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平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系列盘点之九:
牢牢守住住建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底线任务
今年以来,市住建局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决策部署,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扎实推进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建筑工地扬尘防治、城市道路开挖和市容环卫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提高政治站位,扛牢扛实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坚持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守牢高质量发展红线底线的政治高度认识和把握生态环境保护,8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印发《平凉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平凉市“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环保和高质量发展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全市住建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平凉市建筑工地常态化大气及噪声等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县级领导牵头组建污水垃圾、扬尘治理、道路开挖、城市环卫4个工作专班,以坚决态度、有力举措、务实行动常态化推进任务落实。
着眼长效治理,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健全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县(市、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提标扩容、污泥无害化处置及中水回用项目建设,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至18.2万立方米,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污泥在深度脱水后全部进行协同焚烧或卫生填埋处置。2023年1—11月,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共处理生活污水3942.77万立方米,中水回用量406.57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99.15%,中水回用率10.31%。年内建设改造污水管网42.91公里,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的135.7%。崆峒区持续巩固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未发现新增黑臭和返黑返臭水体,每季度对已完成治理的南干渠、甘沟河、纸坊沟、水桥沟4条水体进行检测,水体水质均符合相关标准,华亭市和其他县城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全市102个乡镇建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83项,其中67个乡镇建成污水处理站70座、污水处理厂2座,另有11个乡镇的污水通过管网就近纳入城区或工业园区(集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配套污水管网508公里,设计日处理能力1.37万立方米,实际日处理量约0.71万立方米,户籍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全部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纵深推进生活垃圾全域闭环处理,认真落实《平凉市全域垃圾闭环处理实施方案》要求,依托平凉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崆峒区、华亭市、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生活垃圾约530吨。崇信县、泾川县、静宁县新建城区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庄浪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主体,日处理能力400吨,计划2024年4月建成投运,投运后将焚烧处理庄浪县、静宁县和华亭市部分乡镇生活垃圾,届时将形成以崆峒区和庄浪县为中心、覆盖全市的全域垃圾闭环处理格局。华亭市、泾川县、庄浪县新建或改建完成建筑垃圾填埋场,崇信县建成投产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在全市率先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从严监督执法,倒逼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实行县级干部包片、业务人员包点,先后5次开展全市督导检查,中心城区实行按周督查调度。今年来,共查处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案件20起,在建项目建筑工地扬尘管控措施达标率92.4%;3次召开中心城区扬尘污染治理约谈推进会议,开展联合督查13次,现场检查交办问题75条,立案查处9起。督促崆峒区城管执法部门查处违规渣土运输车辆1879辆、行政处罚1553起,立案处罚违法燃放烟花爆竹105起,查处违规烧烤经营案件156起、违法违规“四烧”问题41起。对中心城区道路挖掘和施工围栏开展5次执法检查,立案查处7起,从严执法监管,倒逼企业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深入跟踪问效,扎实完成各级反馈问题整改。紧盯国家、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各级各类检查反馈问题,建立整改台账,专人包抓盯办,逐项销号落实。通过多年努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国家黄河流域生态警示片披露、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涉及住建领域的问题,2023年省级航拍新发现的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销号,以扎实的整改成效迎接中央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下一步,市住建局将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笃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全市大局,紧盯关键重点,聚焦短板弱项,突出群众关切,加快推进中央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和群众举报问题整改,扎实开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管理行动,有效消除环境风险隐患,着力提升住建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为建设美丽平凉提供坚实支撑。
撰稿:韩睿斌 陈贵林 编辑:何龙 审核:于鹏 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