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为乡村振兴“铸魂”
如果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脊梁,那么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的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图景中,乡愁更多源自乡村日积月累沉淀的文化基因。静宁县曹务镇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大力挖掘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不仅让乡村留住了乡愁,还真正用文化振兴为乡村“铸魂”。
民俗文化让群众记住乡愁
驱车进入静宁县曹务镇民俗文化园,一座仿古式四合院建筑赫然映入眼帘,只见仿古门楼高高挺立,门匾上由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题写的“静宁曹务民俗记忆博物馆”几个大字醒目地展现着这个村的文化基因。
这座民俗博物馆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目前共展出民俗藏品1100余件,进入博物馆,我们仿若隔着时空穿越到曹务的过去:
这是“耕”“种”“锄”“收”“藏”等不同时间的农事现象和农用工具,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美好田园生活。
这是一个夜晚的农家院落,西厢房两个花窗的剪影可以映射出这家主人白头偕老,相夫教子的生活场景,反映了曹务传统的民间居住形式。
这里按传统婚礼场面布置,有龙凤呈祥的图案、长命灯、新绸被、鸳鸯枕等洞房里必备物品,呈现古代曹务人结婚时的喜庆场景。
抓五子、丢窝、掐方、捉鳖、狼吃娃娃等近20种内容,再现了一幅曹务农村孩子在门外大柳树下尽情玩耍的情形。
“耕读传家”是曹务老百姓非常向往的生活,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殷实养家。在这个场景里,正北面是一座建筑形式讲究的上房,上房里是一组“抓岁”的民俗事象,“抓岁”即孩子到一岁时在炕桌上摆上书本、算盘、秤、烟斗、笔和墨等物件,让孩子随意去抓,抓到什么预示着孩子将来是什么人才。
……
整个博物馆包括“农耕民俗馆”“居住民俗馆”“游艺民俗馆”“耕读传家馆”“民间艺术馆”“农家生活馆”“服饰民俗馆”“交通民俗馆”等。馆内主要以民俗实物、图片文字、实景造型为展示形式和展示内容。形式多样的展品,让群众可以直观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曹务民俗记忆博物馆是曹务人保护文脉、注重教育、耕读传家的见证,也是我们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根脉,对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有益探索。”曹务镇镇长厚新军表示,下一步,该镇将继续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把民俗记忆博物馆建设作为保护利用民俗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发挥其展示、传播、收藏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作用,赋能乡村振兴。
传统手工艺留住记忆老味道
除了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园中吸引人的还有与我们密不可分的各种“味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的古老技术已经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并逐渐消失。然而,曹务人的酿醋、榨油、磨面方法技术却一直传承至今。
在充满中式风格的白墙黛瓦宅院里,一排排装着陈醋的大缸在这里整齐划一,咸香、酸甜等味道争先恐后的涌入鼻腔,刺激着人们的味蕾。
从小见惯了乡亲们土法做醋,对老手艺怀有浓厚情结的马政协坚持做醋就要做特色,做精品。他坚持每天品鉴老醋的每一批次产品,深入生产第一线,不放过每一个工艺质量细节。为了无限接近自然发酵的纯正风味,马政协一直坚持微生物发酵酿造的传统工艺,匠心酿造的老醋把对时间的敬畏融进味道里,以工匠精神的态度,坚守着初心,传承着记忆中的老味道。
“较之工业化制醋,我们的醋全部都是纯手工制作的,酿造所需的时间是相当漫长的,这样做出来的醋才好吃。”马政协告诉记者,繁琐的工序需要的不仅是时间的沉淀,更需要工人们对原材料一遍遍的加工,每一道工序都极其讲究,非常考验工人对酿造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温度、色泽、香气等方面的直觉判断,这些判断需要靠漫长岁月积累下来的经验转化而成,更需要用心,才能保证它的经典味道。
除了制醋,在静宁县,当地农民用传统手艺——土法压榨,制作出了香飘四溢的胡麻油。这种胡麻油色泽黄褐而透明,风味独特且营养丰富,芳香浓郁,油质清澈,是一种高级食用油。土法胡麻油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这种土法榨油技艺在很多地方都有传承和发扬,比如在甘肃的庆阳、定西等地,都有这种古老的榨油工艺。
“传统榨油有10多道工序,包括买籽、晒籽、筛籽、炒籽、磨油、踩油、蒸油、包油、榨油、接油等环节,这些环节需要手工完成。”马政协说,榨油必须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一个环节错误,就榨不出油或者出油少。在火炒的过程中,格外要重视火候,经过这么多年的榨油,马政协已经对火候掌握的非常熟练,这种传统手艺的榨油方式不仅展示了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民间手艺人的智慧和勤劳。
“以古法酿醋、榨油、磨面为载体,再现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吸引游客进去听听它们的故事、试试它们的制作、尝尝它们的味道。买点特色产品,浸入式体验古法酿醋、榨油、磨面的流程,享受传统文化的润泽,领略先人的智慧和勤劳,实现从调味品到旅游产品、文旅产品的转变,既是守住市场,也是守住文化传承。”马政协说。
激活沉睡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当前要全力保护好已发现的洞子原貌,包括洞子里面的实物,这是最重要的。待洞子的真实性确定后,要按照革命遗址保护程序上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文物部门,争取立项保护。”2023年7月13日,在静宁县文旅局会议室,静宁县党史、党校、文旅和民俗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曹务镇民俗文化园土洞子的保护问题展开讨论,静宁县委党史办副主任梁启在会上积极建议。
“2023年6月初,我镇接到曹务镇民俗文化园负责人报告,在张屲村文屲社民俗博物馆东侧的崖面子上刷出了一个洞子,该洞在主洞内又开凿一条狭窄的长通道,通道内呈上坡状,出口较少,在半崖中被草丛掩盖,很隐秘。并在洞子里发现一个立灯子(烧制的小清油灯),一支干烙水烟锅和满洞子的鸡毛。后据本地和周边民俗爱好者考究,该地洞为文家屲中信合家于清代末期开钻,初时用于躲避土匪,后被曹务镇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陈添祥、柳占山等人用于秘密集会商量事情的地方。”曹务镇党委书记杨志明在会上发言,该镇接到曹务镇民俗文化园负责人的相关报告后,高度重视,一方面督促曹务镇民俗文化园负责人加强对该洞现状的保护,另一方面积极向县文旅局、县党史办上报,请求派遣工作人员对此地下党活动的中心点的历史真实性开展进一步考察、论证。
曹务镇是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红色”是这里最鲜明的本色。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甘肃工委派陈添祥化装成走乡串户的货郎,以转乡卖货为掩护,建立秘密据点,并利用走乡串户的方便条件,在贫苦农民中进行革命宣传,曹务永丰门扇岔便成了陈添祥的长期落脚点,也正是在这里点燃了静宁县第一个地下党活动的星星之火,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静宁大地。
如何让深厚红色文化发挥最大价值?曹务镇在保护、升级、提质基础上,注重发掘、激活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与教育深度融合、观光与体验结合,着力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同时,曹务镇文化人士采取走访老党员、翻阅历史资料、问询相关人士等方式,进一步挖掘该镇的红色历史文化,收集整理红色事迹,对现有的红色文物、纪念设施等进行保护利用,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村民生活。
“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光辉,更在于它在当下依然能带给我们思考和精神滋养。”杨志明说,下一步,该镇将进一步挖掘曹务红色文化资源,使之进一步外显、激活和赋能,结合全镇独特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做精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上一篇: “巴掌”社区里的“全龄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