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时间:2014-01-17 00:00
  •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第一章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转型期各类矛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地震、特大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开拓创新、实干攻坚,全力组织实施了五个“611”计划,“十一五”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

  (一)重点指标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着增强

  5年累计实施5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592项,完成投资122亿元,分别较“十五”期间增长了3.1倍和1.6倍。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05年的17.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8.3亿元,年均增长1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五”末增长近1.3倍,年均增长15.2%。大口径财政收入由4.2亿元增长到15.3亿元,年均增长29.5%。地方财政收入由1.2亿元增加到4.2亿元,年均增长2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了一番,达到9.7亿元,年均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了4.4倍,达到52.5亿元,年均增长40.3%。“十一五”末,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730元,比“十五”末分别了增长128.6%和80%。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项指标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

  (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华砚1000万吨、山寨240万吨矿井改扩建、砚北煤矿600万吨选煤厂、陈矿150万吨洗煤厂等一批现代化矿井相继建成投产; 2×14.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项目相继建成,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建成试产,二甲醚项目开工建设,煤电联营顺利推进,煤化工延伸取得突破性进展;华亭工业园区晋升为省级工业园区。豫华冶炼、福华型材、兰煤制造等项目逐年壮大,冶金及制造业实现了规模扩张。“十一五”末,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7.1亿元,年均增长21%。以华亭工业园区为龙头,以东华煤炭、西华电力、策底建材、安口陶瓷为支撑的工业空间布局已具雏形。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核桃、草畜、药材、蔬菜四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了规模扩张,农民人均从产业中增收1700元,农业短腿局面得到扭转。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3家、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8个,建立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178个。获得“全国核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县”和“全国绿色食品(核桃)原料标准化基地”称号,“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华亭核桃”地理商标成功注册,农业产业得到持续发展。

  商贸服务业规模逐步壮大。商贸、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已形成规模,全县共建成一定规模的各类市场44处,商贸、餐饮、服务业网点达到5082户,从业人员2.1万人。物流业发展潜力不断扩大。2010年道路运输业增加值达到6104万元,较“十五”末增长了41.9%。金融业发展较快,2010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6314万元,较“十五”末增长了66.5%。旅游环境迅速改观,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建成3A级景区3处,星级宾馆4个,旅游辅助要素日臻完善,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三)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镇化步伐稳步推进

  城乡规划布局日趋科学。修编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和7个乡镇总体规划、95个村庄建设规划。县城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12.9平方公里扩大到13.8平方公里,建成了“四馆两中心”、莲花湖公园、影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华宝商贸城、金华大厦、华泰汽配城等大型商贸设施投入使用。开发建设了鸿昊盛府、砚北花园等商住小区8个,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扩大到27平方米。集中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绿化亮化、集中供热、垃圾填埋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功能日益增强,承载能力持续提高。

  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坚持改造与开发并举,扎实推进安口、策底、马峡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完成乡镇卫生院、农贸市场、汽车站等项目112个。城镇化水平达到42%,比“十五”末提高了7.8个百分点。深入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战略,启动实施了28个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建设工程,新村建设及旧村改造覆盖面达到68%。小城镇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力搭建路网框架,全面提升通行能力,实现了“通乡道路沥青化、通村道路水泥化、村社道路等级化”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际、县乡、乡村公路为脉络的外连毗邻省、市、县,内通县、乡、村的“七纵六横、十四个出口”区域交通路网框架。

  (四)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大力调整中小学校布局,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两基”指标巩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显着提升,职教中心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协调发展。语言文字工作达到国家三类语言城市标准。

  文体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大力实施乡镇文体活动站建设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乡镇“一村一场”工程,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人民广场及安口、东华、马峡等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14个农家书屋。在全省县级城市率先完成数字电视平移转换项目,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立了陇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编纂出版《华亭史话》等系列丛书。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秦皇祭天文化旅游节和“奥运城市行·走进华亭”等大型文艺活动,城乡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卫生与社保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在全市率先开展“新农合”、“新农保”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农民参合率达到98.6%,城乡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与计生工作水平稳步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多年控制在6‰以内。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帮助1686名下岗失业人员和298名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连续5年开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试安置,共安置大中专毕业生2505人。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覆盖率达到100%。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全面完成了全县48户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干部作风集中整顿、解放思想大讨论、投资环境综合整治及创先争优等系列活动,制定出台了《华亭县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办法》、《华亭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华亭县产业投资扶持引导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文件。多次赴长三角、珠三角及晋、陕、宁、蒙、新等地学习考察,在西安、兰州等地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活动,城市吸引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发展活力显着增强。五年来,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73.74亿元,增长了4.5倍。“十一五”时期,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连续三年荣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人民满意城市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96项。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十五”末全省第9位,到2010年已跃升为全省第2位。

  客观总结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统筹城乡任务艰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村社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11629元,收入比高达4.1:1,差距较大。受立地条件制约,全县仍有62村3517户14517人深居关山林缘区,居住分散,道路不畅,部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相当艰苦。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基础设施共享度不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农民群众上学、就医、社保等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7.5%,而煤炭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1.5%,煤炭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缓慢,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任务艰巨。煤化工产业开发突破不大,集群化效应不明显;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加工增值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旅游及现代服务业市场发育程度低,商贸流通活力不强,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三是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融资渠道狭窄,发展受制于资金的困难比较突出。人力资源缺乏,人才总量不多、结构不优、分布不均,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有较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项目较少,县域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强。“煤挖完了怎么办”的问题日益显现,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四是环境保护不容乐观。部分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企业综合能耗、电耗相对较高,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采矿引发的塌陷问题集中显现,煤尘污染、河流污染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深入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们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和优势条件。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一些国家倡导储蓄,扩大出口,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推动能源资源不断涨价,以求改变贸易失衡状态。在此形势下,虽然对我国宏观经济将形成一定压力和挑战,但对华亭会带来一些机遇:一是作为煤炭大县,我们可以从能源资源涨价中增加收入;二是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又会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将会扩大我们的市场空间;三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放缓,也为我们引进国外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设备、科技创新成果和现代管理经验带来机会。我们可借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煤电化运等领域实现规模扩张以至跨越式发展。同时,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把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作为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和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倾斜力度,以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均衡布局。这对西部跨越发展是一个新的巨大鼓舞和支持。华亭由于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加上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必将引起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涌入,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从省、市发展环境看: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作为甘肃“两翼齐飞”的东翼重要支点,华亭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将大力推进。同时,交通设施、农业优势产业、旅游产业将不断得到支持,为我县加速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国家即将启动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为我县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和“六个集中突破”工作重点,华亭作为全市唯一同时具备“六个集中突破”要素的县份,必将赢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我县带来全面加快转型发展的契机。

  从自身发展基础看:一是区位优势更加突出。随着西(安)平(凉)、天(水)平(凉)铁路和平(凉)武(都)、平(凉)宝(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对于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华亭,其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二是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华亭作为甘肃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和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在未来30年内仍处于丰产期,随着采掘技术的不断改进,资源利用率将日益提高。境内林果、水利、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和现代旅游业潜力巨大,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三是产业特色日益明显。以煤电化为龙头、建材、陶瓷、电瓷、装备制造为补充的地方工业体系更加完备,以核桃、草畜、药材、蔬菜为支柱的农业特色产业逐步壮大,以旅游、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为支撑的第三产业不断繁荣,三次产业比例渐趋合理,形成了具有华亭特色的产业格局。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随着一批重大项目和工程的实施,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和作风整顿等系列活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洼地效应”逐步显现,华亭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具备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强县富民为主线,全面加快“一城五区”建设步伐,全力组织实施五个“711”工作计划,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上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努力把华亭建成科学发展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

  专栏1:华亭县“十二五”期间“711”工作计划

  “711”工作计划:抓好煤电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旅游产业开发、民生和社会事业、维护稳定7项重点工作,实施十大过亿元项目和十个上千万元工程,办好十件为民实事。

  二、奋斗目标

  到2015年,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面小康,打造甘肃第一县,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县,进入西部“百强县”和全国“五百强”行列。具体是:GDP年均增长20%,达到11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达到15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38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达到10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达到1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

  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5%,达到2.5万元和7460元;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2%。

  专栏2:“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0 

  2015 

  年均增长(% 

  经济  建设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48.3 

  119.0 

  20.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7066 

  63810 

  19.3 

  三次产业结构比 

   

  8.92:78.10:12.98 

  5:79: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2.5 

  150.0 

  25.0 

  大口径财政收入 

  亿元 

  15.3 

  38.0 

  20.0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4.2 

  10.0 

  19.0 

  社会  发展 

  全县总人口 

  万人 

  18.2 

  18.7 

  6 

  人均受教育年限 

   

  7.9 

  10.0 

  2.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华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时间:2014-01-17 00:00

第一章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转型期各类矛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地震、特大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开拓创新、实干攻坚,全力组织实施了五个“611”计划,“十一五”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

  (一)重点指标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着增强

  5年累计实施5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592项,完成投资122亿元,分别较“十五”期间增长了3.1倍和1.6倍。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05年的17.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8.3亿元,年均增长1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五”末增长近1.3倍,年均增长15.2%。大口径财政收入由4.2亿元增长到15.3亿元,年均增长29.5%。地方财政收入由1.2亿元增加到4.2亿元,年均增长2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了一番,达到9.7亿元,年均增长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了4.4倍,达到52.5亿元,年均增长40.3%。“十一五”末,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3730元,比“十五”末分别了增长128.6%和80%。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项指标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

  (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华砚1000万吨、山寨240万吨矿井改扩建、砚北煤矿600万吨选煤厂、陈矿150万吨洗煤厂等一批现代化矿井相继建成投产; 2×14.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项目相继建成,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建成试产,二甲醚项目开工建设,煤电联营顺利推进,煤化工延伸取得突破性进展;华亭工业园区晋升为省级工业园区。豫华冶炼、福华型材、兰煤制造等项目逐年壮大,冶金及制造业实现了规模扩张。“十一五”末,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7.1亿元,年均增长21%。以华亭工业园区为龙头,以东华煤炭、西华电力、策底建材、安口陶瓷为支撑的工业空间布局已具雏形。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核桃、草畜、药材、蔬菜四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了规模扩张,农民人均从产业中增收1700元,农业短腿局面得到扭转。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3家、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8个,建立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178个。获得“全国核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县”和“全国绿色食品(核桃)原料标准化基地”称号,“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华亭核桃”地理商标成功注册,农业产业得到持续发展。

  商贸服务业规模逐步壮大。商贸、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已形成规模,全县共建成一定规模的各类市场44处,商贸、餐饮、服务业网点达到5082户,从业人员2.1万人。物流业发展潜力不断扩大。2010年道路运输业增加值达到6104万元,较“十五”末增长了41.9%。金融业发展较快,2010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6314万元,较“十五”末增长了66.5%。旅游环境迅速改观,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建成3A级景区3处,星级宾馆4个,旅游辅助要素日臻完善,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三)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镇化步伐稳步推进

  城乡规划布局日趋科学。修编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和7个乡镇总体规划、95个村庄建设规划。县城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12.9平方公里扩大到13.8平方公里,建成了“四馆两中心”、莲花湖公园、影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华宝商贸城、金华大厦、华泰汽配城等大型商贸设施投入使用。开发建设了鸿昊盛府、砚北花园等商住小区8个,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扩大到27平方米。集中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绿化亮化、集中供热、垃圾填埋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功能日益增强,承载能力持续提高。

  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坚持改造与开发并举,扎实推进安口、策底、马峡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完成乡镇卫生院、农贸市场、汽车站等项目112个。城镇化水平达到42%,比“十五”末提高了7.8个百分点。深入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战略,启动实施了28个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建设工程,新村建设及旧村改造覆盖面达到68%。小城镇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力搭建路网框架,全面提升通行能力,实现了“通乡道路沥青化、通村道路水泥化、村社道路等级化”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际、县乡、乡村公路为脉络的外连毗邻省、市、县,内通县、乡、村的“七纵六横、十四个出口”区域交通路网框架。

  (四)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大力调整中小学校布局,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两基”指标巩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显着提升,职教中心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协调发展。语言文字工作达到国家三类语言城市标准。

  文体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大力实施乡镇文体活动站建设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乡镇“一村一场”工程,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人民广场及安口、东华、马峡等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14个农家书屋。在全省县级城市率先完成数字电视平移转换项目,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立了陇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编纂出版《华亭史话》等系列丛书。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秦皇祭天文化旅游节和“奥运城市行·走进华亭”等大型文艺活动,城乡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卫生与社保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在全市率先开展“新农合”、“新农保”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农民参合率达到98.6%,城乡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与计生工作水平稳步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多年控制在6‰以内。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帮助1686名下岗失业人员和298名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连续5年开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试安置,共安置大中专毕业生2505人。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覆盖率达到100%。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全面完成了全县48户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干部作风集中整顿、解放思想大讨论、投资环境综合整治及创先争优等系列活动,制定出台了《华亭县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办法》、《华亭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华亭县产业投资扶持引导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文件。多次赴长三角、珠三角及晋、陕、宁、蒙、新等地学习考察,在西安、兰州等地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活动,城市吸引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发展活力显着增强。五年来,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73.74亿元,增长了4.5倍。“十一五”时期,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连续三年荣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人民满意城市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96项。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十五”末全省第9位,到2010年已跃升为全省第2位。

  客观总结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统筹城乡任务艰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村社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11629元,收入比高达4.1:1,差距较大。受立地条件制约,全县仍有62村3517户14517人深居关山林缘区,居住分散,道路不畅,部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相当艰苦。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基础设施共享度不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农民群众上学、就医、社保等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7.5%,而煤炭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1.5%,煤炭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缓慢,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任务艰巨。煤化工产业开发突破不大,集群化效应不明显;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加工增值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旅游及现代服务业市场发育程度低,商贸流通活力不强,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三是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融资渠道狭窄,发展受制于资金的困难比较突出。人力资源缺乏,人才总量不多、结构不优、分布不均,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有较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项目较少,县域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强。“煤挖完了怎么办”的问题日益显现,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四是环境保护不容乐观。部分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企业综合能耗、电耗相对较高,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采矿引发的塌陷问题集中显现,煤尘污染、河流污染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深入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们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和优势条件。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一些国家倡导储蓄,扩大出口,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推动能源资源不断涨价,以求改变贸易失衡状态。在此形势下,虽然对我国宏观经济将形成一定压力和挑战,但对华亭会带来一些机遇:一是作为煤炭大县,我们可以从能源资源涨价中增加收入;二是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又会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将会扩大我们的市场空间;三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放缓,也为我们引进国外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设备、科技创新成果和现代管理经验带来机会。我们可借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煤电化运等领域实现规模扩张以至跨越式发展。同时,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把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作为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和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倾斜力度,以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均衡布局。这对西部跨越发展是一个新的巨大鼓舞和支持。华亭由于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加上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必将引起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涌入,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从省、市发展环境看: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作为甘肃“两翼齐飞”的东翼重要支点,华亭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将大力推进。同时,交通设施、农业优势产业、旅游产业将不断得到支持,为我县加速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国家即将启动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为我县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和“六个集中突破”工作重点,华亭作为全市唯一同时具备“六个集中突破”要素的县份,必将赢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我县带来全面加快转型发展的契机。

  从自身发展基础看:一是区位优势更加突出。随着西(安)平(凉)、天(水)平(凉)铁路和平(凉)武(都)、平(凉)宝(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对于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华亭,其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二是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华亭作为甘肃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和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在未来30年内仍处于丰产期,随着采掘技术的不断改进,资源利用率将日益提高。境内林果、水利、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和现代旅游业潜力巨大,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三是产业特色日益明显。以煤电化为龙头、建材、陶瓷、电瓷、装备制造为补充的地方工业体系更加完备,以核桃、草畜、药材、蔬菜为支柱的农业特色产业逐步壮大,以旅游、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为支撑的第三产业不断繁荣,三次产业比例渐趋合理,形成了具有华亭特色的产业格局。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随着一批重大项目和工程的实施,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和作风整顿等系列活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洼地效应”逐步显现,华亭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具备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强县富民为主线,全面加快“一城五区”建设步伐,全力组织实施五个“711”工作计划,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上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努力把华亭建成科学发展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

  专栏1:华亭县“十二五”期间“711”工作计划

  “711”工作计划:抓好煤电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旅游产业开发、民生和社会事业、维护稳定7项重点工作,实施十大过亿元项目和十个上千万元工程,办好十件为民实事。

  二、奋斗目标

  到2015年,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面小康,打造甘肃第一县,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县,进入西部“百强县”和全国“五百强”行列。具体是:GDP年均增长20%,达到11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达到15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38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达到10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达到1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

  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5%,达到2.5万元和7460元;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2%。

  专栏2:“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0 

  2015 

  年均增长(% 

  经济  建设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48.3 

  119.0 

  20.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7066 

  63810 

  19.3 

  三次产业结构比 

   

  8.92:78.10:12.98 

  5:79: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2.5 

  150.0 

  25.0 

  大口径财政收入 

  亿元 

  15.3 

  38.0 

  20.0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4.2 

  10.0 

  19.0 

  社会  发展 

  全县总人口 

  万人 

  18.2 

  18.7 

  6 

  人均受教育年限 

   

  7.9 

  10.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