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因势利导赋动能——崆峒区发展平凉红牛产业观察

  • 时间:2025-03-04 09:55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在崆峒区,从养殖基地的忙碌身影,到加工车间的精细操作,再到销售市场的热闹场景,平凉红牛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崆峒区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大力实施“扩繁增量、品种优化、饲草供应、强龙延链、品牌营销、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七大工程,推动平凉红牛产业一路“狂飙”,实现高质量发展。

2月11日上午,崆峒区绿地广场,平凉红牛扩繁增量十条政策措施奖补资金发放仪式火热进行,众多产业强镇、专业养牛村、延链企业和平凉红牛养殖大户受奖,现场共发放奖补资金865万元。

在各种政策的有力扶持下,崆峒区平凉红牛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个市级万头产业强镇、5个千头养牛专业村成功培育认定,5个规模养殖场(小区)拔地而起,105户10头以上养牛大户崭露头角。如今,全区牛饲养量达27.3万头,平凉红牛存栏3.14万头,养殖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

饲草是养牛的基础,为了夯实这一基础,崆峒区持续推进“粮改饲”,引导养殖户种植优质粮饲作物。16万亩饲用玉米绿意盎然,69.44万吨玉米秸秆青贮为红牛们准备了充足的“口粮”。不仅如此,北京大北农集团投资建设的大北农甘宁区平凉科技园也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极大地弥补全区精饲料生产的短板,让红牛吃得更健康、更营养。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在平凉市招商引资(北京)推介会暨平凉红牛系列团体标准发布会上,崆峒区与3家企业成功签订框架协议,涉及标准化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等多个领域。

品牌建设是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以“平凉红牛”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伊通、凯沣、丁小龙等企业品牌为支撑,构建起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发展矩阵。4家牛肉加工企业积极参加“丝博会”、美丽乡村国际论坛“甘味”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平凉红牛的魅力。

销售渠道的拓宽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陇东活畜交易市场和平凉红牛数字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搭建起了集活畜交易、信息服务、市场大数据于一体的区域性线上线下交易平台。

为了给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崆峒区健全完善了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机制。6亿多元的“红牛产业贷”“裕农快贷”牛产业贷款发放到位,为企业和养殖户解决了资金难题。2名科研院所专家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36期培训班的举办,培训了1600多名从业人员,提升了产业队伍的专业素养。同时,300多亩土地的盘活,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用地紧张的问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众多参与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企业中,平凉市伊通清真肉制品有限公司脱颖而出。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企业,其牛肉产品涵盖生肉制品、熟肉制品两大系列,以及一般包装、普通包装和礼品包装三个消费档次,9种风味、12种真空保鲜嫩化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2024年,伊通清真肉制品有限公司更是迈出了重要一步,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经营户参与”的运营模式,高标准建成崆峒区清真肉制品集中加工区。这个占地3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6750万元的加工区,目前已入驻66家生产加工企业,年产值达3.8亿元。公司负责人兰亮亮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将聚力升级肉制品加工区,打造智能化生态链,推出平凉红牛地域名优小吃,整合牛肉面、涮肉等小吃,打造产旅体验工坊与主题美食,让平凉红牛更红!”

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同样是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该产业园是招商引进的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5.1亿元,分三期建设,涵盖养殖、饲草种植、屠宰加工等多个环节,项目全部建成后饲养量将达到1万多头,同时发展观光、研学等新业态。产业园总经理宋永斌介绍:“产业园正月十八正式复工,现在1号棚的卷帘和门窗已全部安装到位,计划在3月份建设后面的5栋棚,预计4月底10栋棚就全部竣工了。”

地处崆峒区南部山区的大寨乡,作为平凉红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按照打造全市最“牛”乡镇的目标定位,久久为功延链补链强链,接续建成平凉红牛产业链大寨乡畜牧产业园。

近年来,大寨乡先后建成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千头养殖场、废弃窑洞生态养殖基地、500头养殖小区等项目,全面完善补齐园区产业短板。大寨乡人大主席曹勇表示:“下一步,大寨乡将全力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2025年新建平凉红牛营养中心、废弃窑洞生态养殖基地三期,不断深化产业发展水平,为全市全区平凉红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政策支持、企业努力、群众参与的共同推动下,崆峒区平凉红牛产业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记者 :  胥富春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因势利导赋动能——崆峒区发展平凉红牛产业观察
时间:2025-03-04 09:55

在崆峒区,从养殖基地的忙碌身影,到加工车间的精细操作,再到销售市场的热闹场景,平凉红牛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崆峒区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大力实施“扩繁增量、品种优化、饲草供应、强龙延链、品牌营销、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七大工程,推动平凉红牛产业一路“狂飙”,实现高质量发展。

2月11日上午,崆峒区绿地广场,平凉红牛扩繁增量十条政策措施奖补资金发放仪式火热进行,众多产业强镇、专业养牛村、延链企业和平凉红牛养殖大户受奖,现场共发放奖补资金865万元。

在各种政策的有力扶持下,崆峒区平凉红牛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个市级万头产业强镇、5个千头养牛专业村成功培育认定,5个规模养殖场(小区)拔地而起,105户10头以上养牛大户崭露头角。如今,全区牛饲养量达27.3万头,平凉红牛存栏3.14万头,养殖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

饲草是养牛的基础,为了夯实这一基础,崆峒区持续推进“粮改饲”,引导养殖户种植优质粮饲作物。16万亩饲用玉米绿意盎然,69.44万吨玉米秸秆青贮为红牛们准备了充足的“口粮”。不仅如此,北京大北农集团投资建设的大北农甘宁区平凉科技园也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极大地弥补全区精饲料生产的短板,让红牛吃得更健康、更营养。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在平凉市招商引资(北京)推介会暨平凉红牛系列团体标准发布会上,崆峒区与3家企业成功签订框架协议,涉及标准化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等多个领域。

品牌建设是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以“平凉红牛”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伊通、凯沣、丁小龙等企业品牌为支撑,构建起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发展矩阵。4家牛肉加工企业积极参加“丝博会”、美丽乡村国际论坛“甘味”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平凉红牛的魅力。

销售渠道的拓宽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陇东活畜交易市场和平凉红牛数字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搭建起了集活畜交易、信息服务、市场大数据于一体的区域性线上线下交易平台。

为了给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崆峒区健全完善了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机制。6亿多元的“红牛产业贷”“裕农快贷”牛产业贷款发放到位,为企业和养殖户解决了资金难题。2名科研院所专家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36期培训班的举办,培训了1600多名从业人员,提升了产业队伍的专业素养。同时,300多亩土地的盘活,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用地紧张的问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众多参与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企业中,平凉市伊通清真肉制品有限公司脱颖而出。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企业,其牛肉产品涵盖生肉制品、熟肉制品两大系列,以及一般包装、普通包装和礼品包装三个消费档次,9种风味、12种真空保鲜嫩化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2024年,伊通清真肉制品有限公司更是迈出了重要一步,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经营户参与”的运营模式,高标准建成崆峒区清真肉制品集中加工区。这个占地3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6750万元的加工区,目前已入驻66家生产加工企业,年产值达3.8亿元。公司负责人兰亮亮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将聚力升级肉制品加工区,打造智能化生态链,推出平凉红牛地域名优小吃,整合牛肉面、涮肉等小吃,打造产旅体验工坊与主题美食,让平凉红牛更红!”

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同样是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该产业园是招商引进的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5.1亿元,分三期建设,涵盖养殖、饲草种植、屠宰加工等多个环节,项目全部建成后饲养量将达到1万多头,同时发展观光、研学等新业态。产业园总经理宋永斌介绍:“产业园正月十八正式复工,现在1号棚的卷帘和门窗已全部安装到位,计划在3月份建设后面的5栋棚,预计4月底10栋棚就全部竣工了。”

地处崆峒区南部山区的大寨乡,作为平凉红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按照打造全市最“牛”乡镇的目标定位,久久为功延链补链强链,接续建成平凉红牛产业链大寨乡畜牧产业园。

近年来,大寨乡先后建成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千头养殖场、废弃窑洞生态养殖基地、500头养殖小区等项目,全面完善补齐园区产业短板。大寨乡人大主席曹勇表示:“下一步,大寨乡将全力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2025年新建平凉红牛营养中心、废弃窑洞生态养殖基地三期,不断深化产业发展水平,为全市全区平凉红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政策支持、企业努力、群众参与的共同推动下,崆峒区平凉红牛产业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记者 :  胥富春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