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产权证承载的民生情怀——平凉市化解不动产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工作纪实

  • 时间:2021-12-19 00:00
  •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曾经,不动产办证难是困扰部分群众的老大难问题。由于过去在城镇化建设中工程建设领域管理不规范、部门监管不到位、开发建设单位相关主体责任不落实等原因,造成部分购房群众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成为群众在解决住有所居后又一新的揪心事、烦心事、难肠事。

  面对一本本历史遗留的“旧账”,平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把化解不动产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行动,相继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市委书记周伟亲自抓,带领全市各级各部门统一行动,主动“买单”,拉网排查、分类施策、妥善解决、动态跟踪。截至12月初,全市累计清理出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小区214个51159套,已累计化解38706套,总体化解率75.66%,近2万户群众拿到了牵肠挂肚、心心念念多年的“红本本”。 

  不动产变成了“不能动” 百姓“办证难”到底难在哪里? 

  在平凉市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墙上,一面印有“匡扶正义、初心不变、为民争利、迎难而进”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这面特殊的牌匾背后,隐藏着400多户群众长达16年的辛酸“办证史”。 

  “因开发建设单位注销、小区业主无法提供资料等原因,致使不动产权证无法办理。开发单位灭失无申请主体,从而引起无法提供项目前期资料问题,在‘登记难’问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平凉市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张爱敏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的小区住户都陆续拿到了产权证,胜利花园小区居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记者获悉,相当一部分群众用一辈子的积蓄购置了一套住房,因各种原因无法取得合法的“房产证”,不动产变成了无法交易、不能抵押的“不能动”的房产。不要小看一本房产证,它牵涉到人们办理户籍、就近入学、贷款融资、上市交易等各项民生大事。因此,尽快摸清情况,明晰产权,为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刻不容缓。据张爱敏了解,无法提供项目前期建设资料,过去开发单位开具收款收据无法变成正式的发票,导致项目认定困难、群众交税困难等多种问题交织复杂,是导致类似胜利花园小区居民办证难的主要症结所在。 

  为了尽快化解这个“老大难”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市自然资源局组成工作专班,对该小区进行了全面系统性的摸底调查,市区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反复研究,按照“有问题必须解决”的要求,多部门联动,完善了与办证相关的缺失手续,一举解决了困扰小区居民多年的办证难题。 

  “小区居民孩子上学再也不用跑断腿要证明了!”摆和平激动地说,拿到证以后,房子可以正常交易过户,可以在银行抵押贷款,对群众生产生活帮助很大。 

  “不动产登记是办理权证的最后一道程序,绝大多数历史遗留问题的形成其实都是前置环节引起的。”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冯心强表示,针对历史上开发主体灭失,土地、规划、消防、人防、竣工验收等手续不全问题,平凉市及时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纪委、发改、财政、住建、税务、自然资源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化解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规则。全市上下形成了市县级领导包抓,抽组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工作通报、舆论宣传、调度督导等工作机制,为有效推进化解“登记难”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有居民吐槽:我们花了一辈子的积蓄买了一套房,却办不了“房产证”,不能抵押贷款,不能买卖,给娃上户口、上学,都卡在了一个房本本上。然而,让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的是,既然开发项目手续不全,办不了房证,为啥这些开发商当初能大张旗鼓卖房呢?为啥没人阻止他们卖房呢?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导致部分群众办证难的一些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不仅仅是开发商一家的责任,相关职能部门过去对房地产行业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也是造成部分购房群众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的主因之一。 

  有问题必须解决问题 不能让群众为历史旧账买单 

  不动产权证,困住的不止是老百姓,更是困在企业心中的一块“心病”。 

  “一本产权证,我们单位整整等了15年!”回忆起当年办证的漫长岁月,国网供电公司平凉分公司王伟还历历在目。“电力小区属于职工集资建房,2005年开始修建。当时职工交了钱,楼盖成了,手续办不下来。为了办证,单位跑了好多年,从修建到办理登记,因机构改革公司先后更名三次,办证管理部门及负责人也因工作调动原因换了四五批人,相关资料缺失,给办证造成很大困难。”王伟无奈地说。 

  今年,国网供电公司平凉分公司终于等到了“迟到”15年的不动产权证,解燃眉之急的正是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新政策。“如果按照之前的流程,产权证肯定办不下来。”王伟告诉记者,“当初我们手里只有一本土地证,其他资料都找不到了。现在市上为民办实事,化解‘登记难’了,对我们单位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采取认定、出具意见等方式完善了手续,办了证,一下去掉了单位的“愁帽子”,让我们给单位职工有了交待。” 

  早在全省“登记难”工作启动之前,平凉市就着手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问题台账,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按照“一小区、一方案、一领导、一专班、一时限”方式,责任分解到部门,逐个解决问题。市委书记周伟亲自接访列入“登记难”化解小区的群众,与群众代表面对面座谈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诉求,详细询问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生活和居住情况,并围绕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听取市、区相关部门办理情况汇报,研究提出具体化解措施。 

  10月1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深入平凉博雅诚小区入户走访,现场调研平凉化解城镇已售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工作进展情况。他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登记难”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坚持一小区一方案一专班,依法依规分类施策,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切实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以看得见的工作成效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自全市化解已售城镇住宅“登记难”问题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筹谋划,研究部署,反复强调:有问题必须解决问题,不能让群众为历史旧账买单。 

  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平凉市在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解决不动产登记若干历史遗留问题的通知》和省委、省政府《甘肃省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问题“登记难”工作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平凉实际,制定发布了《平凉市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 “登记难”问题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原则、工作目标、适用范围、处理意见、方法步骤,建立了调度、督导、通报、销号等工作制度。 

  《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为:确保2021年完成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摸排,全市化解率达到60%;2022年全市年底前化解率达到90%;2023年一季度前基本化解全市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不动产“登记难”问题。 

  化解“登记难”适用范围包括:经相关部门批准(核准或备案),国有土地上因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办理不动产权证的已售并入住的城镇住宅。《方案》特别明确指出:“小产权房”和存在乱占耕地、违反生态管控要求等问题的项目,不得纳入此次化解范围。 

  《方案》针对办证难环节存在的如开发建设主体灭失、用地手续不完善、欠缴土地出让价款及相关税费、未进行规划核实、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未办理消防验收、未通过人防验收、住房和土地被开发企业抵押及司法查封、房屋及土地证载面积和实测面积不一致、拆迁安置补偿协议中被征收人与原房屋所有权证登记的所有权人不一致、不动产登记所需资料遗失等14项问题,明确了解决途径、方法和处理意见,进一步增强了政策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为彻底解决“登记难”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遵循。 

  疏堵结合严控新增 避免新的办证难现象再发生 

  采访中,问起解决了产权证后的心情,受益群众个个笑逐颜开,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同时,他们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从源头上彻底杜绝办证难问题的再度发生。 

  市化解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摸底之初,全市各级各部门根据走访调查收集到的意见给“办证难”问题归类,发现办证环节手续繁杂、流程过多是普遍现象,动不动就是十来项,有的分类事项下面还有众多子项孙项,“谁的孩子谁抱走,孩子多得数不清”,表明登记前办理环节多、涉及部门多。摸准了脉,还必须对症下药。平凉市在制定化解工作《实施方案》时,因地制宜,梳理再造工作流程,把收集到的各种问题分解归纳成14类26个具体问题,由各个部门主动认领,靠实责任,限时化解。 

  该负责人认为,历史遗留问题之所以遗留,本质上是相关职能部门造成的。作为登记之前的各个职能部门,只有充分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把各项工作做精做细做到位,才能避免新的“登记难”问题出现,这既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上策,更是避免产生新的“办证难”的治本之策,更是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大计。 

  于是,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让新的“登记难”问题不再发生,成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化解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将原“城市规划土地建设审查委员会”更名为“自然资源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调整组成人员,理顺运行程序,加强对县(区、市)的规划管理,并将华亭市有关规划事项纳入平凉市规委会审定。年内,召开市规委会5次,审议规划和用地事项44项,审定中心城区建设项目18个。 

  “自然资源部门充分履行‘两统一’职责,坚持‘疏堵结合’严控新增,加快实现用地审批、规划许可、土地供应、开发利用、执法监察等全业务链条封闭动态监管。同时,将土地市场、房地产等领域依法依规认定的相关失信行为纳入信用体系,实施失信惩戒,从源头上解决新的问题发生。”市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徐俊红如是说。 

  记者发现,过去造成购房人办证难的几个主要问题,在市级化解《方案》中明确了解决途径和方法。如关于开发建设主体配合不积极、整改不到位、恶意欠缴税费的问题,《方案》给出了两条处理意见:意见一:符合此次化解范围的项目,开发建设主体要履行申请主体责任,不得因涉及缴纳税费、整改和处罚等原因撤销登记申请,损害群众合法权益。意见二:各级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加大追缴力度,对于开发商恶意欠缴税费的,依法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追缴。对拒不配合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对失信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从业人员,依法纳入失信名单,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住建部等部委印发的《关于对房地产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规定,实行联合惩戒;追缴未果的由职能部门依法按程序申请法院,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强制执行;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拆迁安置补偿协议中被征收人与原房屋所有权证登记的所有权人不一致的问题,《方案》处理意见如下:市征收办、棚改中心在棚户区改造中,与被拆迁的房屋实际所有权人签订的《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由税务部门依据相关税收规定,向《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中的被征收人核算税费;住建(房管)部门和不动产登记机构在办理房屋备案和不动产登记时不再核查原产权证,直接登记给 《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中的被征收人。各县(区、市)可参考执行。 

  关于解决不动产登记所需资料遗失的问题,《方案》明确:涉及不动产登记所需资料遗失的,经单位或个人申请,相关职能部门为申请人提供便利,给予相关资料补正、补发或存根复印(并盖章确认)。申请人提交的补正、补发或存根材料,不动产登记机构应视同合法合规的材料,并予以办理相关不动产登记。 

  今年全市化解率达到60%,2022年达到90%,2023年一季度前实现基本化解。如今,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登记难”问题化解作为检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的一把标尺,在提高办证速度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确保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玉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本产权证承载的民生情怀——平凉市化解不动产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工作纪实
时间:2021-12-19 00:00

  曾经,不动产办证难是困扰部分群众的老大难问题。由于过去在城镇化建设中工程建设领域管理不规范、部门监管不到位、开发建设单位相关主体责任不落实等原因,造成部分购房群众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成为群众在解决住有所居后又一新的揪心事、烦心事、难肠事。

  面对一本本历史遗留的“旧账”,平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把化解不动产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行动,相继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市委书记周伟亲自抓,带领全市各级各部门统一行动,主动“买单”,拉网排查、分类施策、妥善解决、动态跟踪。截至12月初,全市累计清理出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小区214个51159套,已累计化解38706套,总体化解率75.66%,近2万户群众拿到了牵肠挂肚、心心念念多年的“红本本”。 

  不动产变成了“不能动” 百姓“办证难”到底难在哪里? 

  在平凉市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墙上,一面印有“匡扶正义、初心不变、为民争利、迎难而进”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这面特殊的牌匾背后,隐藏着400多户群众长达16年的辛酸“办证史”。 

  “因开发建设单位注销、小区业主无法提供资料等原因,致使不动产权证无法办理。开发单位灭失无申请主体,从而引起无法提供项目前期资料问题,在‘登记难’问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平凉市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张爱敏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的小区住户都陆续拿到了产权证,胜利花园小区居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记者获悉,相当一部分群众用一辈子的积蓄购置了一套住房,因各种原因无法取得合法的“房产证”,不动产变成了无法交易、不能抵押的“不能动”的房产。不要小看一本房产证,它牵涉到人们办理户籍、就近入学、贷款融资、上市交易等各项民生大事。因此,尽快摸清情况,明晰产权,为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刻不容缓。据张爱敏了解,无法提供项目前期建设资料,过去开发单位开具收款收据无法变成正式的发票,导致项目认定困难、群众交税困难等多种问题交织复杂,是导致类似胜利花园小区居民办证难的主要症结所在。 

  为了尽快化解这个“老大难”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市自然资源局组成工作专班,对该小区进行了全面系统性的摸底调查,市区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反复研究,按照“有问题必须解决”的要求,多部门联动,完善了与办证相关的缺失手续,一举解决了困扰小区居民多年的办证难题。 

  “小区居民孩子上学再也不用跑断腿要证明了!”摆和平激动地说,拿到证以后,房子可以正常交易过户,可以在银行抵押贷款,对群众生产生活帮助很大。 

  “不动产登记是办理权证的最后一道程序,绝大多数历史遗留问题的形成其实都是前置环节引起的。”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冯心强表示,针对历史上开发主体灭失,土地、规划、消防、人防、竣工验收等手续不全问题,平凉市及时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纪委、发改、财政、住建、税务、自然资源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化解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规则。全市上下形成了市县级领导包抓,抽组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工作通报、舆论宣传、调度督导等工作机制,为有效推进化解“登记难”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有居民吐槽:我们花了一辈子的积蓄买了一套房,却办不了“房产证”,不能抵押贷款,不能买卖,给娃上户口、上学,都卡在了一个房本本上。然而,让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的是,既然开发项目手续不全,办不了房证,为啥这些开发商当初能大张旗鼓卖房呢?为啥没人阻止他们卖房呢?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导致部分群众办证难的一些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不仅仅是开发商一家的责任,相关职能部门过去对房地产行业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也是造成部分购房群众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的主因之一。 

  有问题必须解决问题 不能让群众为历史旧账买单 

  不动产权证,困住的不止是老百姓,更是困在企业心中的一块“心病”。 

  “一本产权证,我们单位整整等了15年!”回忆起当年办证的漫长岁月,国网供电公司平凉分公司王伟还历历在目。“电力小区属于职工集资建房,2005年开始修建。当时职工交了钱,楼盖成了,手续办不下来。为了办证,单位跑了好多年,从修建到办理登记,因机构改革公司先后更名三次,办证管理部门及负责人也因工作调动原因换了四五批人,相关资料缺失,给办证造成很大困难。”王伟无奈地说。 

  今年,国网供电公司平凉分公司终于等到了“迟到”15年的不动产权证,解燃眉之急的正是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新政策。“如果按照之前的流程,产权证肯定办不下来。”王伟告诉记者,“当初我们手里只有一本土地证,其他资料都找不到了。现在市上为民办实事,化解‘登记难’了,对我们单位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采取认定、出具意见等方式完善了手续,办了证,一下去掉了单位的“愁帽子”,让我们给单位职工有了交待。” 

  早在全省“登记难”工作启动之前,平凉市就着手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问题台账,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按照“一小区、一方案、一领导、一专班、一时限”方式,责任分解到部门,逐个解决问题。市委书记周伟亲自接访列入“登记难”化解小区的群众,与群众代表面对面座谈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诉求,详细询问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生活和居住情况,并围绕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听取市、区相关部门办理情况汇报,研究提出具体化解措施。 

  10月1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深入平凉博雅诚小区入户走访,现场调研平凉化解城镇已售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工作进展情况。他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登记难”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坚持一小区一方案一专班,依法依规分类施策,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切实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以看得见的工作成效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自全市化解已售城镇住宅“登记难”问题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筹谋划,研究部署,反复强调:有问题必须解决问题,不能让群众为历史旧账买单。 

  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平凉市在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解决不动产登记若干历史遗留问题的通知》和省委、省政府《甘肃省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问题“登记难”工作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平凉实际,制定发布了《平凉市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 “登记难”问题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原则、工作目标、适用范围、处理意见、方法步骤,建立了调度、督导、通报、销号等工作制度。 

  《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为:确保2021年完成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摸排,全市化解率达到60%;2022年全市年底前化解率达到90%;2023年一季度前基本化解全市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不动产“登记难”问题。 

  化解“登记难”适用范围包括:经相关部门批准(核准或备案),国有土地上因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办理不动产权证的已售并入住的城镇住宅。《方案》特别明确指出:“小产权房”和存在乱占耕地、违反生态管控要求等问题的项目,不得纳入此次化解范围。 

  《方案》针对办证难环节存在的如开发建设主体灭失、用地手续不完善、欠缴土地出让价款及相关税费、未进行规划核实、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未办理消防验收、未通过人防验收、住房和土地被开发企业抵押及司法查封、房屋及土地证载面积和实测面积不一致、拆迁安置补偿协议中被征收人与原房屋所有权证登记的所有权人不一致、不动产登记所需资料遗失等14项问题,明确了解决途径、方法和处理意见,进一步增强了政策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为彻底解决“登记难”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遵循。 

  疏堵结合严控新增 避免新的办证难现象再发生 

  采访中,问起解决了产权证后的心情,受益群众个个笑逐颜开,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同时,他们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从源头上彻底杜绝办证难问题的再度发生。 

  市化解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摸底之初,全市各级各部门根据走访调查收集到的意见给“办证难”问题归类,发现办证环节手续繁杂、流程过多是普遍现象,动不动就是十来项,有的分类事项下面还有众多子项孙项,“谁的孩子谁抱走,孩子多得数不清”,表明登记前办理环节多、涉及部门多。摸准了脉,还必须对症下药。平凉市在制定化解工作《实施方案》时,因地制宜,梳理再造工作流程,把收集到的各种问题分解归纳成14类26个具体问题,由各个部门主动认领,靠实责任,限时化解。 

  该负责人认为,历史遗留问题之所以遗留,本质上是相关职能部门造成的。作为登记之前的各个职能部门,只有充分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把各项工作做精做细做到位,才能避免新的“登记难”问题出现,这既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上策,更是避免产生新的“办证难”的治本之策,更是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大计。 

  于是,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让新的“登记难”问题不再发生,成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化解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将原“城市规划土地建设审查委员会”更名为“自然资源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调整组成人员,理顺运行程序,加强对县(区、市)的规划管理,并将华亭市有关规划事项纳入平凉市规委会审定。年内,召开市规委会5次,审议规划和用地事项44项,审定中心城区建设项目18个。 

  “自然资源部门充分履行‘两统一’职责,坚持‘疏堵结合’严控新增,加快实现用地审批、规划许可、土地供应、开发利用、执法监察等全业务链条封闭动态监管。同时,将土地市场、房地产等领域依法依规认定的相关失信行为纳入信用体系,实施失信惩戒,从源头上解决新的问题发生。”市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徐俊红如是说。 

  记者发现,过去造成购房人办证难的几个主要问题,在市级化解《方案》中明确了解决途径和方法。如关于开发建设主体配合不积极、整改不到位、恶意欠缴税费的问题,《方案》给出了两条处理意见:意见一:符合此次化解范围的项目,开发建设主体要履行申请主体责任,不得因涉及缴纳税费、整改和处罚等原因撤销登记申请,损害群众合法权益。意见二:各级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加大追缴力度,对于开发商恶意欠缴税费的,依法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追缴。对拒不配合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对失信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从业人员,依法纳入失信名单,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住建部等部委印发的《关于对房地产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规定,实行联合惩戒;追缴未果的由职能部门依法按程序申请法院,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强制执行;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拆迁安置补偿协议中被征收人与原房屋所有权证登记的所有权人不一致的问题,《方案》处理意见如下:市征收办、棚改中心在棚户区改造中,与被拆迁的房屋实际所有权人签订的《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由税务部门依据相关税收规定,向《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中的被征收人核算税费;住建(房管)部门和不动产登记机构在办理房屋备案和不动产登记时不再核查原产权证,直接登记给 《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中的被征收人。各县(区、市)可参考执行。 

  关于解决不动产登记所需资料遗失的问题,《方案》明确:涉及不动产登记所需资料遗失的,经单位或个人申请,相关职能部门为申请人提供便利,给予相关资料补正、补发或存根复印(并盖章确认)。申请人提交的补正、补发或存根材料,不动产登记机构应视同合法合规的材料,并予以办理相关不动产登记。 

  今年全市化解率达到60%,2022年达到90%,2023年一季度前实现基本化解。如今,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登记难”问题化解作为检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的一把标尺,在提高办证速度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确保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秦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