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侠骨柔情”
陇山如脊,横跨陕甘宁三省;泾水奔流,激荡丝路长风万里。这里曾是丝路东端的驿站,也是烽火边关的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积淀,孕育了平凉人骨血里的侠义之气。这侠气,非止于传奇,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化作守正、担当、济世的精神底色。
7月19日,平凉再迎武林盛事。“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2025崆峒武术大会将在这里启幕。
古城的侠义基因,将在现代擂台上再次焕发光彩。而此刻,不妨循着时光的线索,细数这座城的“侠骨柔情”。
1
平凉的侠骨,最先在戎马倥偬中淬炼。遥想西汉,飞将军李广戍边四十余载,“飞雪漫阴山,将军引弓处”,英名震朔漠。那场右北平之战,他与残兵解鞍布阵,巧设空营,生生吓退匈奴千骑铁蹄。雁门血战,虽身受重伤,仍单骑突围,四千步卒硬撼左贤王四万铁骑,用血肉铸就关隘。然而煌煌史册,武帝论功只记霍骠骑斩首之功,对李广及其麾下“四千残兵挡四万铁骑”的悲壮,不过“广军功自如,无赏”七字带过。司马迁笔下“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叹息,至今仍在静宁葫芦河畔回响。
“崆峒山雨急,禅杖化金戈,五百僧兵裂战云。”北宋庆历二年,西夏铁蹄踏破泾原。崆峒山法淳禅师袈裟染尘,率武僧五百夜袭敌营。当世人质疑“佛门岂可杀生”,他掷地有声:“护生须杀贼!”暗夜中僧袍翻飞,禅杖挑落弓刀,棍风扫断旌旗。史载此战“拯救黎民数万”。今崆峒山练功岩上的足印,烙印着“以武止戈”的佛门大义。侠肝剑胆,为的是生民福祉。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关口弹筝峡的烈烈北风,至今传唱着被误读的传奇。演义中的杨门虎将杨文广,在真实生活里,44岁仍似小卒身份蛰伏。直到追随范仲淹驻守渭州(平凉),在德顺军(今隆德)的雪夜里奇袭建功,方露锋芒。晚年镇守泾州,须发皆白的老将军率亲兵巡边崆峒,突遇西夏游骑。只见他策马挺立险隘,引弓如满月,一箭洞穿敌酋咽喉,余者溃散如蚁。那《宋史》淡淡一句“文广晚贵”,掩盖不了崆峒山下养子寨百姓口口相传的英雄本色,老而弥坚,侠气不灭。
南宋烽烟中,平凉子弟吴玠、吴璘兄弟死守陕川,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三场大捷杀得金兵胆寒;战神刘锜更以五千步卒破十万铁骑,“顺昌大捷”威震中原二十年。史书称其“百战御金”。于他们而言,侠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是上马击贼,赴敌如渴,是守护身后的每一寸土地和山河。
2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文人的侠气,是落笔千钧的骨气和胆识。
魏晋乱世中,灵台乡贤皇甫谧以身试针,著成世界首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世人尊其为“针灸鼻祖”,却少知他少年时见羌人伤兵哀嚎,曾折柳为针替其止血;晚年拒官隐居崆峒山(见清代《崆峒山志》),曾刻石明志:“医者破皮肉见苍生,侠者裂肝胆为黎庶,其道一也!”医者济世,亦是侠者仁心。
明代平凉才子赵时春的宦海沉浮,恰似一部文人侠客传。25岁冒死上《崇治本疏》,针砭时弊遭嘉靖帝下狱;31岁联名请太子监国,二次贬为布衣,自嘲“今春侍臣作布衣”;45岁任山西巡抚时亲率孤军抗鞑靼,广武血战全军覆没,却得“忠勇可嘉”四字评语。归乡后,赵时春散尽家财开凿惠民渠,引泾河水灌田数百顷;踏遍关山修成《平凉府志》,这部被《四库全书》誉为“关中第一志”的巨著,字里行间奔涌着“以笔为剑”的文人侠气。
3
新时代的荣光,在血火淬炼的忠诚中赓续绵长。从高永祥血染横山的悲壮,到吴焕先“跟我来”的生命绝唱,平凉的侠气,从未在历史长河中褪色。
高永祥,灵台县星火人,1931年宁都起义中,他毅然加入红军。抗日战场,面对日军重围,他扎起一束手榴弹冲入敌阵,血肉横飞中守住阵地,被晋绥军区誉为“游击战术的模范”。
1945年7月,解放神池县的决战前夕,他拒绝调任分区副司令的任命:“我和晋西北人民抗战八年,定要等到全解放!”他亲赴凤凰山伏击日军,却在横山村指挥所遭遇敌军。身负重伤之际,他持刀与敌肉搏,最终血染山岗,年仅33岁。
他牺牲后,横山村改名“永祥村”,山峦易号“永祥山”。战士含泪为他报仇,一举攻克义井据点。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其忠骨,灵台家乡铸起铜像,那挥刀向敌的身影,正是平凉侠骨最炽烈的证明。
吴焕先,虽非平凉籍,但这位鄂豫皖红军的军魂,将最后一滴血洒在泾川大地。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至泾川四坡村,渡汭河时突遭敌军截击。千钧一发之际,政委吴焕先抽刀疾呼:“共产党员,跟我来!”他带头冲入弹雨,以血肉之躯为部队撕开生路,自己却中弹牺牲,年仅28岁。
他的生命短暂如流星,却照亮了长征最艰险的路程:重建红二十五军、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牺牲时,徐海东亲手为他擦净血迹,覆上军装。那句“跟我来”的呐喊,至今在平凉人心中回响,它诠释了“侠”最本质的担当: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4
当战火远去,平凉的“侠”淬炼出新的光辉。
1983年生于平凉的李柱宏,用双脚丈量着未来的征程。2002年北京马拉松,19岁的他一鸣惊人夺冠,成为甘肃马拉松破冰者;2007年厦门国际马拉松,他飞速冲线,让中国面孔时隔四年重登国际马拉松冠军领奖台。备战奥运时,他日跑60公里,脚底起了血泡仍在咬牙坚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代表中国出战,位列第51名,成绩或许平凡,但每一步都是对极限的挑战与对生命的超越。
赛道上的孤勇坚持,逆风中的毅然提速,何尝不是和平年代的侠骨铮铮?
从李柱宏的坚韧执着,到张丽霞、逯艳、李文娟、彭娜、张沛、王盼盼等健儿的赛场驰骋,再到泾川文汇足球队队员们的骄人战绩,这耀眼的平凉体育群星,正是平凉人将豪侠之气化作赛场锐气的生动缩影。
这份流淌了千年的“侠骨柔情”,那份刚烈担当的侠骨,那份为民请命的悲悯与柔情,早已超越刀光剑影,融入了平凉的深层肌理,化身为企业车间里的匠心、科研实验室中的专注、以及千千万万建设者守护家园的初心。
如今,这座底蕴深厚的古城,正以“侠骨柔情”,谱写新的篇章。果香四溢、产业崛起、城乡焕新,这是新征程上,平凉儿女以“侠骨”搏击市场、以“柔情”深耕民生,对城市精神最昂扬的致敬与最深情的续写。
这份精神,与武术大会擂响的激越鼓点共鸣共振。
这份精神,在每一位平凉人的血脉里流淌,令人与其相见时,总忍不住道一句,“平凉,久仰”。
山河不老,侠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