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沧桑巨变·饮水思源】庄浪:日子越过越红火

  • 时间:2020-09-07 08:48
  • 来源:平凉日报
  • 字体: [ ] [ ] [ ]
  • 收藏
  • 分享:

  洛水逶迤去,两山相向开。初秋的庄浪县水洛镇,河水潺潺,南北两山苍翠欲滴,山花烂漫,绿草如茵,田间地头瓜果飘香,大地一片丰收的景象,到处都有干部忙碌的身影和农民欢乐的笑语。小康路上,干群齐心协力、一致向前!

1.身居美丽乡村,住得比城里人舒坦

  8月26日,几天秋雨后,天空如洗,空气清新,太阳刚露出脸,随着悠扬的音乐,水洛镇中川村休闲广场的舞就跳起来了。

  “我们村上现在环境好得很,城里人上山进公园得走好远的路,我们几分钟就能上山,走几步就到了公园,比城里人还舒坦呢。”中川村村民王学斌说。

  中川,村后是葱茏的南山,村前是广场和花园,不远处是水洛河,是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村子。

  “这里以前是个垃圾坑,冬季风一吹,垃圾满地,夏季蚊蝇乱飞,臭气熏天,人见了都绕着走。”村党支部书记李志远说:“今年镇上把我们村列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在垃圾坑上建起了广场和花园,成了村民休闲锻炼必来的地方。”

  花园中,各色月季开得正艳。据李志远介绍,花园面积5700多平方米,共栽植黄杨、紫叶、塔柏等绿植花卉10多种25000多棵,配套各种文化体育设施15件。

  灰顶白墙、铁门独院的二层别墅整齐地排列着,宽大的文化广场一面临路,三面被别墅围着,正东面是舞台,南北两面分别是党建文化走廊和乡村文明走廊,这是水洛镇乡村振兴示范村——郭堡。

  8月16日下午,秦腔《朱春登放饭》吼得特欢,绵绵秋雨也没有阻挡住群众对秦腔的喜爱,两个走廊上坐满了人,广场中央也站了好多撑着伞看戏的人,戏声、雨声、欢笑声奏成了新农村“交响曲”,这或许是“全国文化模范县”的另一道风景。

  “今天是文化广场竣工揭牌的日子,定好的日子雨再大也不能改,周边的群众早早就赶来了。”郭堡村党支部书记朱进望说。

  今年,郭堡村依托平天高速拆迁安置项目建设,建成占地59亩,院落式二层别墅75户,硬化主支巷道3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配套建成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大戏台和党建主题广场。同时建成了4个绿化小公园,2处绿化风景墙,栽植绿化树种5000多株3000多平方米,群众的居住条件、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2016年开始,水洛镇结合棚户区改造,拆除城区危旧住房1600多户,拆迁群众全部住上了安置房。全力实施拆旧复垦,拆除各类危旧住房、残垣断壁354户,动员122户移民搬迁农户住进了新居,同时分年度、有计划编制村庄规划。连续5年,每年以近万亩的规模集中连片实施了5处造林工程。对各村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2.在家门口上班,小康路上不掉队

  吊沟,一听村名就可以想到其地貌特征。全村6个社413户1785人居住在南北两道沟坡上,这里山大沟深,是庄浪县深度贫困村之一。

  “脱贫靠双手,致富靠自己。”“盏盏红灯照亮小康路,就业扶贫开出幸福花。”一走进吊沟扶贫车间第二宫灯厂,就看见醒目的励志标语。

  2019年3月,吊沟村建起了第一家扶贫车间,也是庄浪县第一家宫灯生产车间,由水洛镇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利用吊沟村阴坡小学闲置资源改建而成,从业人员86人,其中贫困户43人,残疾人5人。今年5月,由吊沟村“两委”牵头,又利用阳坡小学闲置资源建起了第二家扶贫车间,投资900多万元,从业人员96人,其中贫困户58人。

  在第二宫灯厂产品展厅里,记者看到各式各样的宫灯展品。据宫灯厂负责人靳小斌介绍,两家宫灯厂可以生产28个品种的宫灯,其中价格最高的木雕宫灯每个300元,年产各类宫灯100多万件,产值1300多万元,都是订单生产,远销重庆、四川、青海等地。

  李三月一家4口人,婆婆卧床10多年,丈夫有病不能外出挣钱,经营着还未挂果的4亩果园,儿子在外打工,她在第二宫灯厂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

  “我制宫灯1年半了,原来在阴坡那个厂,今年新厂建成后来这边,厂子就在家门口。”李三月说:“熟练的工人可以每月拿到4000多元,我的工资应付日常的开销没问题。”

  牛和果是吊沟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全村建成规模养殖厂3处,养殖平凉红牛710头,发展苹果园2800亩,核桃园300亩,种植饲草400亩,建成设施蔬菜塑料大棚31座,形成了果畜肥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贫困农户以土地、劳务、资金、投牛、管理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户均增收达到8000元以上。

  近几年,水洛镇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全面推行农村“三变”改革,大力培育牛、果、劳等富民增收产业,创新机制,扶持引导,不断探索脱贫奔小康的路子。全镇18个村7952户34828人,有耕地50247亩,果园4.2万亩,果农户均收入2.5万元,现有各类扶贫车间11家,养殖厂3家,蔬菜大棚95间,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年底可达8000元以上。贫困面由2013年的18.93%下降到0.9%,实现全镇脱贫,全面迈入小康社会。3凝聚精气神,鼓足干劲向前赶

  8月16日,星期日,大雨。

  水洛镇和郭堡村干部组织村文化广场竣工揭牌仪式,组织文化演出活动。

  水洛镇包村干部全部进驻各村开展防汛工作。

  采访途中,镇长刘安东正在带领镇村干部疏通吊沟村头的排洪渠。

  晚饭间隙,镇党委书记马立强借空安排起了工作:“镇、村实行24小时值班,监测汛情,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通知新招录的7名专职村文书明天上班,充实到各村开展防汛工作;明天县上有个工作筹备会我参加。”

  8月25日、26日,中川村党支部书记李志远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正在组织群众铺设本村的排洪管道。

  “政府对老百姓真的好,一切替老百姓着想,干部作风实得很,这几年给我们干了好多事,村上的变化特别大,老百姓受益很大,我们确实从心底里感激党,感激镇上和村上的干部!”刚交谈几句,中川村的王学斌就夸起了干部。

  农村的每一处图景中,都有基层干部的背影,农村每前进一步,都有基层干部的力量。脱贫奔小康,不仅有农民的自立自强,还有乡镇、村社干部默默无闻的付出,他们既是指挥者,又是战斗者,他们的务实作风和奉献精神,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水洛镇党委以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为统揽,积极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设置党支部22个,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2个,选优配强组建了“双强”型领导班子。

  吊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兄里原来经营着一家砖厂,后来转型办起了养牛厂,管理着100亩果园。去年7月份被推举为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今年牵头建起了第二宫灯厂,不仅解决了近百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村集体年创收30万元以上。

  “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责任更大了,但决策速度、推动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李兄里说:“工资也提高了,更专职化了,有利于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全村发展上来。”

  经验与创新往往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水洛镇不断探索创新“党组织+国有公司+专合组织+贫困农户”“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和党员干部包户帮扶机制,使党组织在助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主心骨”和领导、引领作用。

  马立强认为,党员、干部、党支部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障力量和坚强堡垒,把队伍的作风抓实,把支部建强,凝聚起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农村发展就有动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基层党员干部只有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带领群众加油干,才不负这个时代,农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沧桑巨变·饮水思源】庄浪:日子越过越红火
时间:2020-09-07 08:48

  洛水逶迤去,两山相向开。初秋的庄浪县水洛镇,河水潺潺,南北两山苍翠欲滴,山花烂漫,绿草如茵,田间地头瓜果飘香,大地一片丰收的景象,到处都有干部忙碌的身影和农民欢乐的笑语。小康路上,干群齐心协力、一致向前!

1.身居美丽乡村,住得比城里人舒坦

  8月26日,几天秋雨后,天空如洗,空气清新,太阳刚露出脸,随着悠扬的音乐,水洛镇中川村休闲广场的舞就跳起来了。

  “我们村上现在环境好得很,城里人上山进公园得走好远的路,我们几分钟就能上山,走几步就到了公园,比城里人还舒坦呢。”中川村村民王学斌说。

  中川,村后是葱茏的南山,村前是广场和花园,不远处是水洛河,是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村子。

  “这里以前是个垃圾坑,冬季风一吹,垃圾满地,夏季蚊蝇乱飞,臭气熏天,人见了都绕着走。”村党支部书记李志远说:“今年镇上把我们村列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在垃圾坑上建起了广场和花园,成了村民休闲锻炼必来的地方。”

  花园中,各色月季开得正艳。据李志远介绍,花园面积5700多平方米,共栽植黄杨、紫叶、塔柏等绿植花卉10多种25000多棵,配套各种文化体育设施15件。

  灰顶白墙、铁门独院的二层别墅整齐地排列着,宽大的文化广场一面临路,三面被别墅围着,正东面是舞台,南北两面分别是党建文化走廊和乡村文明走廊,这是水洛镇乡村振兴示范村——郭堡。

  8月16日下午,秦腔《朱春登放饭》吼得特欢,绵绵秋雨也没有阻挡住群众对秦腔的喜爱,两个走廊上坐满了人,广场中央也站了好多撑着伞看戏的人,戏声、雨声、欢笑声奏成了新农村“交响曲”,这或许是“全国文化模范县”的另一道风景。

  “今天是文化广场竣工揭牌的日子,定好的日子雨再大也不能改,周边的群众早早就赶来了。”郭堡村党支部书记朱进望说。

  今年,郭堡村依托平天高速拆迁安置项目建设,建成占地59亩,院落式二层别墅75户,硬化主支巷道3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配套建成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大戏台和党建主题广场。同时建成了4个绿化小公园,2处绿化风景墙,栽植绿化树种5000多株3000多平方米,群众的居住条件、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2016年开始,水洛镇结合棚户区改造,拆除城区危旧住房1600多户,拆迁群众全部住上了安置房。全力实施拆旧复垦,拆除各类危旧住房、残垣断壁354户,动员122户移民搬迁农户住进了新居,同时分年度、有计划编制村庄规划。连续5年,每年以近万亩的规模集中连片实施了5处造林工程。对各村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2.在家门口上班,小康路上不掉队

  吊沟,一听村名就可以想到其地貌特征。全村6个社413户1785人居住在南北两道沟坡上,这里山大沟深,是庄浪县深度贫困村之一。

  “脱贫靠双手,致富靠自己。”“盏盏红灯照亮小康路,就业扶贫开出幸福花。”一走进吊沟扶贫车间第二宫灯厂,就看见醒目的励志标语。

  2019年3月,吊沟村建起了第一家扶贫车间,也是庄浪县第一家宫灯生产车间,由水洛镇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利用吊沟村阴坡小学闲置资源改建而成,从业人员86人,其中贫困户43人,残疾人5人。今年5月,由吊沟村“两委”牵头,又利用阳坡小学闲置资源建起了第二家扶贫车间,投资900多万元,从业人员96人,其中贫困户58人。

  在第二宫灯厂产品展厅里,记者看到各式各样的宫灯展品。据宫灯厂负责人靳小斌介绍,两家宫灯厂可以生产28个品种的宫灯,其中价格最高的木雕宫灯每个300元,年产各类宫灯100多万件,产值1300多万元,都是订单生产,远销重庆、四川、青海等地。

  李三月一家4口人,婆婆卧床10多年,丈夫有病不能外出挣钱,经营着还未挂果的4亩果园,儿子在外打工,她在第二宫灯厂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

  “我制宫灯1年半了,原来在阴坡那个厂,今年新厂建成后来这边,厂子就在家门口。”李三月说:“熟练的工人可以每月拿到4000多元,我的工资应付日常的开销没问题。”

  牛和果是吊沟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全村建成规模养殖厂3处,养殖平凉红牛710头,发展苹果园2800亩,核桃园300亩,种植饲草400亩,建成设施蔬菜塑料大棚31座,形成了果畜肥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贫困农户以土地、劳务、资金、投牛、管理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户均增收达到8000元以上。

  近几年,水洛镇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全面推行农村“三变”改革,大力培育牛、果、劳等富民增收产业,创新机制,扶持引导,不断探索脱贫奔小康的路子。全镇18个村7952户34828人,有耕地50247亩,果园4.2万亩,果农户均收入2.5万元,现有各类扶贫车间11家,养殖厂3家,蔬菜大棚95间,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年底可达8000元以上。贫困面由2013年的18.93%下降到0.9%,实现全镇脱贫,全面迈入小康社会。3凝聚精气神,鼓足干劲向前赶

  8月16日,星期日,大雨。

  水洛镇和郭堡村干部组织村文化广场竣工揭牌仪式,组织文化演出活动。

  水洛镇包村干部全部进驻各村开展防汛工作。

  采访途中,镇长刘安东正在带领镇村干部疏通吊沟村头的排洪渠。

  晚饭间隙,镇党委书记马立强借空安排起了工作:“镇、村实行24小时值班,监测汛情,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通知新招录的7名专职村文书明天上班,充实到各村开展防汛工作;明天县上有个工作筹备会我参加。”

  8月25日、26日,中川村党支部书记李志远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正在组织群众铺设本村的排洪管道。

  “政府对老百姓真的好,一切替老百姓着想,干部作风实得很,这几年给我们干了好多事,村上的变化特别大,老百姓受益很大,我们确实从心底里感激党,感激镇上和村上的干部!”刚交谈几句,中川村的王学斌就夸起了干部。

  农村的每一处图景中,都有基层干部的背影,农村每前进一步,都有基层干部的力量。脱贫奔小康,不仅有农民的自立自强,还有乡镇、村社干部默默无闻的付出,他们既是指挥者,又是战斗者,他们的务实作风和奉献精神,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水洛镇党委以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为统揽,积极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设置党支部22个,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2个,选优配强组建了“双强”型领导班子。

  吊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兄里原来经营着一家砖厂,后来转型办起了养牛厂,管理着100亩果园。去年7月份被推举为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今年牵头建起了第二宫灯厂,不仅解决了近百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村集体年创收30万元以上。

  “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责任更大了,但决策速度、推动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李兄里说:“工资也提高了,更专职化了,有利于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全村发展上来。”

  经验与创新往往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水洛镇不断探索创新“党组织+国有公司+专合组织+贫困农户”“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和党员干部包户帮扶机制,使党组织在助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主心骨”和领导、引领作用。

  马立强认为,党员、干部、党支部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障力量和坚强堡垒,把队伍的作风抓实,把支部建强,凝聚起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农村发展就有动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基层党员干部只有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带领群众加油干,才不负这个时代,农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