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走进平凉 > 区县概况

崆峒区概况

  • 时间:2025-06-10 10:17
  • 来源:平凉市崆峒区融媒体中心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崆峒区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7个镇、10个乡、3个街道、252个行政村、19个城市社区,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5万亩,常住人口49.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42万人),有汉、回、蒙、满等30多个民族,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3.69%。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中国最美县域、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地理区位独特。地处陕甘宁三省(区)接壤区的地理中心位置,自古为“丝绸之路”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西平铁路及青兰、福银高速、彭大高速和国道312线横穿东西,宝中、天平铁路及银昆、天平高速纵贯南北,宝中铁路二线落地在即,平庆铁路开工建设,平凉机场预可研获批,是陕甘宁交汇区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文化悠久。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建县,至今有1450多年历史,诞生了东汉著名书法家梁鹄、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等历史名人,发现仰韶、齐家、商周等古遗址150多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道源文化、农耕文化、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崆峒武术、崆峒笑谈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资源丰腴。有煤、铁、石灰岩、白云岩等资源17种12大矿点,预测煤炭储量1.26亿吨,探明石灰岩储量8.68亿吨、白云岩矿(镁矿)储量1亿吨,是全省最大石灰石生产基地;地下水储量12亿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1.1亿立方米;拥有252万千瓦火电厂1处,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3.8万千瓦。“天下道教第一山”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太统森林公园、十万大峡谷等风景名胜景色秀丽、各具神韵。生态环境优美。境内平均海拔1540米,年平均气温10.4℃,年平均降雨量568.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80.5小时,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个,森林面积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1.04%,城市绿化覆盖率42.9%,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负氧离子含量均在2700个每立方厘米以上,悠悠泾河穿城而过,“八沟一河”涓流景秀,成功创建甘肃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是西北地区唯一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发展势头强劲。积极融入全省“七地一屏一通道”战略布局,紧扣全市“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巩固提升一产、扩大做强二产、搞活繁荣三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平凉红牛、设施蔬菜、绿色建材、新兴能源、金属镁、文旅康养、智能制造、优质果品、生态环保9大产业链起势见效,活力宜居幸福城市、平凉红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峡门绿色建材产业园、文旅康养基地“一城三园一基地”建设加速推进,经济势能持续增强,发展质效显著提升,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或“先进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崆峒区概况
时间:2025-06-10 10:17

崆峒区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7个镇、10个乡、3个街道、252个行政村、19个城市社区,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5万亩,常住人口49.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42万人),有汉、回、蒙、满等30多个民族,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3.69%。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中国最美县域、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地理区位独特。地处陕甘宁三省(区)接壤区的地理中心位置,自古为“丝绸之路”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西平铁路及青兰、福银高速、彭大高速和国道312线横穿东西,宝中、天平铁路及银昆、天平高速纵贯南北,宝中铁路二线落地在即,平庆铁路开工建设,平凉机场预可研获批,是陕甘宁交汇区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文化悠久。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建县,至今有1450多年历史,诞生了东汉著名书法家梁鹄、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等历史名人,发现仰韶、齐家、商周等古遗址150多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道源文化、农耕文化、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崆峒武术、崆峒笑谈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资源丰腴。有煤、铁、石灰岩、白云岩等资源17种12大矿点,预测煤炭储量1.26亿吨,探明石灰岩储量8.68亿吨、白云岩矿(镁矿)储量1亿吨,是全省最大石灰石生产基地;地下水储量12亿立方米,地表水可利用量1.1亿立方米;拥有252万千瓦火电厂1处,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3.8万千瓦。“天下道教第一山”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太统森林公园、十万大峡谷等风景名胜景色秀丽、各具神韵。生态环境优美。境内平均海拔1540米,年平均气温10.4℃,年平均降雨量568.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80.5小时,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个,森林面积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1.04%,城市绿化覆盖率42.9%,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负氧离子含量均在2700个每立方厘米以上,悠悠泾河穿城而过,“八沟一河”涓流景秀,成功创建甘肃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是西北地区唯一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发展势头强劲。积极融入全省“七地一屏一通道”战略布局,紧扣全市“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巩固提升一产、扩大做强二产、搞活繁荣三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平凉红牛、设施蔬菜、绿色建材、新兴能源、金属镁、文旅康养、智能制造、优质果品、生态环保9大产业链起势见效,活力宜居幸福城市、平凉红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峡门绿色建材产业园、文旅康养基地“一城三园一基地”建设加速推进,经济势能持续增强,发展质效显著提升,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或“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