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信息

市民政局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提升基本民生和基本社会服务水平

  • 时间:2022-05-09 10:56
  • 来源:市民政局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近年来,市民政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深化改革有关决策部署,落实省民政厅重要工作安排,以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和基本服务需求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民政重点领域改革探索了新路,取得了成效。 

  一是下放权限明责任。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2021年,崆峒区率先在全省、全市开展城乡特困、城乡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乡镇(街道)试点,审批权限下放后,救助申请办理时限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短至现在的20个工作日,办理时效大幅提高。坚持以点带面,在总结推广崆峒经验的基础上,2022年,在泾川、灵台、崇信、静宁四县全面推开,目前,审核确认权限已全面下放到位,实现了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向乡镇(街道)申请受理、入户调查、审核确认全流程转变,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培训、协调、监督和指导等工作,进一步靠实了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和民政部门监管责任,切实减少了办理层级,压缩了办理时限,方便了群众申请,做到了“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截至目前,乡镇(街道)共直接审批确认城乡特困272人、城乡低保1115户2710人。 

  二是婚俗改革树新风。2022今年,确定灵台县为全省婚俗改革试点县,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目前,灵台县制定印发了《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彩礼登记备案制度、规范完善城乡婚介服务、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着力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深化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五项试点任务。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灵台县前移宣传教育关口,全面落实治理高价彩礼、禁止买卖婚姻、保障婚姻自由、保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措施,结婚登记双方如实填写婚嫁彩礼报备承诺书和婚姻登记告知书,如实报备有关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婚姻登记处设置结婚登记颁证室,积极推动结婚登记颁证服务创新,强化结婚颁证仪式感,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 

  三是市内通办优服务。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所需,进一步深化服务改革,提升便民利民服务质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婚姻登记服务便捷化、智能化需求,自4月1日开始,全面实行结婚登记“市内通办”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跨县(市、区)结婚登记28对,极大地方便了在异地工作、生活的结婚登记当事人。3月上旬,《平凉市结婚登记“市内通办”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市、县两级民政部门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及时发布了关于开展结婚登记“市内通办”公告,明确受理范围、所需材料、办理方式和服务热线,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确保了结婚登记“市内通办”顺利实施。 同时,扎实开展婚姻档案数字化、电子化工作,对现存完整的婚姻登记历史档案进行整理纠错、扫描录入,截至目前,共录入婚姻历史档案15万份,预计11月底前将完成全市43万份婚姻登记历史档案电子化录入工作,为结婚登记“市内通办”提供信息化支撑。  

  四是殡葬改革促文明。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崆峒区、灵台县率先在平凉中心城区和县城主要街道和人口聚居区设置祭祀点46处,摆放祭祀炉138个,覆盖了中心城区和灵台县城所有居民小区,解决了多年来群众沿街乱烧纸钱等陈规陋习。积极引导群众网上祭祀和鲜花祭祀,清明节期间,全市网上祭祀群众达到2万余人(次),全市各殡葬服务机构提供“纸钱换鲜花”服务,置换鲜花群众达10000余次,殡葬移风易俗在全社会得到了普遍认可和自觉遵从。崆峒区率先将文明祭祀向农村延伸,截至目前,共在6个乡镇的6个村修建集中祭祀炉18个,清明节期间共有500多名群众在各示范乡镇(村)集中文明祭祀,为文明祭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各县(市、区)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将文明节俭治丧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有效遏制了厚养薄葬、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撰稿:徐亚荣 审核:白文革 责任编辑:刘斯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市民政局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提升基本民生和基本社会服务水平
时间:2022-05-09 10:56

  近年来,市民政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深化改革有关决策部署,落实省民政厅重要工作安排,以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和基本服务需求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民政重点领域改革探索了新路,取得了成效。 

  一是下放权限明责任。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2021年,崆峒区率先在全省、全市开展城乡特困、城乡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乡镇(街道)试点,审批权限下放后,救助申请办理时限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短至现在的20个工作日,办理时效大幅提高。坚持以点带面,在总结推广崆峒经验的基础上,2022年,在泾川、灵台、崇信、静宁四县全面推开,目前,审核确认权限已全面下放到位,实现了由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向乡镇(街道)申请受理、入户调查、审核确认全流程转变,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培训、协调、监督和指导等工作,进一步靠实了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和民政部门监管责任,切实减少了办理层级,压缩了办理时限,方便了群众申请,做到了“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截至目前,乡镇(街道)共直接审批确认城乡特困272人、城乡低保1115户2710人。 

  二是婚俗改革树新风。2022今年,确定灵台县为全省婚俗改革试点县,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目前,灵台县制定印发了《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彩礼登记备案制度、规范完善城乡婚介服务、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着力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深化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五项试点任务。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灵台县前移宣传教育关口,全面落实治理高价彩礼、禁止买卖婚姻、保障婚姻自由、保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措施,结婚登记双方如实填写婚嫁彩礼报备承诺书和婚姻登记告知书,如实报备有关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婚姻登记处设置结婚登记颁证室,积极推动结婚登记颁证服务创新,强化结婚颁证仪式感,各项改革任务顺利推进。 

  三是市内通办优服务。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所需,进一步深化服务改革,提升便民利民服务质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婚姻登记服务便捷化、智能化需求,自4月1日开始,全面实行结婚登记“市内通办”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跨县(市、区)结婚登记28对,极大地方便了在异地工作、生活的结婚登记当事人。3月上旬,《平凉市结婚登记“市内通办”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市、县两级民政部门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及时发布了关于开展结婚登记“市内通办”公告,明确受理范围、所需材料、办理方式和服务热线,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确保了结婚登记“市内通办”顺利实施。 同时,扎实开展婚姻档案数字化、电子化工作,对现存完整的婚姻登记历史档案进行整理纠错、扫描录入,截至目前,共录入婚姻历史档案15万份,预计11月底前将完成全市43万份婚姻登记历史档案电子化录入工作,为结婚登记“市内通办”提供信息化支撑。  

  四是殡葬改革促文明。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崆峒区、灵台县率先在平凉中心城区和县城主要街道和人口聚居区设置祭祀点46处,摆放祭祀炉138个,覆盖了中心城区和灵台县城所有居民小区,解决了多年来群众沿街乱烧纸钱等陈规陋习。积极引导群众网上祭祀和鲜花祭祀,清明节期间,全市网上祭祀群众达到2万余人(次),全市各殡葬服务机构提供“纸钱换鲜花”服务,置换鲜花群众达10000余次,殡葬移风易俗在全社会得到了普遍认可和自觉遵从。崆峒区率先将文明祭祀向农村延伸,截至目前,共在6个乡镇的6个村修建集中祭祀炉18个,清明节期间共有500多名群众在各示范乡镇(村)集中文明祭祀,为文明祭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各县(市、区)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将文明节俭治丧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有效遏制了厚养薄葬、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撰稿:徐亚荣 审核:白文革 责任编辑:刘斯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