化遗产。形象价值穿越历史而来,起到引领文化的光前裕后的传承启迪作用。让其成为标杆和楷模,成为地方有贡献人物的价值标志。著述是乡贤文化中的立言部分,是其具体形象依存的实体部分之一。著述是乡贤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有著述,才会使其不致落到虚处。遗物是乡贤文化的实物存证,包括生前所用、身后所予之历史沉淀的物件。而最重要的是从乡贤历史事实和著述中所衍生出来的思想文化遗产。人们感念于乡贤的历史功绩,更会感动于乡贤馈赠给后人的宝贵的,历经岁月洗练淘治的如珍宝般地让后世仍能受惠得益的思想文化遗产。
历数每个地方的乡贤文化,均有不同的文化圈层构成。平凉文化底蕴深厚,由多种文化圈层构成的乡贤文化,如历史人物的乡贤文化,文人的乡贤文化,武将的乡贤文化,仙道人物的乡贤文化,医者的乡贤文化,教育者的乡贤文化,革命的乡贤文化。这些分布在大地域的乡贤文化由一个一个不同层级的地域乡贤文化构成了整体性场域乡贤文化。从市域的层面上我们说整体性的乡贤文化,从县域上我们说由地方的乡贤文化,又可以从村镇来谈乡贤文化。
四、乡贤文化的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大多数的人躬身于物质的生计需求,对地方的乡贤及乡贤文化充满漠然处之的态度。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这一方面是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等的一种割裂,造成断层式的先天的不亲近。另一方面是自身的无暇顾及,不愿追思。或许觉得乡贤及乡贤文化今天生活太过遥远,乡贤文化与我们的现代性毫无关系。但是,乡贤及乡贤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之根中的最为精华的构成。当我们有朝一日突然有人生三问时(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有一天想要寻根问祖、溯本追源时,确信还有根可寻、可祖可追、有史可考?此等功事,将不会是后来者鄙视我们对历史对乡贤的漠然、自私和偏狭,不会让他们绕技三匝,无枝可依。
那些以往的乡贤,都在生前有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无不在生前做着乡邦文化的事功,保全乡土文献。他们坚信自己连同他们的乡邦文献一同会进入历史之中,进入文化之中。古代官员热衷于以保存乡邦诗歌文献为己任,网罗散佚,表扬先哲,延续故土诗脉,意在绍复诗教传统,便于地方治理与文化繁荣,体现出地方官员高度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归乡的乡贤和本地的乡贤,自觉地承担地方文化事业,兴助教育,整理文集,续写志史,赓续着地方文脉。在一个地方,都有数量庞大的乡贤们的著述及相关文献,有些已为世人发掘与整理,有些有待研究,有些有待发现。
万丈红尘滚滚而来,却又汹涌而去。在远去的历史中,唯有人心世道或可不古。在个体漂浮与欲念肆虐的世代,后来人将会来又纪念我们?在飘浮的世代中,留给有一代人的参与的机缘。或许一代有一代人对于乡贤的事功和责任。
乡贤早已历史地存在,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需要激活他们的文化和精神,汲取有益于今日我们的养分。对乡贤的景仰与追慕,更是对乡贤的召唤思。因此,追寻与纪念,需要一种胸怀和情怀。纪念的意义不单在于后人还能够记起在历史有这样一位、这样一群孜孜于文化历史的人,更在于唤醒我们对乡邦文化的觉醒,投身参与抢救乡邦文化的整理与研究,传播与推介,将乡贤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