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前行 稳中提质 ——平凉上半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观察
夏秋之交,平凉大地草木繁盛,生机盎然。
麦穗摇曳、瓜果飘香,广袤田野一派丰收盛景;机器轰鸣、吊臂起降,建设工地里争分夺秒抢工期抓进度;业态丰富、游人如织,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牢牢扭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凝心聚力抓项目、促招商、兴产业,全力以赴夯基础、惠民生、促增长,千方百计推动既定目标落实、重点任务落地,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经济运行延续平稳态势。
逐梦而行,风雨兼程。
肩负着省委赋予的“创新突破、奋楫前行,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力争上游”的使命任务,平凉各级聚力“三区一城市”建设,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聚焦重点、集中发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蹄疾步稳。
铆足干劲推进农业生产、强化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多措并举促消费扩内需……年中已过,记者在全市各地采访时,不仅看到稳健向好的发展态势,更感受到了奋勇争先的信心和干劲。
稳中求进——提速增效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1月3日,作为“十四五”铁路规划重点项目,备受瞩目的平庆铁路开工建设,对于完善区域路网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投资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开年以来,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全力推动平凉机场、宝中铁路增建二线、长王铁路专用线早开早建,建成陇东换流站接入、灵台电厂送出和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引洮二期庄浪应急供水工程……
积极对接国省重大发展战略,聚焦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建设、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550项,总投资137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1亿元。
这一组数据清晰地展示了平凉市委、市政府大建项目、大抓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今年5月,经过层层检验清关后,15吨静宁鲜苹果首次进入美国市场,标志着静宁苹果的国内外“朋友圈”得到进一步拓展。
灵台昊康万头平凉红牛育肥场建成投运、崇信陇通源红牛养殖场、静宁威戎肉牛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拖进,泾川县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园罗汉洞核心区、庄浪县良邑镇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
农业生产持续向好,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2.04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牛、蔬菜产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9.6%和8.7%。
工业兴则经济兴。围绕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平凉市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全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煤炭增储上产倍增行动,坚持提升存量创优增量,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煤炭产量1282万吨,增加83.8万吨,增长7%。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着眼持续稳定和扩大消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打造更多商旅文体融合消费新场景,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7亿元,同比增长4.9%。接待游客30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花费153.5亿元,分别增长40%和44%。
向“新”而行——“链”上发力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在华亭市聚丙烯高值化产业园,一条条现代化的生产线加紧建设,智能设备开足马力全速运转。
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延链补链为主攻方向,华亭市全力打造百亿级化工产业园,目前已洽谈引进永润聚丙烯改性高值化、通湖电线电缆及仪器仪表生产线、年产50万吨高铁配件生产线建设等项目。
以产业之基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之源驱动产业跃升。
酷一未来智能终端产品生产、米笛声学微型扬声器制造等项目建成投产,PC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掺灰料等绿色建材海绵元素新产品加快量产,恒达环保、迪讯科技等11户企业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坚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两手齐抓,平凉聚力强链延链,做强产业集群,智能制造、绿色建材、生态环保产业全力“链”出新赛道,在下游链条延伸、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走出了新路径。
平凉红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填补了我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的空白,平凉红牛6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编制发布《平凉市设施蔬菜生产十项主推技术》,推广“六统一分”标准化生产模式,引进新优品种147个,培育蔬菜种苗1.5亿株。
依托平凉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示范基地等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围绕九大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努力在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苹果和马铃薯育苗育种、中药材精细化萃取提炼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增强创新源头供给。
立足产业优势招大引强,坚持领导带头、部门联动、全员招商,动员各级力量、统筹各类资源引大引强引头部,紧盯“三类500强”和行业头部企业,与东方希望、山东能源、中煤集团等头部企业对接座谈,举办“民企平凉行”等系列招商活动。上半年,全市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265项,到位资金313.59亿元、增长92.16%。
新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赋能。
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对煤炭电力、能源化工、传统农业、装备制造等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着力构建立足资源禀赋、顺应市场需求、具有平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利民为本——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7月25日,平凉获得中央气象台和中国天气网联合署名的节气名景授牌,成为甘肃省唯一入选的全国十大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这是继2023年获“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授牌后平凉又一气候文旅康养认证。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近年来,在崆峒区泾河河滩,摄影师们拍摄到越来越多的候鸟成群结队水中嬉戏、觅食,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平凉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果,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山增绿等工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积极促进稳岗就业,实施“个十百千万”就业促进工程,出台稳就业促增收25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上半年全市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4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5万人。
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见缝插针布局建设休闲广场、口袋公园、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县域经济进位提升。
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97%的事项实现全程线上办理,营商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全省前列。
紧扣民生福祉的冷暖小事、为民实举,扎实做好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出行等民生工作,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育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