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信息 > 政府部门 > 市林草局

【2023年平凉市林果草工作系列展示之八】——深化改革增活力 培育林草新业态 全市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 时间:2024-01-05 17:52
  • 来源:平凉市林草局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立足绿色惠民、乡村振兴、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林下种养、“林旅”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林草新业态,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发挥了较大的支撑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实现总产值9亿元。静宁县35°苹果谷森林休闲康养度假村和双岘镇仙鹤谷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园荣获2022“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崇信县华夏古槐王景区认定为2023年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新窑镇新窑村后河沟和柏树镇木家坡村被认定为“2023年中国森林康养人家”。



坚持“三权分置”,明晰集体林权关系。围绕建设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全面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切实巩固2009年以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维护农民集体对承包林地发包、调整、监督等各项权能,保持集体林地承包关系稳定,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开展集体林地流转,实行合作经营,有力推进了集体林业快速发展。


创新经营机制,激活林草发展活力。全面推广泾川县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县经验,狠抓林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技术服务,鼓励大户、合作社和社会人士,采取承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依法有序推进林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林权流转面积106万亩,流转金额0.5亿元,涉及农户4万户。切实加强与金融单位对接,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全市抵押集体林地面积47万亩,贷款12亿元。

建办示范典型,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做大林下种植业。充分发挥集体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种植药材、食用菌、水果等为主的林下种植业,培育华亭市砚峡乡“砚思源”农特产品、关山林管局森林可持续经营“甘肃样板”等典型,林下种植面积23万亩,年产值7亿元。做强林下养殖业。合理利用林地空间,坚持宜养则养、种养结合原则,大力推广林禽、林畜、林蜂、林特等养殖模式,培育泾川县张老寺沐锦源合作社养殖藏香猪、灵台县独店镇鑫汇林下养鸡、崇信县林下中华蜂养殖、华亭市慧源林麝养殖等典型,林下养殖数量133万头(只),年产值1.4亿元。做优林下采集加工。充分利用林下野生产品资源,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山毛桃等林下产品采集业,培育静宁县界石铺镇美界扶贫车间,人均月收入1600元至1800元,带动周边乡镇林农通过采集销售山毛桃,增加了经济收入,全市林产品采集加工经营主体3个,年产值达到1100万元。做活林下旅游业。不断发挥林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森林资源优势,开发集养生休闲、森林运动、观光游憩等旅游综合体,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食品、果品、药材等森林旅游商品,打造崇信县华夏古槐王等集森林生态景观、古村落保护、乡村记忆为一体的“唐风槐荫·森林秘境”精品旅游线路、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和崆峒镇西沟村林业生态旅游、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灵台县康家沟村、庄浪县韩店镇韩店村等18处林旅融合示范点,发展森林景观利用经营主体58个,年接待游客76万人(次)。做实林下经营主体。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入股、市场运作、注重实效”的要求,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林业,建成了静宁县林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金果实业、通达果汁、常津公司等贮藏营销、林果产品采集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及林业新型合作组织,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及综合效益。全市建办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龙头企业500多家,形成了基地连农户,种养加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复合型、集约型为特征的林果产业体系,促进了禽畜加工业,饲料业,畜药业的快速发展。



(撰稿:王利霞  审核:王伟  编辑:景悦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3年平凉市林果草工作系列展示之八】——深化改革增活力 培育林草新业态 全市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时间:2024-01-05 17:52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立足绿色惠民、乡村振兴、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林下种养、“林旅”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林草新业态,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发挥了较大的支撑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实现总产值9亿元。静宁县35°苹果谷森林休闲康养度假村和双岘镇仙鹤谷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园荣获2022“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崇信县华夏古槐王景区认定为2023年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新窑镇新窑村后河沟和柏树镇木家坡村被认定为“2023年中国森林康养人家”。



坚持“三权分置”,明晰集体林权关系。围绕建设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全面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切实巩固2009年以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维护农民集体对承包林地发包、调整、监督等各项权能,保持集体林地承包关系稳定,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开展集体林地流转,实行合作经营,有力推进了集体林业快速发展。


创新经营机制,激活林草发展活力。全面推广泾川县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县经验,狠抓林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技术服务,鼓励大户、合作社和社会人士,采取承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依法有序推进林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林权流转面积106万亩,流转金额0.5亿元,涉及农户4万户。切实加强与金融单位对接,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全市抵押集体林地面积47万亩,贷款12亿元。

建办示范典型,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做大林下种植业。充分发挥集体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种植药材、食用菌、水果等为主的林下种植业,培育华亭市砚峡乡“砚思源”农特产品、关山林管局森林可持续经营“甘肃样板”等典型,林下种植面积23万亩,年产值7亿元。做强林下养殖业。合理利用林地空间,坚持宜养则养、种养结合原则,大力推广林禽、林畜、林蜂、林特等养殖模式,培育泾川县张老寺沐锦源合作社养殖藏香猪、灵台县独店镇鑫汇林下养鸡、崇信县林下中华蜂养殖、华亭市慧源林麝养殖等典型,林下养殖数量133万头(只),年产值1.4亿元。做优林下采集加工。充分利用林下野生产品资源,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山毛桃等林下产品采集业,培育静宁县界石铺镇美界扶贫车间,人均月收入1600元至1800元,带动周边乡镇林农通过采集销售山毛桃,增加了经济收入,全市林产品采集加工经营主体3个,年产值达到1100万元。做活林下旅游业。不断发挥林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森林资源优势,开发集养生休闲、森林运动、观光游憩等旅游综合体,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食品、果品、药材等森林旅游商品,打造崇信县华夏古槐王等集森林生态景观、古村落保护、乡村记忆为一体的“唐风槐荫·森林秘境”精品旅游线路、崆峒区上杨乡小岔村和崆峒镇西沟村林业生态旅游、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灵台县康家沟村、庄浪县韩店镇韩店村等18处林旅融合示范点,发展森林景观利用经营主体58个,年接待游客76万人(次)。做实林下经营主体。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入股、市场运作、注重实效”的要求,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林业,建成了静宁县林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金果实业、通达果汁、常津公司等贮藏营销、林果产品采集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及林业新型合作组织,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及综合效益。全市建办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龙头企业500多家,形成了基地连农户,种养加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复合型、集约型为特征的林果产业体系,促进了禽畜加工业,饲料业,畜药业的快速发展。



(撰稿:王利霞  审核:王伟  编辑:景悦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