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履职依据 > 政策文件 > 平政发
  • 索  引  号:620800/2022010003
  • 主题分类:卫生、体育
  • 发文机关:市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2-02-11
  • 标       题: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发文字号:平政发〔2022〕8号
  • 发布日期:2022-02-11
  • 主  题  词: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时间:2022-02-11 00:00
  •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平政发〔202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中、省在平各单位:

《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平凉市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加快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综合价值和功能,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甘政发〔2021〕92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全市总人口的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短板。 

1.开展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支持建设提升县(市、区)体育场、体育馆,鼓励共建共享共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新建或改扩建县(市、区)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广场、社会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建成平凉市体育运动公园、平凉市生态体育公园和平凉市奥林匹克体育公园(静宁县),加快推进县(市、区)的乡镇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和崆峒区绿地广场健身步道项目、南山公园健身步道项目、柳湖公园健身步道项目等体育项目建设。到“十四五”末,新建多功能运动场40个,安装智能健身路径60套,建成健身步道20条,建成笼式足球场20个,建成体育公园10个,更新2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器材。 

2.盘活城市空闲用地、公益性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鼓励复合用地,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鼓励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等空间资源建设三人篮球、非标准足球场、晨晚练点等场地设施。新建居住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建立由体育主管部门全程参与的监督和验收机制,确保全民健身设施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 

3.完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和运营管理的评估督导。做好体育场馆在重大疫情防控、应急避险、避灾的功能转换,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市、县(市、区)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330天以上,引导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安全有序开放。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的绩效考核激励力度。逐步对乡村体育设施进行更新和提档升级。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1.持续开展主题示范赛事活动。广泛组织开展新年(重阳)登高、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全民健身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等主题活动。 

2.打造具有我市区域特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持续举办好元旦环城赛、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崆峒山站)、崆峒武术节、全国女子业余围棋公开赛、全地形车场地越野赛、山地自行车、摩托车越野赛等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实现全市有2至4项国家级体育品牌赛事,每个县(市、区)有1至3项省级及以上体育品牌赛事,每个乡镇(社区)和行政村至少有1项固定群众体育活动。 

3.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民间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体育活动。推广传统武术、健身气功、拔河等全民健身活动。在确保办赛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规范组织冰雪、自行车、摩托车等时尚休闲赛事活动。 

4.推进“互联网+健身”云赛事。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民健身大会、社区运动会等赛事活动,推动线上和线下智能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支持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体育运动。 

(三)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1.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创新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组织优秀运动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力争至2025年93%的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等次。 

2.推广对不同体质健康状态、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的指导方法。建立科学健身方法库,征集推广体育科普作品,促进科学健身知识、方法的研究和普及。开设科学健身大讲堂,组织优秀运动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3.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培训制度改革。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民间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发掘和扶持力度。全市每年培训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00人,其中市级培训100人以上,县(市、区)培训500人以上,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总人数达到8000人以上。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每个健身站点有2至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志愿服务者的服务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四)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1.加强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完善以市、县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切实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鼓励体育总会向乡镇(街道)延伸,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推动社会体育蓬勃发展。 

2.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对基础好、发展快、受众多、辐射大、参与广的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给予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方面的支持。 

3.积极引导网络、民间草根等体育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五)促进特殊人群体育活动开展。 

1.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支持相关协会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 

2.广泛开展青少年冬(夏)令营体育活动。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完善学校和县(市、区)、市三级竞赛体系。在新建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建适合学龄前儿童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 

3.参加好残疾人赛事活动。完善残疾人体育锻炼和康复设施,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康复健身体育项目方法和器材,提升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参加组织的全省残疾人各类体育赛事活动。 

4.引导妇女加入各类健身组织。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结合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妇女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妇女的体育活动意识,培养运动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六)深化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1.全面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针对中考必考体育项目,共建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校园运动设施。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业余体校运动队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学校专兼职教练员队伍。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教学、训练服务。 

2.推动体医融合。全力推动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依托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建设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为科学健身提供咨询。 

3.促进体旅融合。推广普及崆峒武术、自行车、徒步、垂钓、信鸽竞翔、滑雪、轮滑、休闲养生等具有我市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运动项目。推动围棋师资培训基地、崆峒太极拳培训基地、户外登山体育营地、冰雪运动场、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垂钓休闲养生基地、赛鸽工棚、马术基地等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民俗风情、休闲养生和冰雪文化特色主题精品线路以及红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七)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实现全民健身和科学健身宣传常态化。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鼓励创作体育电影、体育音乐、体育动漫等全民健身文化作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群众健身故事。重视和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全民健身中的引领作用,把每天锻炼1小时纳入工作制度和文明单位评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市、县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落实全民健身各项政策措施。各县(市、区)政府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积极开展“体育机关、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乡镇”五创活动。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 

(二)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监管,健全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制定运动项目办赛指南、群众参赛指引和应急处置预案,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确保出现紧急情况能够果断采取熔断措施。加强各类健身设施安全监管,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坚持防控为先、动态调整的原则,统筹做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三)加大资金投入。市、县(市、区)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落实体育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要求,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全民健身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按照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智库、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鼓励社会组织整合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发展,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供给。落实好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捐赠。 

相关链接:《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时间:2022-02-11 00:00

平政发〔202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中、省在平各单位:

《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平凉市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加快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综合价值和功能,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甘政发〔2021〕92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全市总人口的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短板。 

1.开展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支持建设提升县(市、区)体育场、体育馆,鼓励共建共享共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新建或改扩建县(市、区)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广场、社会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建成平凉市体育运动公园、平凉市生态体育公园和平凉市奥林匹克体育公园(静宁县),加快推进县(市、区)的乡镇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和崆峒区绿地广场健身步道项目、南山公园健身步道项目、柳湖公园健身步道项目等体育项目建设。到“十四五”末,新建多功能运动场40个,安装智能健身路径60套,建成健身步道20条,建成笼式足球场20个,建成体育公园10个,更新2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器材。 

2.盘活城市空闲用地、公益性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鼓励复合用地,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鼓励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等空间资源建设三人篮球、非标准足球场、晨晚练点等场地设施。新建居住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建立由体育主管部门全程参与的监督和验收机制,确保全民健身设施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 

3.完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和运营管理的评估督导。做好体育场馆在重大疫情防控、应急避险、避灾的功能转换,提升场馆使用效益。市、县(市、区)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330天以上,引导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安全有序开放。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的绩效考核激励力度。逐步对乡村体育设施进行更新和提档升级。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1.持续开展主题示范赛事活动。广泛组织开展新年(重阳)登高、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全民健身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等主题活动。 

2.打造具有我市区域特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持续举办好元旦环城赛、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崆峒山站)、崆峒武术节、全国女子业余围棋公开赛、全地形车场地越野赛、山地自行车、摩托车越野赛等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实现全市有2至4项国家级体育品牌赛事,每个县(市、区)有1至3项省级及以上体育品牌赛事,每个乡镇(社区)和行政村至少有1项固定群众体育活动。 

3.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民间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体育活动。推广传统武术、健身气功、拔河等全民健身活动。在确保办赛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规范组织冰雪、自行车、摩托车等时尚休闲赛事活动。 

4.推进“互联网+健身”云赛事。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民健身大会、社区运动会等赛事活动,推动线上和线下智能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支持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体育运动。 

(三)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1.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创新科学健身服务平台,组织优秀运动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力争至2025年93%的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等次。 

2.推广对不同体质健康状态、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的指导方法。建立科学健身方法库,征集推广体育科普作品,促进科学健身知识、方法的研究和普及。开设科学健身大讲堂,组织优秀运动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3.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培训制度改革。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民间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发掘和扶持力度。全市每年培训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00人,其中市级培训100人以上,县(市、区)培训500人以上,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总人数达到8000人以上。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每个健身站点有2至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志愿服务者的服务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四)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1.加强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完善以市、县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切实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鼓励体育总会向乡镇(街道)延伸,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推动社会体育蓬勃发展。 

2.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对基础好、发展快、受众多、辐射大、参与广的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给予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方面的支持。 

3.积极引导网络、民间草根等体育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五)促进特殊人群体育活动开展。 

1.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支持相关协会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 

2.广泛开展青少年冬(夏)令营体育活动。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完善学校和县(市、区)、市三级竞赛体系。在新建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建适合学龄前儿童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 

3.参加好残疾人赛事活动。完善残疾人体育锻炼和康复设施,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康复健身体育项目方法和器材,提升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参加组织的全省残疾人各类体育赛事活动。 

4.引导妇女加入各类健身组织。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结合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妇女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妇女的体育活动意识,培养运动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六)深化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1.全面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针对中考必考体育项目,共建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校园运动设施。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业余体校运动队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学校专兼职教练员队伍。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教学、训练服务。 

2.推动体医融合。全力推动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依托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建设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为科学健身提供咨询。 

3.促进体旅融合。推广普及崆峒武术、自行车、徒步、垂钓、信鸽竞翔、滑雪、轮滑、休闲养生等具有我市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运动项目。推动围棋师资培训基地、崆峒太极拳培训基地、户外登山体育营地、冰雪运动场、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垂钓休闲养生基地、赛鸽工棚、马术基地等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民俗风情、休闲养生和冰雪文化特色主题精品线路以及红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七)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实现全民健身和科学健身宣传常态化。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鼓励创作体育电影、体育音乐、体育动漫等全民健身文化作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群众健身故事。重视和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全民健身中的引领作用,把每天锻炼1小时纳入工作制度和文明单位评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市、县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落实全民健身各项政策措施。各县(市、区)政府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积极开展“体育机关、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乡镇”五创活动。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 

(二)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监管,健全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制定运动项目办赛指南、群众参赛指引和应急处置预案,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确保出现紧急情况能够果断采取熔断措施。加强各类健身设施安全监管,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坚持防控为先、动态调整的原则,统筹做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三)加大资金投入。市、县(市、区)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落实体育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要求,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全民健身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按照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智库、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鼓励社会组织整合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发展,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供给。落实好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捐赠。 

相关链接:《平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