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平凉要闻

产业融合 土地“生金”
——我市聚力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 时间:2025-07-15 09:22
  •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盛夏时节,走进静宁县苹果科创馆,一条现代化的智能分选线正在高效运转,红艳艳的苹果在传送带上列队前行,经过光谱检测仪后被精准地分为不同等级。相距不远的产业链果汁加工厂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将一颗颗苹果转化为金黄透亮的果汁。这一幕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场景,生动诠释着我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按照全要素聚集、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紧盯“牛果菜薯药”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力实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工程,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跨界融合、多业态增长”,构建形成农业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休闲旅游等多业态有机融合的发展新格局,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项目驱动 蓄积融合发展新动能

龙头企业是推动产业全链升级、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我市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去年以来,全市共招引项目132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14个,签约金额69亿元,累计到位资金88.6亿元;全市规上农业企业达到26个。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95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56户,年经营收入达到80亿元。

走进位于崆峒区白水镇的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整齐排列的双列式钢构牛棚内,自动化饲喂系统正在精准投喂,膘肥体壮、毛色鲜亮的平凉红牛在标准化栏舍中悠闲进食。园区内,饲草料棚区、粪污处理区等功能分区科学布局,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着牛只生长状况。

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是崆峒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致力于打造集种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该项目总投资5.1亿元,规划分三期三年建设完成。目前,正在运营的一期项目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已建成现代化养殖基地。二期将在崆峒区香莲乡建设,以饲草种植及养殖育肥为主,创新采用“窑洞养牛”模式盘活废弃资源,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三期规划在平凉工业园区建设现代化屠宰加工厂,聚焦屠宰、精深分割、食品加工等环节,最终形成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产业链条。

“我们正在加快构建‘种养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通过三期的梯次推进,实现全链条增值、多业态融合的发展目标。”甘肃中滨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永斌告诉记者,该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农牧业产业示范基地。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政策扶持—项目拉动—产业升级”的推动机制,坚持工作聚焦项目干、要素围绕项目转,积极争取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蓄势赋能。

在项目储备方面,我市做精做优项目谋划,编印了《2025年平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和推介册》,精准论证储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项目182项,总投资140亿元,全市特色产业项目库总投资达到260亿元。

在重点产业链项目建设方面,我市大力推进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等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其中,平凉红牛产业链谋划实施项目68项,静宁苹果产业链谋划实施精深加工与品牌提升项目102项,设施蔬菜产业链谋划实施标准化生产与冷链物流项目54项。截至目前,项目总体开工率超过85%。

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同样进展迅速。崆峒区平凉红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开工种养结合、屠宰加工等重点项目5个,完成投资9893.6万元;崇信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施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重点项目39个,完成投资12.68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逐步构建起空间布局优化、产业链条完善、经营主体多元、利益联结紧密、组织保障有力的融合型示范园,为全市产业融合发展树立了标杆,注入了强劲动力。

品牌赋能 提升融合发展新优势

品牌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农业品牌“叫得响”“土特产”才能“卖的俏”。

在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智能叉车往来穿梭,工人们熟练地将印有“静宁苹果”地理标志的精品苹果装箱,即将发往国内外市场。

“今年,我们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已成功将静宁苹果出口至尼泊尔、越南、孟加拉等多个国家。近期还有15吨优质苹果将发往澳大利亚市场。”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表示,公司将继续深化“技术+品牌”双轮驱动战略,让更多“甘味”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品牌建设正成为我市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深挖“甘味”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和市场潜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冲锋+社会协同”的全链发展格局,以品牌力撬动产业升级蝶变。截至目前,新认证绿色食品2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146个,“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被评为“甘味”系列十大地方公用精品品牌,51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9%以上。

在品牌价值提升方面,我市成功发布新华·中国平凉红牛价格指数与静宁苹果价格指数,“平凉红牛”品牌蝉联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畜牧)品牌声誉100强。筹备建设“甘味”农产品平凉展销中心,加快重点区域品牌门店布设,平凉红牛在国内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直营店60余家,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新开“平凉红牛”旗舰店、专卖店8家;静宁苹果在全国设立直销店近百家、农超专柜200多家,成功入驻大湾区禹佳精选电商平台,静宁红六福苹果打入美国市场,崇信县包菜成功出口越南。

在创新营销模式方面,我市探索建立了“展会矩阵+城市展厅+电商集群”驱动模式,组织涉农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展会50多场次,举办了甘肃省第四届直播电商大赛平凉市选拔赛,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产销对接等促消费活动。今年以来,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胡麻油等农特产品线上销售额达到8亿元。

业态创新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漫步在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掩映在葱郁林木间的农家乐错落有致,沙沙作响的树林间,三五成群的游客,有的在溪边悠然垂钓,有的在帐篷里品茗闲谈,还有的围坐在烧烤架旁享受着美食。

“我们村坚持‘留住乡愁、做足特色’的发展理念,打造了集休闲垂钓、户外露营、自助烧烤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村党支部书记朱学指着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介绍道。

这样的美丽蜕变正是我市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市以“产业+文化+旅游”为发展主线,深挖“牛果菜薯药”特色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构建起“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西沟村采取“政府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从落后山村到旅游热点的华丽转身。“环境变美了,游客多了,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现在都回来开农家乐、办民宿。”朱学高兴地说。

这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实践在我市遍地开花。静宁县35°苹果谷将果园变景区,打造采摘体验、文创展示等特色项目;崇信县柏树苹果小镇融合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成为研学旅行热门目的地;华亭市大南峪村依托中药材基地,发展药膳养生等特色业态。目前,全市已培育像西沟村这样的农旅融合示范点40个,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发展格局。

在业态创新方面,我市推出“四季游”产品体系:春季举办苹果花节、油菜花海摄影大赛;夏季开展避暑采摘、露营音乐节;秋季组织丰收节、农民趣味运动会;冬季推出冰雪嘉年华、年货集市。今年,全市推出的15条复合型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起农业生产、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等多元业态。同时,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包装提升农特产品品牌,培育打造了平凉红牛、平凉泡馍、庄浪暖锅、灵台手工面、泾川罐罐蒸馍等一批“名菜”“名店”“名小吃”,全方位塑造了平凉特色美食新标识。

随着农文旅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美丽蜕变。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开办农家乐、民宿和文创工作室,形成“头雁”带“群雁”的创业热潮。

“下一步将重点培育沉浸式、体验式新业态,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综合体。”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科科长孙小鹤表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让农民实实在在地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真正实现“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放眼平凉大地,从智能化的加工车间到热闹的乡村旅游景点,从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到活跃的电商直播间,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通过持续深化产业融合,我市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在广袤的陇东大地上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记者 :张霞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产业融合 土地“生金” ——我市聚力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时间:2025-07-15 09:22

盛夏时节,走进静宁县苹果科创馆,一条现代化的智能分选线正在高效运转,红艳艳的苹果在传送带上列队前行,经过光谱检测仪后被精准地分为不同等级。相距不远的产业链果汁加工厂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将一颗颗苹果转化为金黄透亮的果汁。这一幕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场景,生动诠释着我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按照全要素聚集、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紧盯“牛果菜薯药”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力实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工程,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跨界融合、多业态增长”,构建形成农业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休闲旅游等多业态有机融合的发展新格局,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项目驱动 蓄积融合发展新动能

龙头企业是推动产业全链升级、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我市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去年以来,全市共招引项目132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14个,签约金额69亿元,累计到位资金88.6亿元;全市规上农业企业达到26个。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95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56户,年经营收入达到80亿元。

走进位于崆峒区白水镇的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整齐排列的双列式钢构牛棚内,自动化饲喂系统正在精准投喂,膘肥体壮、毛色鲜亮的平凉红牛在标准化栏舍中悠闲进食。园区内,饲草料棚区、粪污处理区等功能分区科学布局,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着牛只生长状况。

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是崆峒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致力于打造集种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该项目总投资5.1亿元,规划分三期三年建设完成。目前,正在运营的一期项目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已建成现代化养殖基地。二期将在崆峒区香莲乡建设,以饲草种植及养殖育肥为主,创新采用“窑洞养牛”模式盘活废弃资源,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三期规划在平凉工业园区建设现代化屠宰加工厂,聚焦屠宰、精深分割、食品加工等环节,最终形成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产业链条。

“我们正在加快构建‘种养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通过三期的梯次推进,实现全链条增值、多业态融合的发展目标。”甘肃中滨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永斌告诉记者,该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农牧业产业示范基地。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政策扶持—项目拉动—产业升级”的推动机制,坚持工作聚焦项目干、要素围绕项目转,积极争取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蓄势赋能。

在项目储备方面,我市做精做优项目谋划,编印了《2025年平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和推介册》,精准论证储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项目182项,总投资140亿元,全市特色产业项目库总投资达到260亿元。

在重点产业链项目建设方面,我市大力推进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等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其中,平凉红牛产业链谋划实施项目68项,静宁苹果产业链谋划实施精深加工与品牌提升项目102项,设施蔬菜产业链谋划实施标准化生产与冷链物流项目54项。截至目前,项目总体开工率超过85%。

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同样进展迅速。崆峒区平凉红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开工种养结合、屠宰加工等重点项目5个,完成投资9893.6万元;崇信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施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重点项目39个,完成投资12.68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逐步构建起空间布局优化、产业链条完善、经营主体多元、利益联结紧密、组织保障有力的融合型示范园,为全市产业融合发展树立了标杆,注入了强劲动力。

品牌赋能 提升融合发展新优势

品牌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农业品牌“叫得响”“土特产”才能“卖的俏”。

在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智能叉车往来穿梭,工人们熟练地将印有“静宁苹果”地理标志的精品苹果装箱,即将发往国内外市场。

“今年,我们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已成功将静宁苹果出口至尼泊尔、越南、孟加拉等多个国家。近期还有15吨优质苹果将发往澳大利亚市场。”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表示,公司将继续深化“技术+品牌”双轮驱动战略,让更多“甘味”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品牌建设正成为我市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深挖“甘味”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和市场潜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冲锋+社会协同”的全链发展格局,以品牌力撬动产业升级蝶变。截至目前,新认证绿色食品2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146个,“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被评为“甘味”系列十大地方公用精品品牌,51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9%以上。

在品牌价值提升方面,我市成功发布新华·中国平凉红牛价格指数与静宁苹果价格指数,“平凉红牛”品牌蝉联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畜牧)品牌声誉100强。筹备建设“甘味”农产品平凉展销中心,加快重点区域品牌门店布设,平凉红牛在国内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直营店60余家,在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新开“平凉红牛”旗舰店、专卖店8家;静宁苹果在全国设立直销店近百家、农超专柜200多家,成功入驻大湾区禹佳精选电商平台,静宁红六福苹果打入美国市场,崇信县包菜成功出口越南。

在创新营销模式方面,我市探索建立了“展会矩阵+城市展厅+电商集群”驱动模式,组织涉农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展会50多场次,举办了甘肃省第四届直播电商大赛平凉市选拔赛,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产销对接等促消费活动。今年以来,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胡麻油等农特产品线上销售额达到8亿元。

业态创新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漫步在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掩映在葱郁林木间的农家乐错落有致,沙沙作响的树林间,三五成群的游客,有的在溪边悠然垂钓,有的在帐篷里品茗闲谈,还有的围坐在烧烤架旁享受着美食。

“我们村坚持‘留住乡愁、做足特色’的发展理念,打造了集休闲垂钓、户外露营、自助烧烤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村党支部书记朱学指着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介绍道。

这样的美丽蜕变正是我市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市以“产业+文化+旅游”为发展主线,深挖“牛果菜薯药”特色产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构建起“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西沟村采取“政府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从落后山村到旅游热点的华丽转身。“环境变美了,游客多了,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现在都回来开农家乐、办民宿。”朱学高兴地说。

这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实践在我市遍地开花。静宁县35°苹果谷将果园变景区,打造采摘体验、文创展示等特色项目;崇信县柏树苹果小镇融合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成为研学旅行热门目的地;华亭市大南峪村依托中药材基地,发展药膳养生等特色业态。目前,全市已培育像西沟村这样的农旅融合示范点40个,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发展格局。

在业态创新方面,我市推出“四季游”产品体系:春季举办苹果花节、油菜花海摄影大赛;夏季开展避暑采摘、露营音乐节;秋季组织丰收节、农民趣味运动会;冬季推出冰雪嘉年华、年货集市。今年,全市推出的15条复合型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起农业生产、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等多元业态。同时,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包装提升农特产品品牌,培育打造了平凉红牛、平凉泡馍、庄浪暖锅、灵台手工面、泾川罐罐蒸馍等一批“名菜”“名店”“名小吃”,全方位塑造了平凉特色美食新标识。

随着农文旅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美丽蜕变。原本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开办农家乐、民宿和文创工作室,形成“头雁”带“群雁”的创业热潮。

“下一步将重点培育沉浸式、体验式新业态,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综合体。”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科科长孙小鹤表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让农民实实在在地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真正实现“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放眼平凉大地,从智能化的加工车间到热闹的乡村旅游景点,从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到活跃的电商直播间,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通过持续深化产业融合,我市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在广袤的陇东大地上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记者 :张霞      编辑:任静 编审:刘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