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绿色理念 扎实推动循环发展 ——平凉市植保农环工作勇毅前行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植保、农环部门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始终坚持“绿色植保”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推进全市农业绿色循环发展、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为目标,严格落实决策部署、层层靠实工作责任、集成创新工作措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坚持抓好监测预警,确保农作物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依托国家级病虫测报站和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全市共建立农作物病虫监测点111个,安装使用高空测报灯53台,智能监测预测系统31套。点面结合进行病虫害大田调查和系统监测,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和防治指导信息,全年共发布病虫情报64期,病虫害监测预警准确率达95%以上。大力开展统防统治,支持防治服务从病虫代防代治向承包防治服务拓展,从单一用药防治向绿色防控拓展,从单一病虫害防治服务向全程农业综合服务拓展。今年,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32.5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71 %,绿色防控面积达到269.9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8.56%,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今年,冬小麦“一喷三防”和秋粮作物“一喷多促”下达后,市县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启动,采取“特事特办”“绿色通道”等方式,及时招标采购物资及专业化飞防服务组织,一体化推进喷防作业,工作进度居全省前列,得到省级行业部门认可和肯定,圆满完成了137万亩小麦和70万亩秋粮作物喷防任务,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二、坚持科学安全用药,持续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化。强化科学用药,主攻质量效益,全年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减少0.26吨,农药利用率达到42%。强化市场监管。结合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农药使用风险“大检查”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等,进一步规范农药市场,营造守法经营、科学用药的良好局面。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选择对路药剂配方,合理添加增效助剂,促进农药减量使用。积极开展新农药试验示范,筛选了丁子香酚、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制剂等一批科技含量高、防治效果好的低毒低残留农药。扎实开展农药使用调查。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和苹果产业,累计调查各类农户及新型经营主体420户次,收集调查信息表4310余份,为客观分析当前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农药产业发展和强度计算提供了有效支撑。大力引进高效植保器械。在冬小麦“一喷三防”、秋粮作物“一喷多促”等关键期,开展了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新型药械和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示范,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全市植物无人机保有量121架。多形式开展培训。紧扣重点方向和关键环节,对照农民群众急难所盼,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9场(次),田间技术指导100多次,培训农民3.1万多人(次),媒体、网站发布工作动态28条,张贴标语、横幅118条,发放宣传资料17450份,发送科学安全用药短信2万余条。
三、坚持绿色循环发展,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坚决按照“政府倡导、企业带动、网点回收、群众参与”工作思路,强组织、广宣传、健体系、强推广、严监测。全市现有农膜回收企业16家,建立回收网点735个,培育专业化回收组织37家,实现了各主要乡镇回收网点全覆盖。全年累计回收废旧农膜1.65万吨,回收率达到84.35%。积极推进尾菜综合处理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尾菜堆(沤)肥、直接还田、饲料化等处理利用技术,加大流通集散重点区域尾菜处理力度。全市共处理尾菜6.67万吨,处理利用率达到53.6%。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全市共建存储站78个,回收站(点)1351个,其中农药经营门店860个。全年累计回收废弃物 29.54吨,回收率达到62.51%;有效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19.20 吨,处理率达到65%。
(撰稿:郭云云 审核:李 鑫 编辑:王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