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好人王治邦:发挥余热 爱岗敬业 老有所为

  • 时间:2018-08-05 14:37
  • 来源:平凉市文明办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王治邦,男,71岁,泾川县窑店镇峪头村原党支部书记,现任窑店镇敬老院院长、峪头村支委委员。

  王治邦是一名有着39年党龄的老党员,不论是当年在村上任职,还是后来在敬老院工作,他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深刻地体现着一名老党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先后多次被县委、县政府,县民政局,镇党委、政府等单位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生活中,他积极乐观、为人和蔼可亲,平时我们都亲切地称他“老王”。

  老有所为,村“两委”的“贤内助”

  “老王”从1961年开始就在村上工作,先后任公社出纳、文书、副主任、支部书记,经历了土改、文革、包产到户等重大改革。2004年从村党支部书记职位上退了下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退职后主动提出要担任村支委,不图名,不图利,就图能再奉献一点。当全省新农村建设大潮在陇原大地掀起时,他成了新农村建设队伍中的一员。2008年,他所在的峪头村成为县新农村建设窑店示范区中心村,从规划、融资、拆迁、建设至今,六个年头,“老王”的影子时刻出现在新农村建设战场上。他借助人脉优势,联系该村在外成功人士先后捐资5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内引外联下,该村近年新建优质红富士果园940多亩,培育标准化示范园1080亩;柏油村内主干道路共计5.6公里,解决了沿线近1000多名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完成危旧房屋改造53户,修建沼气池85座,卫生厕所45座;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133套。同时,大搞旧村改造,拆除临时建筑物220多间,改造土围墙440多米,倒墙缩院新建围墙73户7500多平方米,绘制永久性文化宣传长廊56幅430多平方米,新修小康屋44户,瓦房提脊36户108间,安装门前花园道沿2100多米,开挖衬砌U型排水渠1100多米,整修林床栽植云杉、红叶李等优质绿化苗木3000多株。“产业兴了、土路油了、自来水通了、村容整洁了、邻里和谐了、小车开上了”,这是今天峪头村的真实写照。

  发挥余热,公益事业的“排头兵”

  “有‘余热’就要用在地方上,谁叫咱是窑店人!”这是2012年“老王”在窑店街道开发改造募捐仪式上的话。窑店街道脏乱差一直是制约全镇小城镇建设的瓶颈问题。深层次原因是资金短缺。前年“老王”得知政府有这个决心解决这一民生实事后,他忙起来了,也跑起来了,他把村头巷尾的一些德高望重人士召集到一块,成立了街道开发改造工程募捐委员会,几经周折,历时两个多月,募集资金42万多元。资金问题解决了,工程如期实施,完成街道排水渠1350米,修建检查井24座,减压池4座,柏油罩面1.02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5600多平方米。

  身体力行,孤寡老人的“贴心人”

  “敬老院这块事谁都不想沾,我看是他们想多了,我沾!”这是“老王”1996年还在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对镇民政助理员说的一句话。完成交接后,当年的敬老院可谓是煤无一锨、材无一捆,只有占地2600平方米的一圈土围墙、十间土木房,再有的就是几年遗留的3000多元的外债。8位老人吃的米面已所剩无几。望着这一群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凄楚老人,他直觉得鼻子发酸,也清楚了自己的责任有多大。他对当时送他来的民政助理员说“既然是我申请的,我一定要干出个样来”。第二天,他就用自行车带来了家里的一袋面,五斤油和自产的一袋蔬菜上任了。从此他在这里一干就是18年。这些年,他四处“化缘”,累计筹集资金20多万元,还清偿了债、维修了房、硬化了院、安装了老年活动器材,修建配套了太阳能洗澡间。先后为32位五保老人送终。

  现如今,养老院供养着10位6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双目失明的特殊老人,也有外乡镇的困难老人。为了这些老人们,他任劳任怨、操碎了心,他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让给了老人,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送给了老人。如今的敬老院菜绿粮丰、老人欢笑。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王院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这样的好干部,我们知足了”。

  “老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事迹举不胜举。岁月如梭,华发满头,带着一腔热忱的王治邦还在这片热土上默默奉献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平凉好人王治邦:发挥余热 爱岗敬业 老有所为
时间:2018-08-05 14:37

 

  王治邦,男,71岁,泾川县窑店镇峪头村原党支部书记,现任窑店镇敬老院院长、峪头村支委委员。

  王治邦是一名有着39年党龄的老党员,不论是当年在村上任职,还是后来在敬老院工作,他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深刻地体现着一名老党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先后多次被县委、县政府,县民政局,镇党委、政府等单位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生活中,他积极乐观、为人和蔼可亲,平时我们都亲切地称他“老王”。

  老有所为,村“两委”的“贤内助”

  “老王”从1961年开始就在村上工作,先后任公社出纳、文书、副主任、支部书记,经历了土改、文革、包产到户等重大改革。2004年从村党支部书记职位上退了下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退职后主动提出要担任村支委,不图名,不图利,就图能再奉献一点。当全省新农村建设大潮在陇原大地掀起时,他成了新农村建设队伍中的一员。2008年,他所在的峪头村成为县新农村建设窑店示范区中心村,从规划、融资、拆迁、建设至今,六个年头,“老王”的影子时刻出现在新农村建设战场上。他借助人脉优势,联系该村在外成功人士先后捐资5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内引外联下,该村近年新建优质红富士果园940多亩,培育标准化示范园1080亩;柏油村内主干道路共计5.6公里,解决了沿线近1000多名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完成危旧房屋改造53户,修建沼气池85座,卫生厕所45座;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133套。同时,大搞旧村改造,拆除临时建筑物220多间,改造土围墙440多米,倒墙缩院新建围墙73户7500多平方米,绘制永久性文化宣传长廊56幅430多平方米,新修小康屋44户,瓦房提脊36户108间,安装门前花园道沿2100多米,开挖衬砌U型排水渠1100多米,整修林床栽植云杉、红叶李等优质绿化苗木3000多株。“产业兴了、土路油了、自来水通了、村容整洁了、邻里和谐了、小车开上了”,这是今天峪头村的真实写照。

  发挥余热,公益事业的“排头兵”

  “有‘余热’就要用在地方上,谁叫咱是窑店人!”这是2012年“老王”在窑店街道开发改造募捐仪式上的话。窑店街道脏乱差一直是制约全镇小城镇建设的瓶颈问题。深层次原因是资金短缺。前年“老王”得知政府有这个决心解决这一民生实事后,他忙起来了,也跑起来了,他把村头巷尾的一些德高望重人士召集到一块,成立了街道开发改造工程募捐委员会,几经周折,历时两个多月,募集资金42万多元。资金问题解决了,工程如期实施,完成街道排水渠1350米,修建检查井24座,减压池4座,柏油罩面1.02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5600多平方米。

  身体力行,孤寡老人的“贴心人”

  “敬老院这块事谁都不想沾,我看是他们想多了,我沾!”这是“老王”1996年还在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对镇民政助理员说的一句话。完成交接后,当年的敬老院可谓是煤无一锨、材无一捆,只有占地2600平方米的一圈土围墙、十间土木房,再有的就是几年遗留的3000多元的外债。8位老人吃的米面已所剩无几。望着这一群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凄楚老人,他直觉得鼻子发酸,也清楚了自己的责任有多大。他对当时送他来的民政助理员说“既然是我申请的,我一定要干出个样来”。第二天,他就用自行车带来了家里的一袋面,五斤油和自产的一袋蔬菜上任了。从此他在这里一干就是18年。这些年,他四处“化缘”,累计筹集资金20多万元,还清偿了债、维修了房、硬化了院、安装了老年活动器材,修建配套了太阳能洗澡间。先后为32位五保老人送终。

  现如今,养老院供养着10位6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双目失明的特殊老人,也有外乡镇的困难老人。为了这些老人们,他任劳任怨、操碎了心,他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让给了老人,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送给了老人。如今的敬老院菜绿粮丰、老人欢笑。老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王院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这样的好干部,我们知足了”。

  “老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事迹举不胜举。岁月如梭,华发满头,带着一腔热忱的王治邦还在这片热土上默默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