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点灯背猴
“点灯背猴”是普遍流行于崇信乡村的一项古老的特色民间民俗活动,历史悠久,寓意深刻。该民俗最早起源于西汉,《史记·乐书》中就有“夜游观灯”的记载,到了东汉永平年间,因汉明帝倡导佛教,令寺院“燃灯表佛”,“庶民则挂灯”,这样“点灯背猴”的习俗就应运而生了。点灯是为了祛除疾病,背猴意为延续香火、多生儿女。总体寓意新人及后代心明眼亮、聪明伶俐。
每年元宵即正月十五,所有年前和当年嫁出女儿的人家都要按照风俗习惯点猴灯。提前两三天做灯,将准备好的酒谷碾成米,再磨成面,加水糅合成团,按照本家族中长者的年龄数或者女方父母年龄相加数,用面团捏成形状各异的小面灯,然后再捏一个约有尺许,头顶、肩膀、腰背、脚面等处都放有小灯的面猴,在每个小面灯和猴灯里面都插上棉花芯子,添上清油即可。元宵节夜晚,在院子中间先架起一个三层方台,将面猴就安放最高处。新婚女儿女婿进行“烧香表、叫钱粮”仪式后,用麻秆从面猴头顶的那盏灯开始点,依次将所有的面灯点着。随着一阵鞭炮响声,女婿抢猴灯,众人抢小灯。次日,新婚夫妇“背猴”回家,进行“倒灯”仪式,将面灯和面猴揉成面团,擀成卷分食全家,或馈赠左邻右舍,预示早生贵子。2016年,点灯背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