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620800/2016020015
- 主题分类:工业、交通
- 发文机关:市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16-04-06
- 发文字号:平政办发〔2016〕26号
- 发布日期:2016-04-06
- 有 效 性:
- 标 题: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农村公路网规划的通知
- 内容概述: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农村公路网规划的通知
平政办发〔2016〕2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平有关单位:
《平凉市农村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4月5日
平凉市农村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2013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2015年3月省政府批准实施《甘肃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年)》,我市境内有1600公里县道、乡道及村道升级为国道或省道,原农村公路网结构和规模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大政策机遇,使我市农村公路与国道网、省道网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和结构,保障区域公路网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制定的《甘肃省农村公路网规划调整工作指导意见》,编制了《平凉市农村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范围为平凉行政区划界定范围,规划对象为农村公路网(含县道、乡道和村道),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形势
农村公路网是公路网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全省农村公路建档入库中,我市入库的农村公路1805条9366公里,其中县道37条1232公里,乡道72条1046公里,村道1696条7088公里。“十一五”期间,围绕“乡乡通油路”,大力实施通乡公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围绕“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集中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以平凉城区为中心,高速公路为“大动脉”,国省干线为主骨架,乡村公路为基础,纵横交织、沟通城乡、连接周边的公路网络体系。201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0108公里。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346公里,省道396公里,县道1232公里,乡道1046公里,村道7088公里;按技术等级划分:高速公路182公里,一级公路10公里,二级公路661公里,三级公路923公里,四级公路5720公里,等外公路2612公里。全市基本实现了县县通二级、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到94%,崇信、华亭、静宁县实现了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全市公路网面积密度达到91.8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密度71.1公里/百平方公里。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路交通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公路网尤其是农村公路网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路网布局不完善。县际、乡际间和部分重要行政村联络通道偏少,县乡道路覆盖率较低。二是路网技术水平偏低。县道中三级以上公路比例和乡道中四级以上公路比例偏小,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里程比例达27.8%。三是路网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安保设施、防护设施和交通工程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弱,路网安全性不高。四是网络效率不高。公路网各层次之间、公路运输和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影响综合运输网络效益和效率的发挥。五是建设养护资金短缺。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长期不足,制约着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要求
当前,全市交通运输发展正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全市交通运输发展将加快建设“五个交通”(综合交通、品质交通、平安交通、智能交通、满意交通),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努力为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建设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1.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继续发展,以及全省“3341”项目工程、“1236”扶贫攻坚行动、“6873”交通突破行动的深入实施,交通运输总量将保持快速增长,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区域公路网络,提高路网服务能力和水平。
2.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立足建设陕甘宁交汇区交通和西兰银几何中心物流“两大枢纽”的目标定位,以完善高等级骨架公路、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三个路网”体系为重点,全力构建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城乡一体化、交通立体化、管理智能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打造立体化、开放式的综合交通网络,有利于充分发挥公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和骨干性作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和交通物流网络的发展。
3.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国家和省上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地处六盘山贫困片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必然要求进一步优化区域公路网布局与结构,扩大路网覆盖,加强通道建设,发挥农村公路的基础保障功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公路交通公共服务水平。
4.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挥市域公路网络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公路网层次结构和各层次的功能定位,促进各层次间协调发展,并为科学编制公路交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和加强建设、养护管理奠定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和省上对农村公路建设与发展的统一部署,以支撑我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为宗旨,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完善市域公路网为出发点,以方便群众出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路交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为目的,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衔接顺畅、安全可靠”的农村公路网络,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交通运输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全局。从全市发展总体战略出发,立足公路交通行业发展,使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符合经济社会、综合运输、新农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全局性的要求,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布局合理。以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需求为基础,与人口分布、城镇化布局、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相适应,统筹考虑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及资源富集地区发展需要,注重公平、效率,促进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3.衔接顺畅。既注重农村公路网自身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和完善,又突出与国道网、省道网以及周边地区路网的协调衔接。同时,注重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强与城市交通的衔接,进一步发挥综合运输效率。
4.规模适度。根据我市区域自然条件、人口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农村公路路线进行优化和补充。按照省交通运输厅《甘肃省农村公路网规划调整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的县、乡、村道占公路网的比重分别控制在10%、20%和55%左右的规模标准,合理确定农村公路网总体规模。
5.绿色环保。农村公路新增路线充分利用旧路、村组道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避绕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公路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促进公路建设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6.安全发展。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特别是部分早期建成的农村公路临水临崖、坡陡弯急,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存在较高安全风险。因此,本次规划严格按照“消除隐患、珍视生命”的要求,着力加强农村公路生命安全保障,切实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规划目标
以国省道在境内路线布局为依托,以“县县通高速、乡乡通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为目标,实现县道与高速公路互通、乡道与普通国省道连通,县与县之间、县城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乡镇与有条件的建制村之间、有条件的建制村与建制村之间道路的顺畅连通,并与区域内重要能源基地、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商品集散地、重要旅游景区的连通,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农村公路网络。
三、 规划方案
全市农村公路网规划总规模10197公里,由县道、乡道和村道三个路网层次构成。
(一)县道布局:按照“搭接国省干线、打通周边出口、连通县区乡镇、连接园区景点”的原则,规划县道58条2014公里,占农村公路网总里程的19.8%,占公路网总里程的16.1%。
1.北南纵线(35条1109公里)。平凉—华亭、白水—崇信、泾川—黄家咀子、高平—邵寨、木林—上良、崇信—梁原、新集(彭阳)—安国、王洼—花所、大秦—赵堡、 甲积峪—山口子、长庆桥—凤翔路口、党原—泾川、上肖—三山、丰台—蒋家、独店—丈八(麟游)、灵台—长武、黄寨—陇县、华亭—田尔哈、安口—大桥村、西华—莲花台、司桥—阳川、南湖—韩店、通化—朱店、岳堡—永宁、陈堡—石桥、马家官路—大庄、庙川—韩店、岳堡—赵墩、老君(会宁)—甘沟、静宁—威戎、红寺—陇川、原安—界石铺、联财(隆德)—古城、甘沟—治平、新店—李店。
2.东西横线(23条905公里)。泾川—华亭、长庆桥—安国、高平—黄花、窑店—大湾岭、香莲—闫湾、平凉—泾源、寨河—安国、白水—城子、长庆桥—飞云、独店—朝那、百里—龙门、华亭—西华、神峪—水联、韩山—水洛、聂子坪—马掌关、兴隆(宁夏)—三合、八里—细巷、静宁—关道岔、城川—双城岘、威戎—四河、威戎—新店、甘沟—田堡、仁大—叶堡(秦安)。
(二)乡道布局:规划乡道150条2459公里,占农村公路网总里程的24.1%,占公路网总里程的19.6%。乡道布局规划方案见县(区)规划。
(三)村道布局:规划村道1697条5724公里,占农村公路网总里程的56.1%,占公路网总里程的45.6%。村道布局规划方案见县(区)规划。
四、规划实施方案
1.技术标准
县道:按照不低于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
乡道:按照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
村道:原则上按照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可参照《甘肃省扶贫攻坚先行示范市县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技术标准指导意见》有关规定执行。
2.建设需求
县道:截止2015年底,规划的2014公里县道中三级及以上公路344公里,需升级改造1670公里。
乡道:截止2015年底,规划的2459公里乡道中四级及以上公路1674公里,需升级改造785公里。
村道:截止2015年底,规划的5724公里村道中四级及以上公路3200公里,需升级改造2524公里。
3.实施安排
以小康建设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网等级提升工程,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
近期(2016年—2020年):按照省市实施交通突破行动及交通扶贫农村公路建设三年大会战的总体要求,结合实施“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计划投资64亿元,实施县乡道改造1701公里,建制村硬化路1748公里,建制村通达路线窄路面扩宽改造441公里,资源旅游路403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9226公里,“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1040公里,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公路路网水平。力争到“十三五”末,县道三级以上公路达到80%以上,乡道、村道四级以上公路达到80%以上。
远期(2021年—2030年):全面优化和完善区域农村公路网络,以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增强通行能力为重点,对一些运营年限已久、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村公路进行集中改造,对局部区域路网水平不高、通达深度不够的农村公路进行完善延伸,基本建成“外通内连、通村畅乡、覆盖广泛、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指导,实现有序发展。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依据规划目标、布局方案和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科学有序地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与发展。统筹安排项目前期工作,增强项目储备,按照全省农村建设项目计划管理制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计划,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强对规划的动态跟踪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修订和完善规划,不断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适应性。
(二)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贯彻执行三级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明确事权、分级负责、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县(区)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创新公路建设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公路建设项目可实行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建设模式,积极将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PPP)模式向农村公路项目延伸。将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书,作为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任期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内容。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资金保障。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新型交通投融资体制,提高资金保障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补助标准,为项目建设提供稳定资金来源。县(区)人民政府通过年度预算安排、整合涉农资金等,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地方自筹资金保障能力。发挥政府交通融资平台作用,保障公益性较强的农村公路项目建设资金的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公路建设。
(四)落实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与国土、环保、水利、农牧、林业等部门的衔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在农村公路设计、建设中落实绿色、环保理念,优化设计方案,最大限度保护生态资源。严格按照公路建设项目标准,少占耕地;尽可能避免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的分割,从严控制穿越禁止开发区域和城市建成区,路线尽可能避绕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文物敏感区,减少对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促进公路交通的集约节约发展、绿色发展。
(五)严格监督管理,确保质量安全。坚持质量为本,安全为先。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等制度规定,加强项目勘察设计质量、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交(竣)工验收工作。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实现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全覆盖。全面推行现代化工程管理,建立标准化设计施工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农村公路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六)注重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国家公路、省级公路和农村公路等各层次公路网协调发展,完善路网结构,提升路网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坚持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并重,增强公路建设品质、养护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抢抓国家支持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的有利政策,加大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